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榫卯大师(中国最牛榫卯大师)

本文目录一览:

  • 1、上海老伯20万道工序复刻出赵州桥,这位老伯的榫卯技术有多强?
  • 2、当代鲁班!63岁中国爷爷如何练成榫卯技术的?
  • 3、上海老伯20万道工序复刻出赵州桥,7千多个全榫卯零件,他是如何做到的?
  • 4、上海老伯20万道工序复刻出赵州桥,你如何评价他的作品?
  • 5、鲁班千年绝技,堪称奇迹的榫卯,这个技术有多强?

上海老伯20万道工序复刻出赵州桥,这位老伯的榫卯技术有多强?

民间匠人王震华将赵州桥“搬到”了上海。耗时2年,近20万道工序,不用一根钉子,不用一滴胶水,上海闵行工匠王震华成功拼接出50倍微缩“赵州桥”,形似神更似。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位小朋友可以轻松从桥头走到桥尾,而桥本身安然无恙。

“桥上能走人!”王震华曾经放出的豪言,他实现了。理论上桥体可以负重80 斤。“我真的心里没有底,万一出意外就前功尽弃了。”微缩版“赵州桥”完美的力学结构经受住了这一考验,这让王震华欣喜若狂。

这款微缩版“赵州桥”长1280毫米,宽280毫米,高260毫米,完完全全的榫卯结构,一共7169个零件,组成12个鲁班锁来进行整体的搭建。桥上小拱圈最小零件只有1.2mm,打破此前微缩模型“天坛祈年殿”零件1.5mm的纪录。

燕尾榫相互锁定:弧形桥拱共包括28道拱圈,一道拱圈由41个相同零件组成,41个零件用燕尾榫相互锁定,28道拱圈则用穿带燕尾榫锁定,再用护拱锁定。环环相扣,紧紧锁定,这也是微缩版“赵州桥”最精彩、最绝妙的部分。

“百变”鲁班锁:在桥基、桥墩、桥面,王震华研究出“百变”鲁班锁,组合性强,可自由拼接,再辅以特殊件,即可拼搭。光这个“百变”鲁班锁零件,就花费了90000多道工序。

什么是榫卯结构和鲁班锁?榫卯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结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鲁班锁也叫孔明锁,即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连接支撑的土木结构固定器。

拆卸、滑动的的秘诀,就在于看似严丝合缝的部件间,其实有精确的缝隙,有了这样拉伸的空间,鲁班锁才能被真正“上锁”和“解锁”。

[img]

当代鲁班!63岁中国爷爷如何练成榫卯技术的?

     近日,继李子柒带领中国田园文化走向世界后,一位63岁的阿木爷爷凭借着一双巧手,带领着中国的榫卯艺术再次征服国外网友。这位63岁的爷爷其实是一名木匠,山东聊城人,名字位王德文。这位爷爷自小就跟木头打交道,于是收获了一手的好手艺,靠着木匠德手艺养家糊口,现在老爷爷依旧靠着精湛的手艺圈了世界网友的粉。

     王德文老爷爷有一个儿子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也是在儿子的帮助下拍摄了一段老爷爷制作鲁班凳的视频,也正是这个视频让老爷爷出现在大家面前,让王德文老爷爷火了。此后,在社交平台上,老爷爷收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阿木爷爷”。

     手艺精湛的爷爷可以徒手打造鲁班凳、苹果锁、拱桥、将军案、会动的小猪佩奇等木制品 。让国外网友感受到最最惊奇的就是,这位爷爷可以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普通的木头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他在油管视频中展现了自己纯熟的技艺,让世界各地的网友看到中国的传统榫卯技术。

中国最牛榫卯大师(中国最牛榫卯大师)

      其实中国的榫卯技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在中国故宫里,我们就可以随处看到榫卯结构的建筑,这是一种充满中国智慧的传统木匠工艺,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现代,不用不用一根钉子完成一个建筑,是我们都不敢想象的事情,然而我们老祖宗们就用他们的工匠精神,精湛的手艺,经验的传承,将榫卯技术一代代相传,却被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节奏而忽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王德文老爷爷一样的工匠人传承中国手艺!

上海老伯20万道工序复刻出赵州桥,7千多个全榫卯零件,他是如何做到的?

他曾以全榫卯技艺创作的微缩天坛祈年殿模型,斩获了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的金奖。每扇门、每扇窗都能自由开合,877个零件全用榫卯拼接,不用一滴胶水。每一种榫与卯的结合,都传递着中国的古老文化和智慧。网友感慨,“就算科技再发达,纯木结构的榫卯依然充满智慧和魅力。”

你见过鲁班锁吗?传说春秋时代鲁国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其实这只是一种传说,鲁班锁也称孔明锁、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

说到榫卯结构, 一个老工程师,在上海用榫卯结构制作了一个天坛的模型!是匠人,更是犟人。------这座微缩的祈年殿,前后耗时5年,历经十万多道工序,由7108个零件组成,最小零件仅有2mm,完完全全的榫卯结构,不用一个钉子、一滴胶水。

高0.5m、最大直径不超0.8m,比原比例整整缩小了81倍!每个部件都可拆卸,按照力学原理,像建真正的房子那样搭建而成。每一扇小门,轻轻一推便能打开;三层重檐镟跃而上、逐渐收拢,跟原形一模一样;手指轻抚之,台阶平整光滑,门窗凹凸起伏,每一处充满皇家质感!

