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这座城市中心的小岛,居然有68座祠堂
- 2、惠山为何会出现世界最大的祠堂群?
- 3、《家在顺德》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 4、中国保存祠堂最多的县在哪
- 5、中国最豪华的祠堂在哪里?为什么说它最豪华?
这座城市中心的小岛,居然有68座祠堂
叶克飞
潮连是一个位于广东江门市市区的小岛,地处交通要道,几座大桥穿岛而过。旧时中山与江门两地若想跨越西江,唯一办法就是坐船,如今潮连岛就像中转站,在公路时代连接西江两岸。
小岛的面积仅12平方公里。南宋时期,卢氏、陈氏、李氏、区式和潘氏五姓族人由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迁徙而来。因为居于孤岛之上,潮连人更重视宗族抱团的力量。祠堂是族人议事和祭祖之地,也是宗族力量的象征。资料显示,潮连岛祠堂最多时曾达144座之多,至今仍有68座宗祠和4间家庙保存完好,堪称岭南祠堂文化的活化石。
祠堂一条街,第一代赌王诞生于此
小小潮连岛有六个村落,竟各有一条祠堂街。
最壮观的当属卢边村的庙前大街,以卢氏宗祠为核心,十余间祠堂家庙分散于整条大街上。
卢边村卢氏宗祠
卢氏宗祠是庙前大街的起点,三进祠堂整齐幽深,大门口两侧两个硕大的灯笼,写着“敦本堂”三个大字,扁扁的字体好生敦厚。祠堂后进也挂着“敦本堂”的牌匾,祠堂两侧摆满桌椅,供村民闲坐或议事之用。
敦本堂之名比卢氏宗祠的落成还要早。1487年,也就是明成化二十三年,卢氏族人开始兴建宗祠,并于1508年建成至今日规模。在此之前,大儒陈白沙已为祠堂题写“敦本堂”之名,取敦笃崇本之义。题写年份已不可考,不过,陈白沙去世于1500年,可知题写时间必然在此之前。
陈白沙即陈献章,是广东唯一从祀孔庙的明代大儒,弟子遍布江门地区。卢氏先人也是其弟子,故求得恩师为祠堂题写匾额。
清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卢氏为族中子弟创办敦本学堂,就设在宗祠内,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如今卢氏宗祠两侧厢房都被辟为展厅,写满乡约和祖训。天井两侧的展牌上是卢氏名人介绍,其中最传奇的当属一代赌王卢九。
卢九本名卢华绍,1848年出生于卢边村,1857年移居澳门,后来从事赌业,成为赫赫有名的澳门第一代赌王。古龙在武侠小说《碧玉刀》中曾写过一位赌性和气魄一样大的江湖大豪卢九,据说就是以这位赌王为原型。
卢九虽然传奇,但在潮连卢氏一族中,并非唯一被崇敬的人物。就在卢氏宗祠旁,有一座封圻家庙,是卢边村祠堂与家庙中相当恢弘的一座,家庙中有御赐牌石。这座建于1873年的家庙,是清同治年间担任二品按察使的卢朝安奉旨所建。
与之类似的还有名宦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它的气魄在一众祠堂与家庙中为最大,大门门槛极高,两侧有抱鼓石。三进建筑中,前两进为庙堂式建筑,后座为庭院式二层建筑。斗梁上的木雕多达四层,在南粤宗祠中极为少见。
家庙与祠堂的区别在于所拜祭者的身份。在宗祠之下,宗族内部各房各支会修建各房祖祠。如果各房后裔入仕为官,那么分支祠堂就会改为家庙。
卢氏族人颇具实力,曾修建祠堂二十余座,目前仍有11座得以保留。沿卢氏宗祠向前,依次可见侣樵卢公祠(世昌堂)、念川卢公祠(聪德堂)、东唐卢公祠(务本堂)、毅斋卢公祠(思德堂)和养斋卢公祠(树德堂)等,都相当华丽,内部修缮一新。
卢边村封圻家庙
相比之下,华峰卢公祠和寅宇卢公祠的规模就小得多。难怪有人说,旧时祠堂修建也是宗族内的一场话语权暗战。
潮连岛上的祠堂极具特色,比如屋脊陶塑里的鳌鱼。鳌鱼是传说中的大海神龟,具掌控水火的神通,放在屋脊上可看守屋宇、防火避灾,是典型岛上人家才会选用的元素。
卢氏宗祠雕塑细节
相比气魄极大的卢边,我更喜欢富冈村。这地方十分有趣,老村落呈椭圆形,祠堂和大宅环形分布,绕上一个圈,就会走到原点。
富冈街头涂鸦
富冈以区氏为主,多座区氏宗祠环路而立,其中修永堂和大章堂维护最佳。村中还有一座门口仅一人高的太保庙,人稍微高点都要低着头进,小小庙宇香火却盛。
小小的太保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潮连最出名的地方当属洪圣殿,如今已被扩充为洪圣公园,就在富冈村村口。
