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急需的教育(中国最需要的教育)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现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句话有道理吗?
  • 2、中国最需教育的是孩子吗?父母会不会才是最需教育的?
  • 3、有人说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您对此怎么看?

中国现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句话有道理吗?

我觉得这句话有道理,父母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可却从不关注自己的方式对不对。

在中国式家庭教育当中,父母总是习惯性用自己的经验为孩子铺路,用自己自认为对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可是这种教育方式是对是错,父母们却很少去反思。

时代在不断发展之中,父母的经验未必适合用于教育孩子。

我小时候家里面很穷,别说是喝奶粉,小时候连肉都吃不上。那时候爸妈就是奉行棍棒教育,只要一不听话先一顿胖揍,也不会讲什么道理,父母说什么听话就行。

可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我觉得不能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所以我开始尝试使用书上所说的引导式教育。但实际状况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我不知道哪方面出了问题,但我也开始变得暴躁,开始向父母的教育方式转变。

其实每个家庭都是如此,父母当然都希望孩子们更好,可是教育方式却因家庭不同而千差万别。没有经验的年轻父母,在子女教育上其实就是个小白。

中国现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我很认同这句话。

我儿子今年已经三岁多了,生活当中有许多无理取闹的时候,也有很多温馨暖心的时刻。可是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我依然有一些挠头。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更优秀,也不清楚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否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障碍。第一次为人父母,我心中也十分紧张。

如果这个时候有专门教人为人父母的课程,我想我肯定会去看一看。可是每个家庭状况都不一样,哪怕是一样的教育方法,在不同家庭当中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中国最急需的教育(中国最需要的教育)

中国现在最需要教育的确实是父母,可是对父母的教育却千难万难。我们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价值体系和为人处事的方法,想要改变真的不容易。

或许我们应该更谦虚一些,学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尊重孩子的选择,家庭生活也许能够和谐。

中国最需教育的是孩子吗?父母会不会才是最需教育的?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比如: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人的成长是一段由浪漫——精确——综合,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如果没有浪漫阶段的充分发展,精确阶段是没有结果的。

3、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与父母一起吃饭,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

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

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

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9、性教育,晚讲不如早讲。

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

为孩子选择一本青春期教育书。

不要把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当作早恋。

10、千万别错过孩子的黄金阅读期。

10—14岁,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黄金阅读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有效的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img]

有人说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您对此怎么看?

有人说“中国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我看这话说得有道理。为什么呢?我的分析如下。首先,好的父母,不一定能百分之百的教育出好的孩子,但不好的父母基本上百分之百毁了他们的孩子。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母,他从一出生在襁褓之中,到牙牙学语,再到蹒跚学步,每一步无不是父母一点点,一滴滴、一步步带着他慢慢成长的。父母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时不刻在影响着他幼小的心灵,这张小小的洁白的纸上,是父母第一个在那上面描写着,绘画着,给孩子已经上着生动而丰满的一课又一课。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牵引下,一点点的成长着。

不知不觉中,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父母又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小心翼翼地交给了老师,从此期盼着孩子的品质超群,成绩优异。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牵引下,一点点的成长着,不知不觉中,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父母又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小心翼翼地交给了老师,从此期盼着孩子的品质超群,成绩优异。这个时候,学生们的品质,学习成绩都呈现出来了,他们各自不同,千差万别,这里除了智商上有些差异,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了不同的启蒙教育。

最后,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好与坏是老师的事,这种想法有些偏激,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老师讲的每一节课,每一句话也都是一样的,问题不在老师身上,而在孩子身上,其实就是在其父母身上。即使孩子上学了,他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家里,同父母朝夕相处的多,还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经常有人说,一位好的父亲胜过一百个好校长,一位好的母亲胜过一百个好老师,这话还是很形象的。所以说,“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是非常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zz/9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