中国最失败军师(中国最失败的王朝)

本文目录一览:

  • 1、太平天国最后的军师:隐匿十年,只为重建天国,终被凌迟处死
  • 2、三国最笨的军师
  • 3、孙膑的资料
  • 4、历史上有哪些无用的军师?
  • 5、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军师?
  • 6、古代中国有哪些军师死于战争?

太平天国最后的军师:隐匿十年,只为重建天国,终被凌迟处死

1864年7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被俘,太平天国的「 ”小天堂”不复存在。这年10月,幼天王洪天贵福、干王洪仁玕等全部被俘,至此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就此失败。 太平天国虽然覆灭了,然而有一位王爷却隐姓埋名十年,奔走万里,积极联络各地的反清势力,妄图重建天国,此人就是辅王杨辅清!根据史料记载,杨辅清本名杨金生,乳名阿七,外号七麻子,是广西省桂平县人。杨辅清与杨秀清是同族弟弟,因此也参加了金田起义,还成为军师。 太平军起义之初,只封了四个军师:左辅正军师东王杨秀清、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萧朝贵、前导副军师南方冯云山以及后护又副军师北方韦昌辉。领导集团之一、翼王石达开都没捞到一个军师头衔,可见这个爵位的重要与吝啬。 到了1856年天京之变后,建国时封的四个军师已经全部死去,石达开即使回京辅政,洪秀全也只给了他一个「 ”通军主将”头衔,还是没有封为军师。 此后军师职位空缺了三年,直到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来到天京,洪秀全才又重新封王封军师,洪仁被封为精忠军师。到了太平天国末期,前线的重要将领才得到「 ”军师”的封号。 李秀成被封为真忠军师,李世贤被封为正忠军师,杨辅清被封为悫忠军师。英王陈玉成已经牺牲,被追封为勇忠军师,石达开出走在外,被遥封为公忠又副军师,此后再未封一个军师。前后得到「 ”军师”封号的只有10个人,2700多个王其实都不算啥,他们才是真正的顶级朝臣和重要领袖。 原本天京事变时,杨辅清也已经被韦昌辉列入诛杀名单,只是因为此时他在江西领兵作战,才幸免于难。之后,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杨辅清驻军在江西抚州,被封木天燕,但他不敢回天京,而是跟随石达开作战。1857年,杨辅清与石达开在福建、江西境内作战,屡破清军。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苦苦支撑的杨辅清部也接连遇挫,眼看无力回天,杨辅清不愿意部众再做无谓的牺牲,于是将他们都遣散了。他自己走上海、回广西,又去广东、湖南、安徽、福建,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杨辅清后来潜回原籍,又到贵州、广东、湖南、安徽等地,结交各地豪杰,妄图有朝一日,再度起兵。1874年, 日本侵犯台湾,形势一度非常紧张,清朝的东南各省纷纷募兵。 杨辅清认为时机已到,潜入福建,想打入清军内部,然而谋划起义。结果杨辅清被人出卖,在福建省晋江县被当地官府逮捕。对于以往的经过,杨辅清供认不讳,他隐匿十年,最终还是功亏一篑。1874年7月,经过朝廷批准,浙闽总督李鹤年将杨辅清凌迟处死,「 ”枭首示众”,这就是太平天国最后一位军师的结局!

[img]

三国最笨的军师

三国最笨的军师是郭图。

郭图,字公则,颍川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力主趁机偷袭曹营,在此计失败后为免于责罚而归罪于率军偷袭曹营的张郃、高览,致使二人背袁投曹。袁绍死后为其长子袁谭效力,于205年和袁谭一同被曹操所杀。

和郭嘉既是同乡,也是同姓,可他们两人的谋略水平却是天上地下。老乡郭嘉就曾经评价他“有郭图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与他一起在袁绍手下效力的审配也痛斥自己的这位同事是”凶臣郭图,妄画蛇足“,可以说是毫不留情。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郭图生平与正史大体相当。袁绍平定河北,正值徐州刘备求救,郭图以名正言顺,力主兴兵讨曹,并劝袁绍发檄文历数曹操的罪行。颜良、文丑被关羽斩杀后,郭图劝力袁绍杀刘备,未果,又劝说袁绍联合孙策,正逢孙策去世,此事因而作罢。