洪圣殿建于1600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 历史 。当年,这里不但是潮连人的信仰所系,也是潮门古渡所在地。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旧时河道多已填平,古渡埠头也只剩下几级石阶,落寞地横在洪圣公园。
当年的潮门古渡是远近闻名的交通要地,曾是广东第二大埠头。民国初年,潮连人热衷出洋谋生,就从潮门古渡启航,也使得潮连成为著名侨乡。
洪圣殿所供奉的是洪圣龙王,也就是南海洪圣广利昭明龙王。这栋二进三楹建筑集砖雕、灰雕、木雕、石雕和古刻于一体,整体相当精美。
殿中还供奉了一位现实人物——王巡抚,也就是曾任广东巡抚的王来任。
清朝初年,朝廷采用隔绝策略,以图困死据守台湾的郑氏。康熙元年,即1662年,清廷令江浙闽粤鲁五省沿海边民全部内迁50里,史称“康熙迁海”。
在历时八年的迁海移界中,潮连乃至江门地区的沿海村镇全部受到波及,数十万亩良田被迫弃耕,房屋被强行拆毁,无数民众沦为赤贫,甚至倒毙路上。
康熙四年(1665年),广东巡抚王来任见乡村破败,十室九空,便屡屡上书朝廷,陈述“迁海移界”政策之害,因此被罢官回京。可即使如此,他仍冒死写下《展界复乡疏》,终于打动清廷终止“迁海移界”政策。可惜王来任没有见到百姓回迁之日,因为上疏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
王来任的去世消息传到南粤,令百姓感怀不已,新会县各地便兴起修建王来任祠庙之风。几百年过去,旧时祠庙多已消失,潮连洪圣殿供奉的王来任塑像为仅存的一座。
洪圣殿旁的几栋建筑都是近年来重建或整修而成,包括乡约、义学、区岳伯大宗祠、财神庙和夫子庙等。
在夫子庙中,我见到一副书法,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力求上进,奋发图强”,心想谁写这么小儿科的东西呀。结果一看落款,居然是梁宗岱赠给“潮连洪圣公园教研室”的墨宝。
梁宗岱墨宝
梁宗岱出生于广西百色,为何跟潮连扯上关系?问过村民才知道,原来梁宗岱祖籍江门新会。新会梁氏可是当地大族,族人中最出名的当属梁启超。
夫子庙里除了梁宗岱墨宝,还挂着潮连人求得的各种符,都与教育有关,祈愿考试顺利,还有人报喜,多是考上了某某大学。
作词人卢国沾的故乡
潮连重教之风名闻珠三角,从南宋至清代,潮连出过二十多名进士,一百多名举人。
到了清末,潮连大办新式学堂。除卢氏宗祠的敦本学堂外,1906年至1947年间,潮连人建起超过二十间新式学堂,数量之多冠绝江门。学校经费来源多为公偿田租金、渡江码头收费提取和私人赞助,还有不少义学,专供贫民子弟入学。
潮连最让我喜欢的角落,便是一座学堂——德馨学校。
被水泥墙围绕的德馨学校旧址,独立于富冈村一隅。两层红砖校舍,配蓝色窗棂,充满民国气息。学堂正立面十分精美,正廊前有罗马柱直抵二楼顶端,拱形大门两侧各有拱窗。二楼有一个突出的弧形阳台,顶端是三角形山墙。
江门五邑地区是著名侨乡,华侨返乡兴学之举盛行,乡间新式学堂极多,不但新式办学,建筑也中西合璧,德馨学校亦不例外。
1926年,潮连人创办富冈小学,后更名为德馨小学。校如其名,德馨学校一直是潮连新式学校中最优秀的一座,甚至是新会地区最好的学校。
区氏宗祠为德馨学校图书馆提供了大量古书,区氏族人为学校捐赠了大量实验仪器,配备之完善,很多城市学堂都比不上。
上世纪90年代,因为校舍不足,潮连人发动海外乡亲解囊,在老校舍旁建起新校舍,如今是富冈幼儿园所在地。这栋两层西式柱廊式建筑左右对称,外观精美,一点也不比老校舍逊色。
德馨学校侧面回廊
热衷教育的潮连以人才辈出著称,比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雁南。
此外,美国科学院院士、首位华人美国总统医疗顾问卢骏,中国胸外科先驱区惟立,曾任中山医科大学校长的卢光启,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者、中科院院士陈焕镛,词学大家陈洵和油画家陈抱一等,都是潮连人。
不过南粤人最熟悉的名字,当属与黄沾并称的香港词人卢国沾。
卢国沾词作有千余首之多,《小李飞刀》的“难得一身好本领,情关始终闯不过”,《大侠霍元甲》的《万里长城永不倒》,还有《大地恩情》、《再向虎山行》、《天蚕变》与《大内群英》等的主题曲,都是脍炙人口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地恩情》主题曲中,卢国沾写下的“河水弯又弯,冷然说忧患,别我乡里时,眼泪一串湿衣衫……大地倚在河畔,水声轻说变幻”,描述的正是对潮连这座小岛的眷恋。
(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jdl_2020@163.com)
校对:张艳
惠山为何会出现世界最大的祠堂群?
