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最帅院士:中欧混血帅的不行,高考近乎满分为什么被清华北大拒收 ?
- 2、王德民是中国最帅院士高考近乎满分,因何特殊身份曾经被清华北大拒收呢?
- 3、中国最帅医生走红,17岁上高校25岁博士毕业,为什么人称现实版江直树?
中国最帅院士:中欧混血帅的不行,高考近乎满分为什么被清华北大拒收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在今天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毫无疑问是高考。每年的高考,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事情。而清华和北大作为中国的两个最高学府,自然也备受关注。
清华和北大,是无数学子心中的白月光。但是,要考上北大清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几十年前,有一位考生,他的高考成绩几乎满分,却遭清华、北大拒收。这个人是谁?如今他的现状如何?
混血学霸,却被北大清华拒之门外
在前段时间,有一个话题非常流行:“历史书上的名人年轻时候的样子。”通过这个话题,多个历史名人年轻时候的照片被AI复原,随后被一众网友夸赞:“帅爆了”。而在这些人的中间,还有一位极其帅气的人,这个人王德民,网友们看到他照片后,纷纷称赞他为“中国最帅院士”,我们可以看看照片。
王德民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一个混血儿。王德民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学医的。当年,他的父亲前往外国留学。就在留学期间,王德民的父亲认识了一位瑞士的女子。这位瑞士的美女的中文名叫安文清。很快,安文清和王德民的父亲便相爱了,后来,安文清更是和王德民的父亲一起来到了中国。
王德民是安文清和父亲王世贵的最小的孩子。但是王世贵是一位医生,每天都非常地忙碌,顾不上对孩子的教导,因此王德民是在安文清的教导下长大的。也正因为如此,王德民一直到4岁也不会说中国话。后来即使苦练了中文,王德民的发音也不是很清楚。
由于王德民是混血儿,因此在王德民的身上,既有着中国人的样子,也可以看出欧洲人的影子,因此王德民从外表看起来便和周围的孩子不一样,兼之王德民的汉语说的不好,因此王德民小时候不仅没有什么朋友,还常常被嫌弃。
然而,王德民因为混血儿的身份而遭受的不公平的对待远不止如此。从小到大,王德民的成绩一直都非常不错,甚至常常位列第一。后来,在高考时,王德民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甚至几乎是都是满分。
在当时,王德民在填志愿的时候,将清华、北大作为了自己的第一、二志愿。然而,令王德民失望的是,即使在自己高考近乎满分的情况下,清华、北大还是都拒绝了他。而清华北大拒绝王德民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他是混血儿。
看到这里,或许有不少人会非常疑惑:“为什么混血儿如此不受待见?”这个疑惑要放在王德民那个特殊的时代来看。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虽然大体的局势是趋向稳定的,但是间谍等的活动非常猖獗,因此在当时,凡是外国人都会受到监控,甚至限制。因此,王德民身为中瑞混血儿,虽然成绩非常优秀,但是也只能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
意外进入石油大学,成为中国石油奠基者
在接连被清华、北大拒绝之后,王德民有点灰心,因为在他看来,或许他填的其他三个学校也会因为他的特殊的身份而拒收他。就在王德民陷入悲伤之时,他收到了北京石油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份通知书,对于王德民而言,是一个意外之喜。
在当年,中国的工业刚刚起步。而对于工业的发展而言,石油是必需品。因此,中国一直在寻找着油田。不过,寻找油田的工作并不顺利。当时,甚至还有外国的专家称“中国根本没有石油”。王德民亲眼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因为缺少石油而举步维艰处境,在那一刻,王德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中国开采出石油。
在王德民毕业那年,国家在大庆发现了油田。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王德民果断地放弃了在北京的优厚的工作,直接奔赴大庆,参与石油的开采活动。
在最初,王德民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只能参与基层的工作,而这些基层的工作,往往是最繁重、最艰苦的。另外,组织给王德民安排的住宿也并不好,就在牛棚的边上。然而,王德民并没有将这些艰苦的环境放在心上,在他的眼里心里,只有石油。
当时,尚在基层工作的王德民看到石油队采用的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深深地觉得这种方法并不好,因此,王德民便在工作之余苦苦思考着开采石油的更好的方法。后来,王德民经过长达一百多天的演算之后,终于想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法——松辽法。
