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伟大商业模式(中国最伟大商业模式是)

本文目录一览:

  • 1、三种经典的商业模式
  • 2、《这些年,马云犯过的错误》中引进人才是谁
  • 3、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模式,核心就这2个字

三种经典的商业模式

现如今,商业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企业界中最热闹的话题。在商业模式中,又属盈利模式最为重要,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三种经典的商业模式。

   一、免费模式

免费模式是最伟大的商业模式,但是很多人是看不懂背后的商机,免费模式可以给大家带来好处有:(1)带来客流量 (2)烘托了人气 (3)有助于品牌的传播 (4)让过客成为顾客

二、招商加盟连锁模式

这也是很多企业常用的销售模式,但是还是有一些企业还在收什么定金,保证金,违约金等等,你想想还有多少人原意交给你,时代不同了,我们要把这些模式进行调整,才能不断的做大做强。

三、O2O模式

O2O模式又称离线商务模式,是指线上营销线上购买带动线下经营和线下消费。O2O的优势在于把网上和网下的优势完美结合。通过网购导购机,把互联网与地面店完美对接,实现互联网落地。让消费者在享受线上优惠价格的同时,又可享受线下贴身的服务。同时,O2O模式还可实现不同商家的联盟。

[img]

《这些年,马云犯过的错误》中引进人才是谁

过去十年,在中国商界里面,成就最大的一个企业家是马云。几乎凭借一已之力改变了中国电子商务的业态,中国当今的电子商务模式比如B2B、B2C和C2C,和日本、美国、韩国以及欧洲的完全不一样,并且现在中国电子商务的销售总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在这个意义上说,阿里巴巴这个创始人的成就是非常大的。

2014年有可能是马云年,阿里巴巴要在北美上市了,也是阿里巴巴成立15周年的重要转折点,马云也到了知天命之年。

天下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国家模式。国家是什么?国家本质上来讲就是用一种暴力机器的方式来保护全体公民的权利。而国家的主要盈利第一靠税收,只要你是公民,每天就要交税;第二,它提供了很多看上去非常廉价的商品。譬如,它把自来水接到你家里, 如果你要用自来水,你就得交钱给它;同样它还把电送到你家里;它在土地上修马路、车站,在河边修建渡口,它还提供了很多公共服务,例如医院、大学。在你每天的生活中,你首先要交税,其次会消费这些公共服务,而国家就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收益。

唐朝书法家李北海说过:“似我者俗,学我者死”。马云用这句话评论自己的成功和经验。

一个人要成功,需要保持对失败的高度警惕性,从别人的失败当中不断地总结。

这些年,马云犯过的八个错误之一:迁都总部

中国的企业界有两个时间点非常奇特。一个是1984年,在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制造业而言一些非常重要的企业,比如联想、海尔、万科、健力宝、南德、科龙等全部诞生在1984年,所以在中国企业史中,我们把1984年称为中国企业的元年。第二个伟大的时刻刚发生在互联网领域,即1998年到1999年之间。当年门户时代的三大天王,也就是被大家称作“老三王”的网易、搜狐和新浪,以及现在统治中国互联网的BAT——百度、阿里和腾讯,全部诞生于1999年3月份到12月份之间。

1999年,互联网领域里的两个主要的商业模式:做新闻门户和做搜索。马云是这些人里面唯一做电子商务的。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的其中一个愿景是:“阿里巴巴未来要成为服务中国中小企业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

1999年创业10个月的时间里, 马云拿到了2500万的融资,1999年年底,马云在美国设立了国际总部,2000年年初,又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总部。2000年年中,马云成了《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他是全中国企业家里第一个登上《福布斯》封面的。马云靠着这个封面一举成名。

“总部危机”产生的原因: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天时:2000年,正是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重大时刻。全球的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集中营”是美国的纳斯达克,纳斯达克股指在1991年4月份的时候只有500点,和纽交所相比,还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市场;到了1999年7月份的时候,突破了2000点;到2000年3月9号的时候,突破了5000点。当股指突破5000点的时候,全世界所有的报纸都在讲一件事——一个新世纪要开始了,互联网即将统治全世界。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马云融到了2500万美金。而几乎同时,当时中国重要的三个新闻门户网站——当时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是门户时代——新浪在2000年4月13日上市,网易在同年7月5日上市,一个礼拜以后,7月12日,搜狐上市。一个门户网站,于一个季度内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澎湃的时间点。