吴歌原创
惠山祠堂群终于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了。是与江南数十个历史文化古镇组团申报的。
118个祠堂组成的惠山祠堂群,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奇观,其整体规模之大,单体数量之多,祠堂形制之全,可谓全国祠堂历史遗迹之最。祠堂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惠山祠堂群自然亦就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祠堂群了。
惠山祠堂群位于无锡惠山脚下,以惠山寺为中心,散布在附近,近年来,无锡当地官方投入巨资大力修复,惠山祠堂群组成的惠山古镇,与久享盛名的锡惠风景区一起,构成了几乎就在今天的无锡市中心的一处休闲风景名胜:青山,秀水,春日的杜鹃花,秋日的金叶红枫,天下第二泉,寄畅园,加上祠堂群,足以让人走入历史文化的长廊,细细品味,慢慢观赏。
在惠山祠堂群,可以看到各种祠堂形制,如官祠、家祠、园林祠、书院祠、牌坊祠、节妇烈女祠、墓祠、神祠、等等,中式为多,也有吸取西式建筑元素的祠堂。
祠堂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历史文化建筑,各地都有,还与很多著名的景观,比如成都武侯祠。但是,在全国各地极少能够看到如惠山祠堂群这样大规模的集合景观,一般都是零散分建的,以家族聚居地邻近为主。118个惠山祠堂群,包含了80多个不同姓氏的家族,聚集在0.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为什么惠山脚下会形成举世无双的这个祠堂群呢?这是令研究者们困惑的课题。
2015年,由无锡文化专家、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为总撰稿,无锡文旅集团为制片方,与央视合作拍摄了大型文化纪录片《惠山祠堂群》,于去年在央视播出,收到了充分反响。但是,这部纪录片重在解读惠山祠堂群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依然没有充分解读这里为何会形成这一祠堂群的问题。
吴歌认为,惠山祠堂群的出现,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推力。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的发展从来不会只是一个动力,而是无数个力作用的综合推动结果。因此,历史的结果总是很难与人们当初的设想完全吻合。惠山祠堂群的在无锡惠山的出现,就是一个在多重合力影响推动下形成的出人意料的结果,成为今天的一个罕见的文化遗存,一个文化的惊喜。
先说地利。
惠山位于无锡城西,由东向西蜿蜒为九个山陇,状如游龙,又名九龙山,是一座离无锡城特别近的山脉。惠山的文脉是由舜帝的传说开端的,据说,舜帝曾在惠山躬耕,留下的山名叫历山,史籍表明这是南朝刘宋皇朝时的说法。惠山南坡有楚国春申君留下的遗迹黄公涧。梁朝建了惠山寺,唐朝宰相李绅就在惠山寺旁边读书,高中进士,走入朝廷。唐代陆羽评定了天下第二泉,二泉水成为达官贵人的心爱,唐朝宰相李德裕专门派人快马来取二泉水饮茶。后来就成了皇帝的贡水,宋徽宗是很爱二泉水的。再后来,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一次一次下江南,每次都要住在惠山脚下。惠山的九龙十八泉,汇聚到惠山寺前的河塘里,接通了运河,皇帝的船就从运河转进来,在这里浜头停靠,这个也就被叫做了龙船浜。
这样的一座美妙无比的惠山,竟然离无锡城只有数里路,从无锡西门出去,步行不需一小时。明代有民谣唱道: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这个民谣显然是从一个著名的考题化出来的,那个考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但是,惠山街的民谣给出了一个距离:五里。据吴歌考证,这就是从无锡西门到惠山祠堂群的大体距离。当时出西门,要走棉花巷,然后一路走到惠山直街,这段距离就是差不多五里。上世纪50年代之后这一带逐步改造,曾建造了一座新村,就叫做五里新村。
好了,这么一座好山,这么近的距离,除了游玩,砍柴,还能做什么?墓葬,这是最通常的选择了。中国传统墓葬的基本选择是要靠山,然后面水。惠山,就这样成为无锡的一个墓葬之地。即便到了上世纪50年代,沿惠山寺原址向西一路的北坡,坟墓林立,而祠堂群的大多数祠堂,也就沿着这一线展开。随着无锡城市的发展,这一带的墓葬才被逐渐迁徙,墓葬区搬到更加远离城市龙山梢、青龙山、舜柯山等地方去了。
