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
- 2、双笙的采茶纪被用在央视哪个节目?
- 3、特立独行的红茶,正山小种
- 4、乡愁:勤劳采茶人
- 5、茶的发源地在哪里
钦州采茶剧的历史及演变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其他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说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
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此外,“采茶戏”还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有着密切关系。
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据调查考证,这样的采茶班在灵山县有几十个之多,排演了很多流传在民间的以故事为蓝本编成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钦县采茶老艺人陆德升和郭德升也开始吸收广西彩调情调,主要吸收唱腔、行当划分和增加音乐伴奏,使采茶更有了一种清新风格。解放后,沙埠采茶队花旦钱秀凤,拜著名粤剧演员朱剑秋为师,从而吸收了粤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采茶戏更臻完美。
早期的“采茶灯”、“采茶舞”、“采茶歌”,其题材主要以劳动与爱情为主,当演变成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的“采茶戏”后,戏剧的题材更广泛了。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有表现普通群众的爱情的。
但不管表现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表现人的命运。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一直都是旧采茶戏的主题。
这方面的剧目很多,如《陈三磨镜》、《朱买臣》、《屎坑坟》、《杀狗献米》、《高文举》、《张飞审瓜》、《王五打鸟》、《刘二姐闹嫁》、《马京与吗凉》、《伦文全叙》、《隔河看亲》等等。
解放后,各地“采茶戏班”和文化部门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坚持移植和排演了歌颂党的领导,表现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努力生产建设家园的剧目。
如《打铜锣》、《卖瓦》、《山村医疗站》、《凤眼》、《一分钱》、《无意姻缘》、《买肥记》、《一见亲人》、《戏家公》、《定女婿》、《荔枝熟了》等剧,因题材现代,内容贴近生活,深受群众的欢迎。
《无意姻缘》在钦州大戏院连演16场,场场爆满;下乡巡回演出200多场,场场获得观众的鼓掌喝彩。
《戏家公》参加一九九一年广西第三届戏剧展获“桂花”二等奖;《定女婿》在参加2000年钦州市民族民间文艺调演获二等奖后,被广西戏剧家协会选送参加当年中国剧协举办的“郑成功”百优小品小戏的比赛。
扩展资料
钦州采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江西省,约在1778年传入钦州,经过200多年的变革,今已成为具有钦州特色的地方采茶戏。
戏种
钦州采茶戏属于戏曲范畴的民间歌舞剧体系。表演方面,歌舞性强,诙谐风趣;音乐方面,属联曲体。表演特点是欢乐、活跃、开朗。演唱时男女同腔同调。旦角过去用假嗓(男扮女装),到了二十一世纪用真嗓翻高八度;语言方面,用本地方言-—白话演唱,通俗易懂。
其中最有自己特色的,是它的基本唱腔《南音》和小生、小丑的基本舞步《七点梅》。《南音》是从本地民间说唱《木鱼曲》演变过来的,它不但善于叙事,而且在演唱时通过节奏、感情等方面的不同处理,能表现各种人物性格及不同情绪,因而艺人把它作为“万能唱腔”使用。
《七点梅》是在矮步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它与《南音》唱腔配合在一起,边舞边唱,既显得欢快、活跃,又带点诙谐、风趣。在一出采茶戏中,小丑、小生的戏最多,而他们每唱《南音》时都要踩踏舞步《七点梅》。这就把钦州采茶戏的地方特色,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来了。
钦州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可分为采茶歌舞、小戏、大戏三大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采茶歌舞有《正茶》等10多个;小戏有《吊蛤》等50多出;大戏有《舜儿》等60多出。
现状
钦州采茶戏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较广。至1989年底,全市有营业性的业余采茶戏队22队418人:专业性的钦城、兆雅两个采茶剧团共35人。这些采茶戏队活跃和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钦州采茶戏
双笙的采茶纪被用在央视哪个节目?