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张郃、高览欲往救之,郭图请先攻打曹营,以图围魏救赵,计谋失败后诬陷张郃、高览,张郃、高览于是投降曹操,袁军崩溃。袁绍病死,袁谭不得立,郭图为袁谭献计,谋杀袁尚,但被审配等识破,导致兄弟交兵,又劝袁谭联合曹操攻袁尚,以收渔翁之利,袁尚失败后,袁谭反叛曹操,曹操攻之,袁谭军大败,郭图亦被乐进射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郭图

中国最失败军师(中国最失败的王朝)

孙膑的资料

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夷陵之战,魏将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扩展资料: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

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

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膑

历史上有哪些无用的军师?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谋士始终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本文里提到的十个人物虽不十分有名,但都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一系列影响,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均是具有满腹韬略、远见卓识的人才,曾怀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但也有少部分人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或人品原因,而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君主的欲望和野心被极大地激发,战争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政治斗争的升级产物。在战争中,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而造成这样的局面,与历史上的那些谋士是难以分开的。

中行说。据《史记》记载,中行说这个人来自西汉文帝朝的后宫,最初只是一名宦官。文帝对匈奴执行和亲政策时,中行说被朝廷逼迫随和亲队伍去了塞北大漠。习惯了宫廷安逸生活的中行说当然不愿去塞北啃沙子,临行前放出一句狠话:如果你们非要我去漠北,那日后我必为汉朝之患!中行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到了匈奴之后,他马上投降了对方,受到了大单于的重用。在老上单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三代匈奴单于统治时期,中行说成为了整个匈奴王庭的智囊,他进献的方略深刻地影响了三代匈奴单于的对汉政策,促使西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财物,由于匈奴骑兵屡屡南下侵扰汉朝边郡,给汉朝北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些无疑都拜中行说所赐。

李儒。东汉末期,西凉军阀董卓借“十常侍之乱”,带兵进入洛阳控制了朝廷,并迎立献帝继位。在迎立新君、对抗十八路诸侯、西迁长安的过程中,军师李儒在其中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当时董卓身边文有李儒、李肃,武有吕布、华雄等人,堪称东汉末期最强大的军阀势力。十八路诸侯战争结束后,李儒建议董卓放弃洛阳,将长安作为日后称霸,并继续控制皇帝的根据地。残暴的董卓听从了李儒的建议,将曾经繁华壮丽的洛阳宫殿焚毁一空,成为中国建筑史上被焚毁的建筑中,最为惨痛的记录之一。

许攸。官渡之战中,许攸投曹事件成为整场战争的重大转折点。曹操手下并不缺能人和谋士,但谋士许攸在这个节骨眼出现在曹军大营,其意义无异于为曹操送来了十万斛军粮。许攸的投奔对于曹操来说有两个意义:一是安定了本来处在动摇边缘的曹军军心;二是向曹操暴露了袁绍军外强中干、统治中心内部离心离德、分崩离析的事实。袁绍固然败于自身的优柔寡断、政令不一,但袁绍手下众军师七嘴八舌、各行其是的状态也使袁军的行动屡屡出现混乱。因此袁绍败亡的结局已经注定。袁绍的众多谋士都堪称是老实人,田丰在狱中仍然惦记着前线的战事,而沮授被俘后至死仍然拒不投曹。同他们相比,许攸见风使舵、圆滑玲珑的本性显露无疑。官渡之战后,许攸仍以功臣自居,他的救世主的姿态,自然成了断送性命的原因。许褚杀死许攸后,从曹操处理此事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其实已经讨厌这个人许久了。