墓葬与祭祀是紧密相关的。中国人有清明扫墓的习俗。每年春天来临,各家各户就会集合了,带着祭品去给祖先们上坟。大户人家人多礼重,还可能路程较远,就需要有个歇脚的地方,于是就想有个建筑,既是供奉祖先,又可以临时集合歇脚。有些遥远的祖先,已经被认定为是了不起的贤人,比如华宝,列入了二十四孝,那么,官方就为他建个比较显赫的祠堂,以光宗耀祖,传播德名。但是,这种祠堂却不是人人可以建造的哦,那是有规制的。
这样,我们就要说到天时了。
明朝的皇帝出身农民,非常看重家族血缘,比较支持家族的祭祀礼仪和教化传承。清朝的皇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为了解决汉族与满族文化的融合而不离心离德,也非常注重家族教化问题。这两朝皇帝对中国的“家国天下”的超稳定社会结构有着特别深刻的认识,因而,他们都大力提倡建造祠堂,把祠堂看作是稳定家族,传承美德,教化族人的重要工具。不仅官方建设一些用于公祭的官祠,还提倡民间建立家祠,祭祀家族的贤人名士,用于忠孝节义的宣扬和传承。于是,建造大型的家族祠堂也就从此时起为朝廷正式认可了。这就为惠山祠堂群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官方支持,此所谓天时。
惠山祠堂群的大多数祠堂,几乎都出自于明清两代,就是与皇朝的提倡和推动分不开的。祠堂群中的那些英雄贤人祠,如泰伯的至德祠、张中丞祠、名贤祠等,则是祭祀那些被公认的的人物,这些祠堂一般是由官方出资或者民众赞助。
最后,还要说到人和。
相比于邻近的苏州和常州,无锡在整个皇权时代只是一个县城,但无锡是一个经济富裕且民心温和的县城,陆续而来的移民很快能在这儿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于是就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进入。无锡著名的杨氏、荣氏、唐氏、薛氏都是从外地迁入的。
许多家族在无锡落地生根之后,追远怀祖,趁着皇朝提倡建造祠堂的机会,也就陆续在惠山附近买地建祠,认祖归宗,周敦颐祠、陆贽祠、范仲淹祠、等等,虽然这些大人物的墓葬并不在无锡,但仍有这些家族的后人建造起了祠堂作为主祭者,族人们在祠堂里既缅怀先祖,又同时祭祀嫡系近祖。那些本地家族,也因为先祖中有人考中并进入官场,成为大人物或者比较大的人物,死后归葬无锡惠山,建造祠堂也是理所当然。
久而久之,无论是家族众筹,还是独家出资,许多家族姓氏的祠堂就逐渐在惠山形成了群落,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文化奇观——惠山祠堂群。
当然,祠堂的功能不仅限于祭祀,还被用作教化的场所。比如,家族会用祠堂召集家族会议,讨论一些事务,奖励或者处罚。也会用祠堂办学,培养家族后裔。这样,祠堂就承担起家族文化、家族道德的承传功能了。血缘的纽带,在这儿得到了切实的强化,而家族的荣誉,也在这儿得到进一步的张扬。
惠山祠堂群的存在,还顺带着推动了无锡的一些文化特产。比如惠山泥人,就是惠山的祠丁们的创造发明,如今成为无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60年代,宜兴的紫砂茶壶艺人们曾被派到惠山泥人这儿学习艺术技巧。惠山油酥,似乎也与这儿密切相关,无锡最好吃的惠山油酥至今在祠堂群的老街上商幡飘扬。
好了。先说这么多。吴歌觉得,各位不如直接去惠山看看,那些祠堂群的格局和内涵会让人大开眼界,一路下来,仿佛看了半部中国历史。而那些惠山油酥小馄饨豆腐花之类的小吃,会让人赞美不绝。
吴歌有一点小小遗憾:这么一个举世无双的祠堂群居然是和其他古镇组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而不是单独申报。据说,如果单独申报,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了,实在等不起。
吴歌,文化学者,副教授,不敢称作家,默认为写手。曾为《东方文化周刊》写过专栏“江南望族”,也曾在新浪网和凤凰网写过博客。
[img]《家在顺德》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家在顺德》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pwd=jhtg 提取码:jhtg
《家在顺德》
导演: 李乐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粤语
上映日期: 2021-12-08(中国大陆)
集数: 3
片长: 45
在广东佛山顺德,祠堂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根,也是一座城市的根。