《采茶纪》被用在央视的“天工开物”节目里了。《采茶纪》是一首后现代民谣,由温莨作词,徐梦圆作曲,双笙演唱。
《采茶纪》歌词
寒食过 云雨消
不夜侯正好
又是一年 采茶时节暖阳照
风追着 蝴蝶跑
谁家种红苕
木犁松土 地龙惊兮蚁出巢
翠盈盈 悠香飘
茶垄漫山绕
钻进田间 扯下笠帽 春眠要趁早
戴胜鸟 莫要吵
容我睡一觉
梦中人声声唤四宝
大黄别再咬
不准扯我小夹袄
否则把你送给村头小母猫
休怪我气恼
是你不停将我扰
愤愤睁眼发现竟是娘亲驾到
大事不太妙
撒腿就要开蹘
转身偏又撞见隔壁家婉桃
算了作罢了
英雄不怕虎豹
我怎能为藤条折腰
我娘说四宝你瞧瞧
田野间半山腰
农人多辛劳
年年又岁岁复年年
官茶重赋税高
终究在所难逃
对门胖哥赵家小雨对我笑
笑我半点不懂干活却只顾着求饶
婉桃素手轻翘 指间茶菁掉
大把柴 填坑灶
锅里水正烧
沸水腾腾 茶棚外雾气缭缭
抹板凳 擦桌角
只等客人到
捧一摞碗 小心翼翼不乱摇
茶小二 屋外叫
出来招呼好
老妇枯槁 单影无靠 进来歇歇脚
俊小哥 去赶考
多送你一勺
钱不要题字做抵消
远处乱糟糟
恶霸又来路边闹
上次吃白食上上次欺大嫂
这次先说好
付账还是打欠条
恶霸大喝 冲上来把我衣领薅
你个小兔羔
虎头上敢拔毛
爷不稀罕你这僻壤穷山坳
客官向后靠
好汉不畏佬佬
我四宝定让他求饶
大黄在身后发出低声吼叫
只等我吹响口哨
一瞬间如同宝剑出鞘
咬得他连连哀嚎四处奔逃
人生一路 总会遇到 拦路妖
纵天赋异禀也难以抵挡 世事难料
过茗园将一灵芽 收进荷包
傍晚店打烊我娘披起衣袍
在院中将新叶翻炒
一篮接着一篮倾倒
微火烘烤这玄味 羡煞春草
人就像茶 得受得了 高温熬
叶片从浮到沉由卷至舒 艰辛多少
采茶诗里一首歌 唱破春晓
扩展资料:
双笙,2000年5月13日出生于重庆市开县 ,00后女歌手 ,2015年4月,双笙在一款音乐App上发布了自己翻唱的古风音乐《故梦》;同年发布歌曲《采茶纪》。2016年5月13日发行专辑《笙声不息》 。2018年1月15日,联合GAI推出合唱歌曲《都市惊奇夜》。
人物评价
双笙对古风音乐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意境情有独钟,有着独特的嗓音,一种略带沙哑的女声,“和别的女孩不一样,有点像少年的声音”。有人形容其“又沧桑又稚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采茶纪》
百度百科-双笙
特立独行的红茶,正山小种
茶、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而六大茶,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的生产量、贸易量、消费量都远远多于其他茶类。茶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热、利尿、消炎解毒、强壮骨骼、抗衰老、舒张血管等众多功效,红茶还特别养胃护胃,这是红茶很重要的特性,一杯好红茶首先会让人感觉胃部暖暖的。 很多人喜欢喝茶,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功效,茶之为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追求好茶,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但是好茶的产量很有限,尤其是如今污染日益加重与过度开发土地,好茶更是一杯难求,看似粗茶淡饭的生活已经成为奢侈的时尚。 走进红茶发源地,桐木关 桐木村在宋代称崇安县仁义乡周村里桐木关,村民靠桐油与制作绿茶为生,当地大量种植油桐树,所以该地区被称为桐木。桐木关是武夷山脉北段一座著名的断裂垭口,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位于闽赣古道交界处,在古代是交通与军事要地。 红茶诞生 相传明朝中后期,公元1568年,正值采茶时节,一支军队路过桐木关,在茶厂扎营,睡觉时将刚采的茶青铺在身下。军队离开后,茶农发现茶青已经发红,又不舍将其扔掉,就赶快将萎凋后的茶青放到锅里炒,炒完后就揉捻,然后用当地的松木烧火烘干。走完工序后发现茶叶外形呈黑色,茶汤微红,与原本的绿茶不太相同,但还是将其当作次品挑到星村托闽南的商人卖掉。想不到茶商第二年主动上门,说去年的红茶大受欢迎,要以双倍的价格收购,至此之后,桐木逐渐不再制作绿茶,而且在茶种与制茶技术外泄之前是世界上唯一制作红茶的地方。 奢侈品到最后会成为必需品 公元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远嫁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不但有印度孟买的领导权与7艘装满砂糖的船作为嫁妆,她自己也将源自中国的221磅红茶与精美茶具带到英国王室,饮茶文化随之在英国贵族中流行,凯瑟琳也被称为饮茶皇后,由于红茶是源自遥远东方的珍品,饮茶到17世纪仍然只限于英国贵族。