但同时,这个时间点发生了另外一件事。从2000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开始,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点往下跌,在半年时间内跌了40%。这是互联网领域一个重大的股灾时刻。40%意味着北美地区的资本市场里, 整个互联网公司的市值蒸发了8.5万亿美金。8.5万美金——当时降了美国,没有一个国家的GDP超过这个数字,如今中国的GDP总值也就这个数字——在半年时间里就全部蒸发掉了。这个时间点对全球的互联网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时刻。而中国的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包括阿里巴巴,包括腾讯,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2000年的二季度之前都融到了资金;三大门户通过上市融到资金,腾讯把股权卖给了MIH融到资金,阿里巴巴也融到了2500万美金。

阿里巴巴在这个产生重大股灾、“天下下大雪”的时候,要把国际总部搬到美国,中国总部搬到上海去,这和整个大势是相反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整个行业发生雪崩性的危机——这就是马云在迁移总部一年后就发觉自己犯了重大错误的原因。

地利:上海是两种资本非常集中的城市:首先是国有资本,到现在为止,上海的国有企业都非常强大,民营企业基本上处于被大规模压迫的状态;其次是外来资本,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欢迎的是世界500强,世界大投行或者银行这样的一些资本。在2013年,陆家嘴有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数据:陆家嘴有27幢大楼,每幢大楼每年上交的税收是10亿人民币,一共就是270亿人民币,相当中中国很多地级市一年的税收总和。

一个喜欢大资本的城市,和一个必须以破坏、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公司,有一种天然的冲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是没有互联网基本的城市。上海曾经有过一个互联网公司盛大游戏,从韩国引进了一款游戏产品《传奇》,盛大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网络游戏公司。但是接下来,盛大在上海的所有创新都遭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到2014年,盛大在中国网络游戏公司的排名已经在第四、第五位了。

人和:从1998年开始,中央政府允许民营企业进行自由的对外贸易。有个名词“MADE IN CHINA”,就是1999年出现的。当中国这些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开始做外贸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老板们99%是不懂英语的,而那些要来中国采购商品的国外企业,绝大多数是不懂中文的。这时就需要一个交易平台。所以1999年阿里巴巴的出现,其实是顺应了这个“MADE IN CHINA”的大势。在这种大势下,这些数以百万计的民营制造业,外贸企业主要出现在浙江、江苏和广东。中国整个“MADE IN CHINA”的基本盘是在江浙和广东地区,所以马云在1999年在杭州创办阿里巴巴,比较接地气。

草根创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咬定草根”,追求“高大上”,是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这些年,马云犯过的八个错误之二:收购雅虎

2005年8月,中国互联网行业里有一个非常爆炸性的新闻:雅虎宣布以10亿美金收购阿里巴巴35%的股份,同时时把雅虎中国作为一个嫁妆送给马云。这是当时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投资额,而且这个记录保持了很长时间,一直到2011年,京东融资融到了15亿美金,这个记录才被打破。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中国整个互联网的成长走上了一条和美国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的新闻门户开始转型,而且中国企业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战胜了它的国外竞争对手。比如,新浪在门户领域里战胜了雅虎,网易在邮箱领域战胜了雅虎和谷歌,百度在搜索领域里战胜了谷歌。2003年,阿里巴巴推出了一个面向国内的C2C平台,叫作“淘宝网”,通过一年半的时间淘宝网战胜了eBAY。

所以2005年是一个中国互联网企业完胜全球互联网公司的非常关键的时间点,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投资。雅虎以10亿美金收购阿里巴巴35%的股份,这意味着在2005年8月份,阿里的估值已经达到了28亿美金,也意味着在这个时间点,阿里其实已经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领域估值最高的一个企业。腾讯在2004年月份上市,当时一共募集资金14.38亿港币,总市值52亿港币,这也是腾讯当时的市值。当是中国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新浪,在当时的市值是多少呢?2006年1月,新浪市值12.7亿美金,也就是说新浪在2006年一季度的时候,它的市值只有阿里巴巴的一半左右。