孙秀。“八王之乱”中,晋朝宗室司马伦乘乱进入洛阳,杀死贾后,在孙秀的帮助下控制了整个朝廷。司马伦篡位后,自知自己的威望远不足以压服众王,便在孙秀的建议下大行收买人心的活动。只要肯于投奔新皇帝的人,无论阿猫阿狗,全部可以获得官职。一时间,整个洛阳城成了官员们的天下,因为新任官员太多,以至于用作官员帽子装饰的貂尾不足,而用狗尾来代替。这样的主仆组合自然无法长久,司马伦在洛阳的好日子很快到了头。在本文这十个军师当中,孙秀是名副其实的“狗头军师”,他进献的计策大多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能为长远大局考虑。然而在同为短视的司马伦看来,孙秀则为不可多得的人才了。

张宾。历史上著名的“右侯”便是这位阁下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给人当了三次奴隶的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王朝。在建国过程中,张宾被石勒发现,成为后赵初期最主要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后赵对东晋等国的战争中立有奇功。在十六国时期,很多少数民族贵族趁着西晋“八王之乱”,纷纷建立政权。这些政权大多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尤其对汉人很是轻视。然而在张宾身上,后赵君臣都很尊重这位汉人智囊,可见张宾当时在后赵的地位。因为有张宾的存在,后赵政权很快在中国北方站稳了脚跟,并成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张宾去世后,石勒非常悲伤,连连对别人说:“我失去了我的右侯。”在十六国众多政权中,后赵国堪称一个嗜血好战的国家,对汉族人民实行野蛮的民族压迫政策。石勒死后,太祖石虎等后代君主对外实行侵略战争,对内实行横征暴敛、残酷压迫人民。很多百姓经受不住朝廷的压榨,纷纷逃亡或自杀,连虎狼也成群地在大白天出来吃人。张宾大概没有想到,由他费劲心血辅佐的政权,竟会成为一个庞大的人间地狱。

钱凤。西晋王朝灭亡以后,晋朝宗室司马睿取得南方士家大族的支持,在建康建立了东晋政权。在东晋政权建立过程中,王导、王敦兄弟俩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同为同族兄弟,但王导、王敦二人却性格大异。王导基本上忠于东晋朝廷,但一贯性格桀骜不驯的王敦却对司马睿不以为然,并逐渐萌生了取而代之的野心。王敦的军师钱凤极力鼓动主子,谋划对司马家取而代之。最终,王敦不顾王导劝诫,举起了反叛东晋王朝的大旗。在平叛战争中,由于最高统治者司马睿对王氏叛军的犹豫妥协,导致晋军屡次丧失战机,连连失利。这桩轰轰烈烈的反叛战争,最后竟然在司马氏的妥协下不了了之。司马睿在忍气吞声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王氏之乱则一直持续到成帝朝方才结束,将原本繁荣安静的江南搅成了一锅粥。

颜竣。颜竣是南朝刘宋孝武帝刘骏手下的幕僚。刘骏本为文帝刘义隆第三子,按正常情况轮不到他继位。太子刘劭杀死刘义隆发动政变后,刘骏成为了刘劭首要的攻击目标。一贯性格懦弱的刘骏很害怕,在这个节骨眼上,刘骏身边的幕僚颜竣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一面以游辞稳定了刘骏的情绪,一面建议其主子联络朝中沈庆之等名将作为内援。在平叛战争中,刘骏因为身体多病,不能指挥战斗,颜竣于是就同刘骏坐进马车里,将刘骏放在他的大腿上,所有政令、谋略、文书大多出自颜竣之手,而外人居然不知是颜竣所为。然而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刘骏当上皇帝以后,找了个借口便杀死了这位当初的恩人。这个薄情寡义的皇帝不仅在他在位时将朝政搞得一塌糊涂,其子刘子业继位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皇帝之一。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颜竣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景延光。五代时期的后晋之所以出名,大概就因为石敬瑭那个著名的绰号“儿皇帝”。但石敬瑭虽然无耻,到底还对自身实力有自知之明。从军事实力上来讲,契丹绝对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即使是到了北宋建国初期,太祖太宗两朝曾先后与契丹军交锋,均处于下风。太宗皇帝赵光义还在高粱河之战中差点落入敌手。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赵匡胤才有了以金钱赎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可见当时契丹军队的勇猛善战。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大臣景延光此时逐渐步入后晋的权力中心,开始对石重贵的外交方针施加影响力。景延光认为,后晋王朝虽是由沙陀族建立,但也属于中原政权,岂可以向蕃邦称臣?他建议皇帝在对契丹的国书称呼中去掉“臣”而改称“孙”。实际上石重贵对朝廷的奴颜屈膝也早有不满,这时两人正好一拍即合。后晋的“出格”做法惹恼了北方的契丹主子,耶律阿保机大怒之下率领军队一举灭掉了后晋。这个结局虽早在意料之中,但只凭一勇之气、以卵击石的景延光却只能沦为历史的笑柄。