当时贵族社会的早餐丰盛、午餐简单、带有社交属性的晚餐通常要8点左右才开始,习惯在下午吃一些点心,贝德福德公爵七世夫人安娜 玛利亚每天下午都会让仆人准备红茶与精致点心,还会在客厅与贵族夫人们分享,这种待客之道很快被上流社会所接受,下午茶文化由此开端,茶叶直到18世纪中期才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下午茶也走向平民化。 引发战争 茶叶逐渐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品,茶叶贸易在英国GDP的占比高达10%,中国是当时唯一的出口国,英国还需要购买白银完成与中国的贸易。不只是茶叶,丝绸与瓷器在英国也很受欢迎,英国工业品在中国却不受待见,英国无法通过正当方式减少贸易逆差,就向中国走私许多鸦片,从而向中国发动战争。 外泄 英国想打破中国茶叶的地位,但是本土并不适合种植茶树,英国将希望放在海外殖民地印度身上,但是印度茶叶质量太差,想种出媲美中国的茶叶,必须知道中国茶叶的秘密。东印度公司,这家被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皇家许可状的公司,将目光投向曾经在中国待过三年的植物学家罗伯特 福特尼,并对其许以一年500磅(在今天约60000美元)的酬劳与报销此次行程费用的承诺,于是堪称史上最著名的商业间谍在1848年9月,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罗伯特到上海后乔装打扮,然后前往盛产绿茶的黄山,并雇佣两名当地农民帮他隐瞒身份,面对满山遍野的茶树,罗伯特兴奋不已,他记录在路上的所见所闻,他在宁波发现中国茶叶醇香的秘密,就是在于多雾气候与富含银元素的土壤。在武夷山,罗伯特住在寺庙中,打听茶道的秘密,特别是茶叶对水质的要求。 罗伯特还是第一位发现红茶与绿茶为相同植物的外国人,在中国3年多,他完全掌握种茶制茶的知识与技术,最终将23982株茶树与17000茶种偷运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茶园种植基地,随行前往的还有6名种茶制茶工人,两名制作茶叶罐的工人。这次偷盗行动给中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中国从茶叶唯一出口国到只占全球茶叶贸易总量10%,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源自印度,到1903年占比却上升到59%,到19世纪后期,茶叶成为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印度的茶叶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高居世界第一,全国22邦都生产茶叶,而中国的茶叶产量甚至一度落后于斯里兰卡,直到2005年才超越印度站上世界首位。印度茶叶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优良,红茶在全球茶叶消费市场中占75%,世界四大红茶,只有祁门红茶出自中国,而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印度的大吉岭红茶与阿萨姆红茶,都源自当年罗伯特在桐木关带走的茶种与工艺。 精益求精的工艺 红茶的制作工艺一般为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传统的正山小种在茶叶发酵后会增加工序过红锅--复揉--熏焙--复焙--精制,过红锅的原理是将发酵后的茶叶放在150摄氏度以上的锅中快速翻炒,消除茶叶的青草气味,活跃芳香物质,从而提高醇度与甜度,该工序复杂并特别消耗体力,多数正山小种的制作已不再使用。有烟小种在萎凋与熏焙时会放在名为「 ”青楼”的木质中「 ”吃烟”,青楼共有3层,1楼用于熏焙茶叶,2楼用于隔温,3楼用于萎凋茶青,在地下燃烧当地特有的松木时,烟气会随着烟道进入青楼,有烟小种独特的松烟香由此产生。 武夷山保护区禁止砍伐油松,制作有烟小种只能用残木或周边地区的松木,加上金骏眉等新品种的出现,现在桐木村的正山小种多数为无烟小种,在工艺上不再「 ”吃烟”,也就不会有松烟香。制作好茶需要用心,从采摘鲜叶就严格要求,比如限制采摘时节与时间,比如正山小种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在桐木村有歌谣流传:「 ”七岁进茶丛,萎凋十年功;发酵二十载,三十见锅红;熏焙学一世,才能做小种”,好茶的每道工序都需要深厚的制茶功夫。 红茶分类 由于制作工艺的可复制性,从中国到世界各地不少产茶区都相继制作出红茶,国外除上述提到的印度与斯里兰卡外,肯尼亚、土耳其、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也有红茶产出,但是质量一般,国内以正山小种、金骏眉、祁红、滇红、利川红等红茶较为人所熟知。