2005年年底,马云说服杨致远尽快来中国:“因为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电子商务非常薄弱,你可以把雅虎很多经验放到中国来。”所以雅虎在1998年5月就进入中国,开通了中文“雅虎”网站,这是中国第一个新闻门户网站,当时雅虎提出的理念是“找到任何事,沟通所有人”。“找到任何事”是搜索概念,“沟通所有人”是门户概念,非常明确地点出了雅虎在中国要干的事。当时,雅虎很快就成为了排名第一的中文门户网站。

后来中国人开始模仿它,模仿雅虎在中国做互联网。例如张朝阳做了“搜狐”。中国第一个本土新闻门户网站,有着非常浓重的仿冒雅虎的痕迹。但是到1999年以后,随着新浪、网易、搜狐等中国本土新闻门户的崛起,雅虎迅速被排挤出第一阵营。第一,外国公司的成本很高,第二,在中国做新闻门户——新闻在中国是一个被管制的行业,有很多的牌照问题解决不了,也有很多话题解决不了。于是雅虎很快没落,慢慢移出去了。

2003年,雅虎以1.2亿美金收购了当时中国的一个搜索引擎——周鸿祎的“3721”。

马云整合雅虎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原因大概有三个:

第一:业务整合的失焦。雅虎有门户、邮箱、搜索以及IM,雅虎中国的这些业务需要和阿里巴巴内部进行融合。但是在2005年,阿里巴巴已经有了自己的邮箱产品、战略搜索产品,也有自己的IM系统,这些全部都有了。那么阿里巴巴这些“亲生儿子”和来自雅虎中国的业务究竟怎么进行整合,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在很长时间里,雅虎团队和阿里巴巴团队之间的业务整合都没有完成,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找到过一个聚集点。

第二,雅虎中国的业务跟阿里巴巴的业务很难做整合。雅虎中国尝试了很多次的独立发展及转型,先是定位于新闻门户,后来又专注于搜索,当社区消费行业起来的时候,阿里内部有人出去创业,做了口碑网,马云还把口碑网收购了过去,将口碑网和雅虎捆绑到一起,希望能够形成一个业务模块,但后来也没有成功。

第三,团队磨合。

这个表面上光鲜亮丽的并购案,最后酿出来的丙个大的苦果:

第一:从此以后马云在股权意义上失去了对阿里巴巴的控制,70%的股权给了孙正义和雅虎;

第二:当年的嫁妆——雅虎中国,最后变成了阿里巴巴集团的一个大鸡肋。

商业的世界里,免费的午餐往往是最昂贵的!

这些年,马云犯过的八个错误之三:空降兵集体阵亡

2006年前后,马云从外部引进了一批的国际级人才,其中有卫哲(百安居中国区CEO),吴伟伦(百事可乐中国区CFO),曾鸣(长江商学院的教授),谢文(和讯网CEO),崔仁辅(沃尔玛百货集团高级副总裁),黄若(易初莲花CEO),武卫(毕马威华振合伙人)。这是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才,他们有两个特点:第一,绝大部分来自于世界500强,第二,他们都不是来自于互联网公司。

这两点说明了马云招聘这些人才的一个重大的诉求就是,第一,他需要来自世界500强的高级国际人才来帮助他。第二,他认为互联网领域里面,无论是美国的也好,日本的也好,其实没有国际级的人才,所以应该用其他来自世界500强的成熟国际公司的人才来改造互联网公司、改造阿里巴巴。

为什么这些国际级的人才在阿里巴巴会“集体阵亡”呢?