赵州桥始建于隋朝,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被誉为“天下第一桥”。它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3D打印技术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运用可粘合材料来构造物体。混凝土3D打印是一种将水泥基复合材料逐层堆叠的新型增材制造技术,因其无模化、自动化、快速化和灵活化的建造优势在建筑、桥梁、基础设施等领域迅速兴起。

上海老伯20万道工序复刻出赵州桥,你如何评价他的作品?

上海老伯20万道工序复刻出赵州桥,我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是:他的这个作品非常精美,传承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吧!

这位老先生名叫王震华,是中国榫卯微缩营造第一人,对于他而言,名利都是虚的,最重要的是要把榫卯这门手艺,以多样化的形式代代传承下去。王震华的第二件作品则是“微缩赵州桥”,赵州桥是我国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历经风雨屹立不倒,靠的也是石块间的作用力和榫卯结构。

上海老伯20万道工序复刻出赵州桥,7000多个零件不用1颗钉!上海老伯王震华,曾因用千年榫卯技艺造出“天坛”受到无数赞誉。3年后,他又造出比原型缩小50倍的微缩版木质赵州桥,且在工艺上超越3年前自己:天坛最小榫卯1.5毫米,赵州桥1.3毫米,天坛10万多步骤,赵州桥就20多万道工序。王震华说,未来心愿是办一个榫卯传承博物馆,同时借数字技术向更多年轻人传递中华文化之美。

有了制作微缩祈年殿的经验,王震华用了3年时间,7169个零件最终复刻出了赵州桥,而且最小的零件仅有1.2mm,打破此前微缩天坛祈年殿最小零件1.5mm的纪录;最近,这座用木头复刻出的赵州桥被以数字藏品的形式“上传”网络,并且通过,“宝藏计划” 非遗专题,让收藏爱好者们可以永久保留下这些文化瑰宝。

手工艺品的独特魅力就在于,越是巧夺天工,越是难以复制,而数字藏品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制作和收藏的限制,给了更多爱好者一个收藏、鉴赏的机会。王震华也表示,自己的下一件作品“微缩岳阳楼”即将在今年年代面世,零件将在万数以上,结构也将更复杂、更精彩,未来他还想建一座榫卯博物馆,让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鲁班千年绝技,堪称奇迹的榫卯,这个技术有多强?

此前,网上出现了一个关于韩国的新笑话,即“一切都源自韩国”,韩国被称为“偷窃之国”。事实证明,中国网民早就发现韩国人窃取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朝鲜化了。例如,“中医学”和“端午”已经成为韩国人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是“泡菜事件”,这是由中国女网红李子柒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了一段制作泡菜的视频引起的。后来,她遭到了韩国网民的攻击,她的整个网络平台都被韩国网民的谩骂淹没了。

2009年,中国成功地将榫卯技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韩国立即以另一个名字再次申请。韩国没有提到这个词阴阳榫世界遗产名录,但是使用的技术是相似的。这一发现令许多爱国者感到遗憾。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会被如此剽窃。他们都表达了他们的承诺,加强他们的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根据传说,榫眼和榫是中国第一个木匠鲁班发明的。从来没有人与榫卯的起源有确切的联系。自从有了中国的历史记录以来,已经存在了7000多年。在中国的木工技术中,榫卯节点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被称为“木工之魂”。坦率地说,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家具、建筑和设备之间的一种结构形式。之所以称其为榫卯,实际上是由两个物体的组合而成,即凸部称为“榫头”,凹部称为“插座”,因此得名。

木匠们经常使用榫卯技术来加固比钉子更坚固的东西,所以很多古建筑都采用了榫卯技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北京故宫。精致的榫卯技术随处可见。这就是故宫长年失败的秘密,外国人常常惊叹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智慧。外国专家说,榫卯技术不仅使建筑看起来美观,而且遵循机械原理,而且实用,不会生锈。京剧是中国戏曲的“语言”,而榫卯工艺则是“木工的语言”,诉说着中国工艺的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工艺”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了。它被成功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韩国人重新命名。说实话,注重文化传播,中国现在希望中国文化能风靡全世界,我们欢迎世界人民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学习,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同样是真的,利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留,而不计较什么排他性,只要人类文明之火永不熄灭,人类文明将永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zz/97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