红茶按加工方法与出品茶形可以分为三类,小种红茶:使用中小叶种茶树制作而成,有特殊的花果香,祁红的制作也是使用这种茶树,享誉国际的祁门香就是源自于此,滇红的原料则是大叶种茶树,也有花果香,小叶种与大叶种比较少见,小叶种通常与中叶种生长在一起;工夫红茶:祁红、滇红、闽红都属于该品类;红碎茶: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大宗产品,国内产量较少。正山小种按新旧工艺分为有烟正山小种与无烟正山小种,松烟香、桂圆味、汤色黄橙清亮,是判断一流有烟小种的标准,无烟小种的香气一般为花果香、滋味甘鲜、汤色橙红,为区分传统的正山小种,茶人给无烟小种命名为赤甘、老枞、金骏眉。 金骏眉的制作成本较高,制成500g金骏眉就需要数万新嫩芽尖,老枞使用的茶青源自桐木村特有的百年野生茶树,赤甘一般选用海拔较低或树龄较小的茶青,从有烟到无烟也许只是桐木村民的口感转换,却造就红茶最惊艳的质变。桐木关红茶的采摘时间一般为4月初到5月底,上市时间一般为5月底到7月底,在求快的时代,桐木村民的生活节奏却比较缓慢,这里的茶叶似乎跟不上时代,但是一杯好茶离不开时间的沉淀,刚做好的有烟小种有股火气,一般选用至少存放一年的陈茶,松烟香会随着时间减弱,而桂圆味更加浓厚,无烟小种的火气会比较快散开,精制后不久就可以冲泡饮用。 水质 口感细腻的人会发现,同一款茶叶,用不同的水会泡出不同的效果,其实古人很早就发现,水质对茶叶的重要性,并记录在文字中。 陆羽在《茶经》中说过:「 ”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有记载:「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所以最好使用山泉水或纯净水冲泡茶叶,红茶适合使用沸水快冲快出,前几泡出汤时间3--5秒,而后视个人口感相应增加时间。 环境 很多地方都有天然的茶树,也可以进行人工种植,但是全世界只有少数地区可以产出好茶,不难理解,茶是一种植物,其品质自然受生长环境所限。高山云雾出好茶是最直观的表达,一般认为海拔1500米左右最佳,人烟稀少的高海拔山区生态良好,加上云雾与气温等因素的影响,高山茶的香气停留时间更长,茶汤更加甘醇鲜爽。海拔500米左右的祁门也可以产出好茶,因为祁门的森林覆盖率高,经常云雾弥漫,昼夜温差较大,所以不能只看海拔高度,还要注重整体生态环境。茶种可以移植,工艺可以借鉴,天然的环境却无法复制,正山之名,强调正宗性只是其表,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才是正山小种的精髓所在。 只有在东经117度38分6秒--117度44分30秒,北纬27度41分35秒--27度49分0秒,东至麻粟,西至挂墩,南至皮坑与古王坑,北至桐木关生产的红茶才能叫做正山小种。北纬25到30度,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气候带,拥有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日照、水资源,也是中国茶的黄金产区,在这段绵延万里的纬度中,几乎涵盖中国所有的历史名茶产区。桐木村平均海拔7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90%以上,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昼夜温差将近10度,年平均湿度80%左右,经常一阵云雾缭绕后就下雨。桐木村下辖关坪、团基洲、庙湾、江墩、三港、七里、挂墩、龙渡、半山、古王坑、滴水岩、麻粟、皮坑等33个自然村,其中挂墩与麻粟的海拔相对较高,而麻粟堪称核心中的核心,不但海拔最高,整体生态环境最佳,野生百年茶树也多数分布于此。 麻粟 从武夷山市中心到桐木村入口处皮坑口检查站约40公里,全程道路平整,从皮坑口检查站到麻粟入口处约3公里,还需要20公里左右才能到山上的村落,水泥路夹杂崎岖的山路,只有皮卡车或越野车才能开到山上,路远又不好走,山下多数桐木村民都没有到过麻粟。平均海拔1500米的麻粟,30多户人家,宛如世外桃源,有孕育好茶的绝佳环境,传承400多年的正山小种,在这里就好像看到被时间冻结的完整故事。 困境 桐木村的茶叶产量很少,一年只采一季茶,这里没有成片的茶园,茶树多数不规则地分布在各座山上,完全靠手工采摘,只是现在连采茶人都逐渐成为稀缺资源。由于外山小种的泛滥,许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正山小种的真正味道,这里的茶人却不会受外界影响而降低茶叶的品质,甘露只待君饮。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img]乡愁:勤劳采茶人
清晨五点,天还没有完全亮,就听到妈妈在厨房忙碌的声音,这预示着今天的采茶准备工作就要开始了.....