第一个原因:是文化的排斥性。阿里巴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第一个叫作武侠文化。中国的另一家互联网公司——腾讯,也有它的独特文化,即取英文名。武侠文化本身是具有铁血性和游戏性格的,这种藐视一切规则的行侠文化,对于来自世界500强的那些高级管理人员来讲,是一个异端邪说,所以从文化层面上,这些人很难接受。阿里巴巴的第二个文化是倒立者文化。马云说,这个世界在所有人眼里都是正着的,我们要颠覆这个世界。那怎么能够颠覆这个世界呢?第一个办法是先倒立,因为倒立过来之后,我们眼中的这个世界就变得不一样了。倒立意思是要用倒过来的眼光看这个世界。

第二个原因:绩效主义的功利性。世界500强企业,对绩效主义的考核和价值观评价,是一种均衡式评价,它的要求是匀速地向前进,克服所有的困难到达那个目的地。但是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绩效主义的考核是一种几何式的的,非线性的。这种绩效主义考核,对于那些创业草莽分子来讲,是非常适合的。在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有着独特的武侠文化,充斥着“遇佛杀佛,见鬼杀鬼”的氛围。它的游戏规则是,你能够过得了关你就是英雄,过不了关你就是狗熊甭管你是从哪来的,做不到你该走就走。所以说,它的这种非常严酷的绩效主义和极端功利性的特点,对这些比较适合匀速成长的大公司高管来讲,是很难适应的。

第三个原因,是公司政治的残酷性。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在中国,一个人没有问题,两个人可以成兄弟,三个人就成帮派,五个人就成两个团队。所以有句很流行的话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就变成了一条虫。

曾经当过淘宝网副总裁的黄若就是一名“空降兵”。她曾经对马云讲过一段话:“你现在是阿里巴巴的大家长,你面临两种人,一种是你的女儿,你从小看她长大,怎么看都舒服,哪怕她脸上长了痘;我们是嫁到你们家的儿媳妇,战战兢兢,想讨大家长的喜欢,但这个大家长看女儿和看儿媳妇永远是两种眼光。所以你这个大家长,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你会让这些儿媳妇的日子很难过。”

中国公司这些老板和企业家们,他们用人的第一条原则是用人以忠。但在西方国家,在很多欧美国际大公司里,用人的第一原则是用人以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呢?

第一,改革开放虽然已有30多年,但是到现在为止,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阶层还不成熟,我们没有办法用制度的方式来解决这些能人犯错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办法把能人控制住,怎么办呢?我们只能用人以忠。

第二,公民发展的阶段和制度差异。中国的公司目前仍处于一个高速成长阶段,所以它的风险外延性非常强,也就非常容易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忠”的元素就会大于“能”的元素。中国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公司只要顺着这个大势,就会有高速的成长。西方发达国家则不一样。首先西方的国家经济已经处在一个稳定期,美国每年的GDP增长1.5%到2%。在这种成长变得匀速化和低速化的情况下,要用人以能,规避风险。

第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一个人能不能干,是不是一个优秀人才的定义是有区别的。中国长期受儒家文化浸染,中国有忠孝文化。而在西方文化里,无论是希腊也好,罗马也好,都提倡能人,讲求能人经济,倡导让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大的发挥。

所以,职业经理人阶层成熟程度、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阶段以及东西文化差异,造成了这样的区别。

这些年,马云犯过的八个错误之四:淘宝售假背后凸显的法律缺失

马云开始做的阿里巴巴,是一个交易平台,即B2B,是中国公司和外国公司做交易。后来做淘宝,是消费者和消费者进行交易,天猫是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交易。

2001年4 月,阿里巴巴面临非常严峻的诚信危机。其实,互联网购物这件事,是最近十几年才在全球发展起来的,中国地区和美国地区都是全球电子商务比较领先的区域。随着互联网商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在淘宝上出现的假货和在B2B市场出现的欺诈行为,其背后都有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其中的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商户售假,平台是否要承担责任?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线下的商品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比如说一个消费者到王府井的商店里买了一条金项链,结果发觉这根项链是假的。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他可以直接投诉王府井商店。那么,王府井商店需不需要承担责任呢?根据中国现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王府井商店要承担第一责任。所以在线下的世界里,无论是商场还是市场,消费者如果买到假货,那么平台是必须要承担相关责任的。但是这在互联网世界里,居然是一个问号。在中国,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起法律审判案件认定,平台在商户售假过程中需要承担主要责任。可以说这是中国法律在这方面的一个空缺点。

第二个问题是:商户售假,平台是否有能力遏制?