姚广孝。姚广孝的传奇之处并不在于他是僧人出身。而在于他内心那颗悸动不停的野心。然而和燕王朱棣不同的是,他的野心并非是天下,而是强烈地想要实现他的个人价值。在反叛的过程中,朱棣曾经几次犹豫过、动摇过,但是姚广孝的决绝和坚持,成为了增强朱棣信心和决心的最大来源。从北京到南京的这段路并不算太远,但是对朱棣来说却是用一具具双方士兵的尸体铺就而成的。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双方数十万士兵战死沙场,无数的百姓遭到战火的蹂躏。刚刚恢复体力的明帝国再次陷入战乱的苦难之中。不可否认的是,姚广孝是促成这场战争最强有力的始作俑者。功成之后的姚广孝很聪明,他既不要钱,也不要权,而是隐身于红尘俗世之外,好像这场巨大的政治军事风浪从未刮过他的衣角。当然,姚广孝有他的理由,同建文帝比起来,朱棣好像更加适合做明帝国的统治者。在朱棣巨大的背影后面,姚广孝笑得很坦然。但那些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却未必笑得出来了。

宁完我。宁完我是清初少数几个以汉人身份得到重用的大臣,历事过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可谓是三朝老臣。同洪承畴、吴三桂等人不同的是,宁完我的投清带有很大的主动性。宁完我精通文史,素有才能,因为得不到重用,遂北上投奔了努尔哈赤。在制定清廷官制朝服、商讨伐明策略、科举取士方面,他的众多建议都得到统治者的采纳,在奠定清初的政治、军事制度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清朝入关后,宁完我作为精通文史的官吏,曾主持编修过《明史》、《太宗实录》,并翻译过《三国志》等史书。然而,作为一个事奉满族政权的汉人官吏,宁完我的诸多行径无疑成为历史争论的一个焦点。宁完我于1665年病逝,被清朝统治者谥为“文毅”。这位曾历任清朝议政大臣、大学士、太子太傅的汉人重臣,死后虽然颇尽荣宠之事,但伴他一起葬入坟墓的除了荣华,还必将是世人和后来者对他一生绵绵不绝的质疑和争论。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军师?

张良 汉初三杰之一,世称谋圣.计策有:鸿门宴助刘邦脱身;韩信拥兵求封齐王时对刘邦的提醒;垓下之围时四面楚歌涣散项羽军的士气;刘邦称帝后封旧怨为侯安定军心;提醒刘邦不要分封六国后裔在六国旧地实现郡县体制等等.这些措施对刘邦消灭群雄,统一中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刘邦张良韩信是汉朝建立统一政权及巩固秦始皇中央集权体制和汉族汉语等形成的关键人物.

2.姚广孝 明成祖靖难之旅的首席功臣.计策有:坚定朱棣造反决心早作打算(其一.其实朱棣是有反心的;其二.建文帝即位就立刻削藩)挫败建文帝的以快打慢; 在四年的靖难关键时期(当时朱棣军已出现僵持时)提醒朱棣直捣南京.朱棣的军事才能和姚广孝的军事谋略是朱棣造反成功夺位的关键.

这里扯远点,在看田中中国武将列传前我很纳闷这么列有张良和姚广孝两个军师,后来看了正文才知道其实是因为两者对刘邦和朱棣夺得天下有着不亚于开业首将的功绩.