我和姐相约清明节去妈家采茶,这次采茶之行有几层意思:一是法定节日回娘家看望和陪伴爸妈;二是体验乡村生活,让节日变得更加充实,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这样一举几得的事情,让我们筹划了好几天,包括行程、物资采购、吃的、穿的、用的等准备工作一应俱全。为了让在妈家待的时间更长,我们下班后乘着公共巴士回到了妈家。好几年没有这样简单和绿色低碳的出行,一路上兴奋不已,想着儿时的时光,想着青春的时代,再看着今天的变化,乡愁在记忆中越来越清晰,家乡在新时代的发展下越来越年轻,而我的父母却越来越老,孝敬父母不能等,我们一惯坚持力行。
“吃早餐了”,我们刚洗漱完毕,妈妈就端着热气腾腾的面条进来,上面还搁着个荷包蛋。看着这儿时的美餐,我们不禁感慨:回妈家的感觉真好,瞬间食欲大增。
一家四口围着桌子就餐,今天的劳作分工是爸爸对茶园进行手工除草(为了确保生态,这里从来不用农药),妈妈陪我们采茶。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背着茶篓、拿着防晒的、防雨的、装茶的工具准备出发了。因为起得早,看不出当天天气的走向,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不好估量。于是勤劳的采茶人也学会了一套应对天气万变的方法。防雨防晒工具一应俱全,以备不时之需。
我家的茶山都不远,最近的几分钟,最远的要步行半个小时。今天因为有我们母女仨,所以从远到近,方便后期销售茶叶。
一路上,因头天夜里下大雨,路面变得湿滑,加上泥泞窄小的路面,本来12分钟就到的路程,我们硬是用了18分钟才到。背上茶篓,系上防水鞋套,拴上防水工具,6点钟正式开始,我们成为了附近茶山上的第一批采茶人。
看着一望无尽的茶山,嫩嫩的、绿绿的,高低错落有致、林茶相间,满眼望去,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一道靓丽的风景,呼吸着新鲜空气,当上了一回真正的“采茶姑娘”。
母女三人好多年没有一起劳动了,难得有时间陪陪家人,大家都很开心。边采茶边聊天,妈妈当“队长”带着我们,说怕我们多年没干过活儿找不到自家茶园。茶园里,妈妈认真地教导我们,怎样采茶青才能卖个好价钱。不管春天夏天还是秋天,我们的生态茶园都是“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茶等的原材料基地,采茶标准也不能马虎,纯手工采摘湄潭翠芽,即采“独芽”。什么是“独芽”?就是茶叶尖上最小的那颗茶苞,不带任何茶叶的最新鲜的那颗“茶芽”。
学采茶不是高 科技 ,一分钟学会,但你要采得又快又好,还是需要熟练程度和天赋,有些人快,有些人天生就慢,在这里采茶人也分几个等级:超快的、快的、普通的和慢的。我们属于体验生活的,不快不慢,有点采茶为乐的感觉。不是竞技场,没有压力,乐在其中。
的确,采茶也是练眼力和手力的活儿,在茶园中,绿绿的一片,“独芽”或露或隐藏在高低不平的茶树中,你得又快又准地出手,采好“独芽”。时间在一分一秒中度过,指尖不停地在茶园上飞舞,放眼望去,满眼绿色,一点也没有视觉疲劳的感觉,采茶既新鲜又考验人的意志。刚开始觉得新鲜,过了三四个小时,就需要毅力了。我自认为毅力还行,从采茶开始,到当天结束,除必要的电话接听外,没有玩过手机,全神贯注,只为那颗“独芽”!