淘宝网遏制假货流行至少可以采取的五个方法:

第一,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来打假,大数据可以为淘宝打击欺诈和假货提供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持,这也正是互联网公司的一个技术优势。

第二,实名认证。可以通过实名认证的方式把这些售假的人抓出来。

第三,实行黑名单制度。假如有人在淘宝上卖假货,然后通过大数据和实名认证的方式被发现了, 将会被列入阿里巴巴的黑名单,他的身份会被公布、曝光,并且今生今世都不让他在淘宝上开店。这样的黑名单制度具有非常强大的遏制能力。

第四,设立律师援助基金,打官司。阿里巴巴能不能搞一个律师援助基金,比如消费者打假冒商品的官司,他花了一万块钱,那么阿里巴巴也拿出一万块钱来帮助他,用这两万块钱一起打官司。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养活中国一大堆有良心的律师。当官司打得多了以后,对于那些造假的人来说,造假成本会大幅度增加。

第五,推动网购的法治化建设。当电商平台慢慢变成一个全社会最重要的消费平台以后,就需要在法律层面上失去法制化建设。

这些年,马云犯过的八个错误之五:过去十五年最成功的商业模式

淘宝模式,是过去十五年中,中国公司所创造的最伟大的商业模式。它的创新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它改造了美国eBAY的那种商业模式。淘宝的整个收费模式、客户服务模式,与ebay是完全不一样的, 它是非常符合中国特色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

第二,它发明了一个第三方支付体系,叫支付宝。在美国电子商务系统里面,已经建立了完全以信用卡为基础的个人商业信用体系,并将这作为交易的支付体系。马云发明的支付宝,解决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是“先发货还是先付钱”的信用关系的问题。支付宝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第三方支付体系。

第三,淘宝网成为了中国现在最为重要的创业家乐园。到如今,淘宝网上的卖家加在一起达到了800万家,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的个体工商户一共是3600万个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大概20%的个体工商户是在淘宝上开店的。

第四,淘宝模式在过去10年间对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几乎所有的快销品、耐用消费品乖在中国区市场上的销售,都受到了淘宝模式的影响。淘宝模式对中国商业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阿里巴巴和淘宝卖家之间的重大冲突

冲突一:2006年5月,阿里巴巴推出“招财进宝”,方案内容是:在淘宝网上开店的人,如果能够支付一部分的费用,他的店铺就可以被推荐到一些比较显眼的网页位置上。这个模式非常像百度实行的竞价排名。方案推出后,遭到淘宝卖家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马云在2002年年底推出淘宝的时候曾经说五年内不收费,但现在才过了三年,就开始变相收费了。最终,这个方案以全民投票的方式被否决掉了。

冲突二:2011年10月10日,在这一天,淘宝发布了《2012年度淘宝商城商家招商续签及规则的调整公告》,该公告涉及两个收费调整问题,第一个是技术服务费的调整,技术服务费由原来的收费标准6000元/年,被提高到了30000元-60000元/年;第二个是商铺违约保证金额的调整,违约保证金由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了5万元,10万元和15万元。公告发布以后,发生了一个“十月围城”事件。在整个10月分,有5万的淘宝卖家,通过“以暴制暴”的“革命”方式反对淘宝网所提出来的公告。比如,淘宝卖家直接冲到了杭州的淘宝总部,在淘宝总部门口静坐、拉条幅等。其中有一个攻击,是针对支付宝的。淘宝用户们把支付宝的余额直接提取出来,转到银行卡里去。这有点类似于发生了银行的挤兑风波。这两个攻击的发生,扰乱了整个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对第三方支付体系也造成了巨大的信用危机。最终,商务部出面对收费标准进行了调整才得以平息事件。

模式反思:大平台在未来如何破局?