自从有顺德人开始,这里就有了祠堂。
这里是中国祠堂最密集的地方之一,至今仍然保存着近千座古代祠堂。
它们大都诞生于明清,穿越数百年历史,依然生机盎然。
祠堂里,有流传的故事,有真挚的情感,有不灭的精神。
漫长的岁月,它们始终温暖相伴,浸润着顺德人的四季。
这里是心灵的归处,也是力量的源头。
有些人离开,有些人回来,因为有祠堂,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它是鲜活的历史,沉淀着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
它是生活的修辞,人们对美好的希冀,化作了它的一砖一瓦。
它更是浓郁的乡愁,连接了一个人,和一座城。
无论走多多远,似乎都能听到它的呼唤。
所有的深情、牵念、奋斗,都是为了这个永远的“家”。
中国保存祠堂最多的县在哪
天台县很多村建都有宗祠,出于对祖辈的敬仰,族人都能很好地加以保护,所以大多保存较完整。族人为了光宗耀祖,往往选村里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材料,不惜工本,雕梁画栋,规模宏大。每年过年或正月十四,全村人在宗祠里举行祭祖、演戏等民俗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有的村还有好几个宗祠。南山上杨村就有周姓、汤姓、杨姓三个宗祠。水南村原有10个宗祠,现仍存二房、三房、五房、六房、十房5个宗祠,相当完整,十分难得。有意思的是下寮村宗祠,为四姓村民共建共有,名为“联志堂”,普查队在宗祠里发现一块“联志堂碑记”,记云:“。。。聚处三邨,姓分四族。。。。今爰处同居,历数百年如一日,联四姓如一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诚为村民和谐共处的写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中国最豪华的祠堂在哪里?为什么说它最豪华?
在中国,宗祠是家族传承的最佳代表之一。他们支撑着每个家庭的希望。陈氏家庙又称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由清代陈氏家族48名土豪名士于1888年共同修建。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
陈家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由九殿六院19栋单体建筑组成。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装饰和富丽堂皇而闻名。在中国的宗氏建筑中,有“北有曲阜孔府,南有广州陈家庙”的说法。。
清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先后三次向广东下达“禁庙令”,禁止在广东建立联合祠堂。
因此,陈氏宗亲将祠堂改名为“书院”。到了清末,正赶上全国性的实业救国热潮。陈家在祠堂里办了一所实业学校,鼓励孩子读书。反而把祠堂的祭祀功能降为次要地位。
陈家祠的砖雕,灰雕,陶雕,木雕,石雕,铁雕是岭南建筑艺术的最大成就。几乎所有的厅堂,门廊,屋顶,大梁都表现出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和彩绘“七绝”技法。郭沫若1959年出访后感叹:“天地可工代,人得不如人。果然,建起一个世界,胜过十年读书。”。
一眼望去,每一位参观者都会被陈家庙屋顶上丰富多彩的雕塑和彩画所吸引。这些别具一格的雕塑同时运用了灰塑,陶塑等多种雕塑技法。通过广罗经典故事来搜集当地风景,在国内极为罕见。穿梭其间,不得不让人惊叹于中国传统工匠的技艺。
砖雕是陈家祠的主要装饰工艺之一。正面外墙的6块大型砖雕,均采用上等东莞青砖,线条整齐,雕刻精美。
它们被称为“挂线砖雕”。上图为西檐墙正中取材于古典小说《水浒传》的作品,表现了梁山好汉云集聚义堂的宏大场面。
木雕是岭南传统手工艺的一种,也是陈家祠建筑中使用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大殿木雕以浮雕和雕刻为主。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着历史故事和吉祥图案。具有南方祠堂,书院丰富的特点,琳琅满目。
陈家祠内易受风雨侵蚀的建筑构件均采用花岗岩石材,其浅灰色调与砖木结构建筑的主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历史上,广州是一座多灾多难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