勤劳的采茶人白天基本不休息,除早餐和中餐必要的时间外,都没有休息的时间。有些茶人为了节约时间,甚至将中餐打包带到茶园里吃。
中午12点,我们回家吃了中餐后又急急忙忙地上坡采茶,中途只耽误了约40分钟(煮餐、就餐和来回路上的时间)。下午3点左右,第一批茶商来村寨定点收购茶青,我们带着半天的收获来交售茶青,学习别人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不足,卖茶也是区分茶青等级和衡量收入的时候,我们成绩还算不错,茶青变人民币,于是又有了新动力。
茶青卖完后又接着上坡采茶,下午6点至7点,第二批茶商又来收购茶青,我们又带着采摘的茶青进行交售。交售完毕又直接到茶园采茶,直到天黑(差不多是晚上8点)才收工,这样算下来,我们的劳作时间为11至12个小时,特别是像我们这种“菜鸟”级别的采茶工,站得那个腿脚和腰特别的酸痛。行走在茶园里,腿就像灌满了钎一样,走不动,回到家里,直接就想躺在床上休息,连平时喜欢的书和手机也不想看。爸妈说,习惯了就好了,没有那么酸痛了,有了茶产业,生活还是很有盼头的!这不,看看勤劳的人家,摩托车、三轮车基本每户一台,有年轻人的家庭,小轿车也常见。
城市人有城市人的品味,农村人有农村人的智慧,在应对各种不确定天气和其他不利因素的时候,广阔的农村有时更胜一筹。
浓情相聚,筑梦茶园。短短几天的生活体验,虽然乐趣多多,又有动力,但确实是特别的辛苦,而我的父辈们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年奔波于茶园与家之间,为了家人的生活,为了他们的梦想奋斗不息……
茶的发源地在哪里
问题一:茶叶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 世界茶叶发源地就在成都
茶叶的发源地在中国,而茶这个做为可口的饮料它就产生于中国的南部地区。 世界茶叶历史的源头在哪里?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又在哪里?昨日,长期从事茶史研究的大师级人物朱自振应邀来蓉参加茶文化封坛活动,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称:据他研究与最早的文献记载,实际上一直众说纷纭的茶叶发源地就在成都地区;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成都当称为世界茶文化中心,因此,打造“世界茶都”,成都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 记载茶叶 最早文献与成都有关 饮茶,是如今世界各地都有的习惯与文化,而茶历史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各界说法不同,也有茶发源于印度、泰国等国家的说法,不过,学术界更多认为:茶应是发源于中国。那么,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的哪个地区呢?作为资深的茶史专家,朱自振老先生近年来开始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茶的真正发源地应该是在“巴蜀地区”,而更精确地说,就是在成都周边地区。 朱老先生已经有了充分的论据证明他的论断。首先是从气候上,成都周边地区适合茶叶的生长。气候周期的暖季与寒节交替会带来茶种植的交替延伸,从历史时段上,也可以看出在有茶史记载的时候,气候交替的规律恰好符合成都地区的茶生长规律。 朱老先生的第二个论据更具说服力。茶史界曾一度认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最早的茶树种植地,然而,朱老先生说,在他的考察过程中发现,西双版纳的当地居民在历史上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是诸葛亮教会了他们种茶与采茶。也就是说,巴蜀地区的茶种植技术更早于云南,在诸葛亮带来这样的技术之前,西双版纳地区的人们并不了解“茶”这种植物。 第三个论据,便是有据可考的文献记载了。朱老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记录了茶种植、饮茶和交易的史料,是西汉四川一个大地主刘褒所作的《僮约》。《僮约》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刘褒是资中人,他与成都一位富有的寡女杨惠(音)来往甚密。刘褒经常到成都来见杨惠,并与她一起饮茶饮酒。一次二人又在成都见面,刘褒招呼他的老奴去打酒,而恰恰这位老奴很不听话,他抱怨说:“你不停地喊我做这做那,哪条规定我要做这么多活路?”刘褒一怒之下,便书写了一份《僮约》,意思就是“ *** 的规定”。在这一规定中,提到了 *** 为主人种茶、采茶的活路,这是中国可考的文献记载中,最早提到种茶、采茶技术和茶叶交易的资料。也就是说,按可考文献,最早出现种茶、采茶技术的就在成都周边。
问题二:中国的茶发源地到底起源在什么地方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茶树的发源地上,一直有很多说法。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中国名茶知识插曲,崂山绿茶,西湖龙井茶,庐山云雾茶,湖南岳阳君山银针,台湾冻顶乌龙茶,台湾高山茶,台湾乌龙茶,阿里山高山茶,在中国茶类中属绿茶的功效和绿茶的作用最好,在茶叶种类中,也属绿茶的种类最多.台湾冻顶乌龙价格要比湖南岳阳君山银针价格高。另外杭州狮峰龙井价格也一般。冻顶乌龙从茶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来看,即是冬季也并无严寒相侵,雪冻冰封,那么为何名冻顶呢?据说是因冻顶山迷雾多雨,山路崎岖难行,上山的人都要绷紧脚趾,台湾俗称“冻脚尖”,才能上得去,这即是冻顶山名之由来,茶亦因山而名。大山茶厂诈骗。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