当淘宝的用户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800万的淘宝用户,相当于瑞士这个国家的总人口了。淘宝到了2011年、2012年,它已经非常像一个“国家”了——阿里巴巴集团和这些入驻淘宝网的这些商家们的关系,实际上既是利益共同体,却又有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说已经非常类似于国家模式了。在这样一个由800万卖家和数以亿计买家所构成的类国家的商业模式中,作为一个统治者和管理者,要提出一个新制度的时候,应该怎么与这些卖家、买家沟通,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

第一,当一个制度出台的时候,有没有形成一种民主协商的机制?具体而言,在2006年提出“招财进宝”项目和2011年提出新规则的时候,淘宝有没有提前释放信息,有没有建立机制与用户们进行协商?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制度的突然发布,必然会引起骚乱。

第二,如何进行民主协商。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有一种制度叫代议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一种代议制度。在没有办法和这800万个淘宝商家同时协商的时候,那么可以从800万个商家里面选出一些淘宝商家作为代表,这些淘宝代表需要形成一个独立的组织,按照西方的政治术语,可以称之为淘宝商家公会。由这个淘宝商家公会代表800万的淘宝商家们,并由他们来跟阿里巴巴这个管理者进行协商。

任何商业文明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一次民主制度的建设。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模式,核心就这2个字

香港的投资人和CEO们普遍喜欢在马场谈生意。如果你去过香港马场,总会遇见这类疑问:“在赛马的时候,究竟是马重要,还是骑师重要?”

可将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视作一匹赛马,而公司管理层就是骑师。好的骑师固然重要,但作用有限,关键是“谁在奔跑”?

有投资人直言:“研究一家公司最重要的变量无非是三个,诚信、商业模式、执行力。”三大变量中,只有商业模式是具体而清晰可见的。

商业模式呈现了企业如何生存,如何赚钱,现金如何进账,隐蔽的风险在哪里。

2019开年以来,亚马逊(Amazon)在市值突破万亿美元以后,一直处于新闻旋涡之中,外界其实有很多误解。如果你真看懂了Amazon的商业模式,就不会怀疑它的伟大。

好的商业模式往往是举世独有,竞争对手无法模仿。

如果还要加上一条,我认为,世界上最伟大商业模式的核心“心法”就两个字——利他。

你给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利他:伟大商业模式的核心“心法”

众所周知,中国发展电商卖货业务的基础条件要优于美国。

因为美国多数地方是人群稀疏,中国则到处是人,很多地方是扎堆的人。越是人群扎堆,越是刺激商业繁荣。

中国“高人口密度的中心城市”数量规模世界第一,特别有利于阿里巴巴、美团、京东商城这些公司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座,即洛杉矶、纽约、芝加哥、休斯顿。中国则有超过40座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在200万以上,人口基数足够的大,而且普遍向中心城市、城区中心扎堆,这让中国的跨区网购、本地服务可以成立——无论是外卖还是快递,包括共享经济里的很多产品,比如共享单车,拓展中国消费市场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因为成本可以(被巨大、集中的消费人口)摊薄。

可是,Amazon已轻松占了美国、欧洲甚至印度电商市场的最大份额,反而“败退中国”,很大原因是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太强、中国用户的消费习惯外国公司不好掌握。

不过,现在看来,这都已经不重要了,Amazon早已不单是一个电商网站而已。

2018年,Amazon的营业收入高达2320亿美元,4倍于阿里巴巴(530亿美元),但两家公司的净利润相差不大,分别是101亿美元和92亿美元。FBA(基础服务)和AWS(云计算)贡献了Amazon绝大部分的利润,这些跟电商卖货已关系不大;阿里巴巴的利润来源主要是电商平台的销售额提点(跟入驻商家的销售分成)、流量导入(类似于广告收费)。 

哪怕都是电商网站,Amazon与阿里巴巴在商业模式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Amazon商业模式的“核心”心法就是利他。

比如FBA业务(Fulfillment By Amazon),Amazon在拓展电商卖货业务的20年中,搭建了遍布全球的高效储货、送货系统,OK,任何公司——不管你是IBM、惠普、戴尔还是一般中小企业、微型创业公司,只要你想在网上卖东西,一台大型冷柜或者一卷卫生纸,都没关系,只要你接上Amazon的FBA平台,都可以帮你直接送达客户。

FBA业务听起来特别高端大气,其实,就是Amazon将自己20几年来构建完善的储货、送货系统,使之标准化、模块化、服务化,完全对外开放,从“完全利己”到“完全利他”,服务于所有企业用户。