3.姜太公 周文王倾商和武王攻灭商纣的首席军师和指挥者.百家宗师.由于姜太公所现具体谋略不为人知,攻劳太大,所以只好让它屈居第三.

4.诸葛亮 刘备军师和丞相.计策有:联孙抗曹三分天下(即隆中对)曹操当时已击灭袁绍统一北方,孙权内部也有献土归降的主张,刘备仍不但兵败无寸土地盘,曹操席卷江南统一天下几成定局.诸葛亮出使东吴使孙权认可刘备(光杆刘备有谈判的资格)并坚定孙权抗曹决心(孙刘联盟必胜,曹操必败,孙权收益大于归降;不联合刘备很可能失败),最终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空手套白狼获得荆州这块地盘.成为三国的雏形.

这里再扯远一点,可能有人说,刘备夺益州身边的军师是法正而不用诸葛亮,并以此来否定诸葛亮的首席军师地位.我觉得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知道刘备非荆州士族,诸葛亮是荆州的女婿,只有诸葛亮才能稳固荆州,保有该地,刘备身边(主要是: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等)具有行政治理能力的人只有诸葛亮(法正在荆州不具备人脉优势),所以刘备不可能将诸葛亮带上.其实诸葛亮的作用在刘备这里只能即作张良又作萧何来用.

5.范蠡 勾践的军师.计策有:勾践入吴时让勾践尝粪表忠;用色情间谍西施计除伍子胥;熟稻种献夫差(和文种一起);代勾践赐死夫差.勾践存越灭吴称霸的最大功臣.

6.管仲 齐桓公春秋首霸的军师和丞相.计策有:尊王攘夷.在春秋时代,周王对诸侯已失去约束力,华夏已群龙无首,外有四夷入侵,内有各国纷争,管仲此计占据道德优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首创者.后来的秦末项梁(立楚怀王)三国曹操(挟汉献帝),唐朝李渊(立隋恭帝),五代朱温(挟唐昭宗)明朝朱元璋(臣服小明王)等等,都是复制管仲的创意.

7.刘基 明太祖军师.计策: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其实对于刘基在三大文臣(李善长汪广洋刘基)中殿后,已经说明了其对于朱元璋开国的重要性要次于上面的六人.

8.范雎 秦昭王军师.计策有:远交近攻;反间计让赵括替换廉颇助白起赢得长平之战.魏冉当朝时,乐毅破齐时秦曾出兵,虽收获一块飞地陶,但分散兵力,得不尝失.范雎的交好齐楚攻韩魏赵的统一方针采用后,不到50年秦就实现一统天下的帝业.要知道自商鞅变法以来的100年里,秦虽连战连捷,但开疆拓土收效并不明显,都因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针和方向.范雎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的吕不韦卫僚李斯等军师都是围绕着这个方向去具体实施的.

9.刘文静 唐高祖军师.计策有:说服太原起兵;攻打长安;立隋恭帝;交好突厥.这些策略为唐高祖唐太宗灭群雄统一中国奠定了一个稳定的基础.(中国历史大多都是西灭东,北灭南的一个历史.所以关中长安一带占有很大的优势)

10.陈平 刘邦军师.计策有:鸿沟之约后让刘邦废约攻打项羽;反间计除项羽军师范增;白马登之围中帮刘邦脱身;伪游云梦擒韩信.陈平虽然重要性不及张良,但对于刘邦称帝初期消灭异姓王稳定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有哪些军师死于战争?

中国古代有名的军师:

谋天下如烹小鲜——兴汉三杰之首张良;

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蠡;

百家宗师,千古武圣——军师鼻祖姜子牙;

羽扇纶巾智多星——诸葛亮;

功盖孔明第一人——王猛;

半部《论语》治天下——佐国良辅赵普;

神机妙算天地间——刘伯温

1、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2、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西出姑苏,携西施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3、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4、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5、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6、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辞世,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7、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zz/96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