问题三:茶的发源地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
神农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商周说
据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X,园有芳m、香茗。”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m、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芳m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此说法表明: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种茶的历史。
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F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F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问题四:中国四大名茶是什么茶叶的发源地是哪里 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这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从垂柳吐芽,至层林尽染,茶芽不断萌发,清明前所采茶芽,称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万芽头,属龙井茶之极品。龙井茶的外形和内质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联的。二、洞庭碧螺春biluochun.jpg洞庭碧螺春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相传,洞庭东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长出几株野茶。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采摘,以作自饮。有一年,茶树长得特别茂盛,人们争相采摘,竹筐装不下,只好放在怀中,茶受到怀中热气熏蒸,奇异香气忽发,采茶人惊呼:“吓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览太湖,巡抚宋公进“吓煞人香”茶,康熙品尝后觉香味俱佳,但觉名称不雅,遂题名“碧螺春”。三、安溪铁观音20119613411638980.jpg安溪铁观音安溪是中国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终年云雾缭绕,山青水秀,适宜于茶树生长,而且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 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品饮铁观音茶,必备小巧精细的茶具,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饮量虽不多,但满口生香,回味无穷。四、黄山毛峰未命名.jpg黄山毛峰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黄山是我国景色奇绝的自然风景区。那里常年云雾弥漫,云多时能笼罩全山区,山峰露出云上,像是若干岛屿,故称云海。黄山的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黄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云、松、石的统一,构成了神秘莫测的黄山风景区,这也给黄山毛峰茶蒙上了种种神秘的色彩。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在高山的山坞深谷中,坡度达30一50度。这里......
问题五:铁观音茶的原产发源地在中国的哪个省份 铁观音于1723-1736年创制,是闽南清茶品质风格的代表。
主产区分布在福建南部泉州地区的安溪,永春等地和漳州地区的平和,诏安,华安以及漳平地区。
问题六: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发源地是哪个国家? 印度
问题七: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哪里 从古老的吴越文化中探寻江南茶文化的渊源。
在长期的传统观念中,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佛文明的发祥地,而其他地区则是步黄河文明的后尘而来。不仅封建时代的史文献这样说,早期的考古学者也这样看。但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的考古发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有人提出,中国如此之大,到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很难说哪里是源头,哪里不是源头,认为中华文明是多源头又互相渗透、交融、凝聚的结果。