那么,美国超过2000万需要卖货、送货的各类企业,都可以成为Amazon的客户,享受世界上最高效的送货系统。

比如AWS云服务,就像你要用水,不用自己打井,只需安装几个水龙头;你要用电,不用自己买发电机,只需几个插座、插头接上就能通电。 

大概2003年左右,Amazon因为电商业务增长太快,公司原有的服务器资源不够用了。

用户从选货到下单、付钱,系统越来越迟钝了,用户体验开始变差。内部团队想要做一个新项目,都要向技术中心申请资源。

这样,整个公司的运转效率下滑严重,就像被绑住手脚,公司上下怨声载道,用户也特别不爽。 

贝佐斯就在想,是否可以搭建一个“能力不受限制”的服务器系统,不仅自己人可以随便用,也能对外开放,服务各类企业用户。

基于这一想法,Amazon费了很大力气开发了一套AWS云服务系统,而且从“利己”到“利他”,任何公司(包括通用电气、花旗银行)只要想在网上开展业务,就可以借助Amazon的AWS云服务,而不用自己承受昂贵代价建服务器系统。

时至今日,贝佐斯基于广泛的“利他逻辑”,将Amazon变成了一个“插座型”公司,企业用户接上Amazon的各个服务平台,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便宜而且高效。

Amazon到底是一家零售公司、技术公司,还是一家数据公司?

在我看来,Amazon更像是一家电子商务时代的基础设施公司,只要有销售行为,它就可以凭借自己卓越的客户体验无所不在。

中国最伟大商业模式(中国最伟大商业模式是)

如何建立“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Amazon成为今天一个万亿美元市值的电商巨人,最根本的动力引擎,是那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因为Amazon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商网站,所以,很好掌握了“用户生态”,清楚知道用户需要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做过微软执行副总裁、百度副董事长的陆奇先生说过,原本,Amazon技术远远不如微软和Google,可是,Amazon竟能在AI(人工智能)产品上领先主要竞争对手。

“在人工智能的竞争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把握正确的应用场景和生态系统。Amazon主要是找对了场景,找对了设备。”

早期的AI产品当中,只有Amazon推出的Echo(智能音箱)成功突围,一年可以卖8000万台。

为什么将AI系统置于音箱上可以获得商业成功?

微软和Google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将重点放在手机和PC上,比如微软把Cortana(微软小娜)直接嵌入手机。

因为AI技术的最佳商业化方式,是打造生态系统,你面对Echo,嘴巴一张,Amazon网站上的所有品牌和产品,立刻对接你的生活方式。

而手机和PC主要是对应手指的,不是对应嘴的。

Amazon透过多个不同方式,创造跟你打交道的机会,比如你可能同时是kindle、Echo甚至FBA的用户,于是Amazon就能从几个角度揣摩你、研究你,时间久了,就会比你自己还了解你。

为什么阿里巴巴旗下有那么多的“应用”,除了基本的淘宝、天猫、芝麻信用和支付宝,更是将优酷网(视频)、饿了么(外卖)、闲鱼(二手回收)、盒马鲜生(生鲜)、钉钉(办公)等等很多很多“应用”纳入一个生态体系?

因为这样,阿里巴巴就能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用户,得到“读人、服务人”的无与伦比的基础能力。这同样是Amazon的核心优势所在。 

Amazon越是透过很多“应用场景和设备(比如Echo、kindle)”接触用户,就越能深入了解用户,也就越能找到对的应用场景和设备,越能“给创新技术找准商业化的出口”,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在这一点上,只有阿里巴巴是Amazon的真正对手。

其实,Amazon败走中国市场,绝不只是电商卖货业务输掉了竞争力,而是Amazon的生态优势在中国市场上几乎不能发挥作用。

不过,我还是认为,Amazon是一家伟大的企业,哪怕局部战场上输掉了,也丝毫不影响Amazon的伟大。

因为Amazon和阿里巴巴一样,真正找到了伟大商业模式的“核心”心法——利他。 

要真正做到“利他”,就要真正读懂“他(用户)”,不断增加与“他”打交道、了解“他”、揣摩“他”的角度和机会。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建立“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给创新找准商业化的出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zz/9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