首先发难的便是浙江。六十年代末,江苏嘉兴马家滨发现新石器遗问;而当1973年,浙江余姚再次发现河姆渡遗址后,更把这一新的理论推进了一大步,或者说得到了确认。这里出土的大量黑陶和生产、生活器具, 及干栏式房屋建筑,有力地证明了在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不同阶段的社会面貌。说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可能与同期的黄河仰韶文化同步发展。这种观点很快得到考古界不少学者的支持,认为长江流域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当然,夏、商、周几代,中原黄河文明是走在了前列。而长江下游,长期被称为东夷之地。然而,或许正因为其距全国政治中心的偏僻、遥远,使这一地区更多保留了自己独立的文化特征,构成古老吴越文化的独特风貌。周代,吴越员与中央保持隶属关系,但经济文化自成体系。越王勾践用范 蠡、计然,十年而国富;卧薪尝胆而国强。不过,较之中原,吴越直到汉代仍落后不少。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他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赢蛤,不待资而足。”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八,亦无千金之家”,现代人看沿海地区比内地既开放,又富足,古代远不是那么回事。但自三国以后,吴越经济不断发展;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经济则压倒黄河流域。直至现代,江南仍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吴越地区的这种历史轨迹造成它自己的区域文化特征;既接受黄河文化的影响,但更多表现了本地区特点;早期的落后与中、晚期的先进鲜明对照;一方面是富庶的经济生活,同时又保留更多古风古俗。吴越、闽粤,都有这种特点。上海有最现代的工业,但至今总爱“阿拉”长、“阿拉”短,不愿说普通话;苏州评弹的清扬低通,细腻婉转更独具风格;闽南语没有多少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能懂;广东是现今最开放的地区,但唯独语言不肯开放,甚至以打粤语为荣耀。这使他们的文化总在古老与革新两种潮流的巧妙结合中独放异彩。
吴越文化正反映了这一突出特点。这个地区也是我国产茶胜地,中国绿茶浙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这个基本条件外,还有几个重要因素使该地区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发源地。
第一, 吴越地区山水秀丽,风景如画,不仅有产茶的条件,而且有品茶的自然艺术环境。在这里,经常是集名茶、名水、名山为一地。中国茶文化向来主张契合自然,吴越地区,太湖南北,钱塘江畔,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茶 寮”。
第二, 我国南北地区向来是佛、道胜地,而且,正因为这里的人民有尊古风、重乡情的特点,佛教在此地不可能如青、藏和其他西部接受其“原味”多,不论树种文化,到这里总是要经过一番改造,接近本地“土风”。所以,青藏密宗为多,保持了印度佛教原色;北方律宗为多,已被中国文化改造了不少,而在吴越地区,主要是完全被改革的禅宗占主要地位。然而也正是禅宗与中国“原种”文化的道家、儒家思想更为贴近。于是儒、道、佛三家在这一产茶胜地集结,共同创造了中国的茶文化体系。
第三, 良隋唐以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南宋建都临安,又使这一地区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江南水域使这一地......
问题八:茶道的发源地. “茶道文化”一直被认为起源于日本或韩国,近日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近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首届中国“茶道之源・新昌茶道节”新闻发布会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新昌。
以陈放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间茶文化专家,联合中国国内众多茶文化、诗词文化、历史学、考古学等多领域的权威专家,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理论研究和探讨,历时一年之久后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剡溪(即今天的浙江新昌及附近部分区域)”这一创新观点。
据称,“新昌是中国茶道之源”有十大理由,即新昌具有极为久远的产茶历史;剡溪茗直接孕育出了“茶道”;越中、剡溪是魏晋六朝文化之中心;首开“佛茶之风”之先河;首创“道茶文化”之气象;“唐诗之路”的精华催生“儒学茶道”;古越青瓷是剡茗茶道的良器;好山好水好茶好心情;历史悠久、传承不断、内容丰富的民俗茶文化;丰富的神仙文化和情感文化是“茶道”诞生的精神土壤。
据了解,趁“新昌是中国茶道之源”提出之机,新昌县将在今年秋季举行首届中国“茶道之源・新昌茶道节”,有关方面还将在新昌筹建“中华茶道园”、“世界茶博园”,恢复“佛茶神风”、“支遁墓”、“第一茶舍”、“第一茶亭”,建设大唐茶坞、天姥茶炉及中国茶道村等。另外,在软件方面,还将成立“新昌・中国茶道研究会”,组织并培训“大唐茶道”表演队,成立“茶哥、茶妹茶帮队”,邀请各方面专家设计和编排“采茶盛典仪式”、“采茶舞”,公开征集茶仙子(茶妹子)为“茶道中国・和行天下”活动形象代言人,征集并评选“采茶歌”、“茶诗”、“茶文”。时机成熟后,还将倡导和发起申请“茶道”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问题九:中国茶史的发源地点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