松辽法是一个完全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的方法。通过这个方法,石油的开采率大幅度上升,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美国。
此后,王德民便一直投身于石油开采的研究中,后来,他又和他的队友一起创造出了更好的方法,比如偏心注水工艺、聚合物驱采油技术等等。这些方法,为石油的开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王德民也成为了人人赞颂的中国石油的奠基者。
耀眼的星星
如今的王德民,已经是中国工程学院的院士了。今年已经80多岁高龄的王德民,已经没有在开采石油的一线工作了,他现在东北石油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导师。
对于王德民院士而言,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后半程,而他在这个时间里选择将自己重心放在对下一辈的培养上。
在四年前,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申请:将国家编号为21023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不久之后,这个申请便得到了同意。
从此,无垠的星海中有了一个名叫“王德民”的星星。而对于中国石油而言,王德民也是星星一般的存在。如果没有王德民研究出了一系列开采石油的方法、组织一次又一次的科研,中国的石油开采不会如今天这般顺利。中国石油的开采技术更不会位列于世界前列。
结语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王德民将他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石油。现在的人们常常将王德民院士和明星相比,事实上,即使明星有无数的粉丝,也是无法与王德民院士比肩的,因为王德民院士对中国做出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王德民是中国最帅院士高考近乎满分,因何特殊身份曾经被清华北大拒收呢?
双语成长环境,充实起伏的童年生活
王德民院士,有着高挺的鼻梁,深邃的双眸,棱角分明的面颊,其实这样有些“独特”的长相是与王院士的血统分不开的。他是出生在中瑞混血家庭。
父亲王世贵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医生,曾经在北京同仁医院任职过副院长。而就是在他的父亲留洋期间,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外国姑娘,两人相识相恋最终结合走到了一起。这个漂亮的叫做文安清的瑞士姑娘就是王德民的母亲。
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与选择,王德民的母亲和王世贵一起回到了中国。父亲是医生,而母亲在对外经贸大学做老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异国恋是不像现在这样被看好被羡慕的。那时候的国人的思想还不够开放,大都觉得异国恋是异类甚至是崇洋媚外,好一点的也顶多是不参与评价,但终究是不给予支持的。
因此,王的母亲除了工作之外,与其他人的交流很少,大部分时间便是呆在家里教孩子。王德民是家里的小儿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后来的三人都留在中国发展。
在王德民小时候还在学说话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用英语来与他交流,所以他的英文讲得很流利地道。识字、画画、看书是他童年时候最喜欢做的事。
但是,由于小时候对于汉语接触的很少,对于汉字小时候的王德民是不认识几个的,这可成了一度困扰他的问题。
在小学四年级他转到了中文授课学校。小时候的他非常淘气,曾经一度气走了学校里两个中文老师。关于学汉字,就更是有趣了。起初上中文学校他做题都是靠背字的形状,即使做对了,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中学时代,靠着自己的经历以及摸索,他的汉语以及汉字的学习终于成功地步入了正轨,中文更是越来越圆熟,当时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
学霸模式开启,却被清北拒收
1955年王德民中学毕业,高考取得了接近满分的好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就填写了中国两所最顶尖的学府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如此出类拔萃的成绩,可以说是对于考取最好的大学势在必得。
但是,出人意料地是,介于他的混血的“独特身份”,在当时并不开放的年代,碍于各个方面的压力,他被清华北大拒收了。在现在看来这无疑是一件太过于不公平的事,但是,王德民没有抱怨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个结果,并前往愿意录取他的北京石油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学习。或许这就是英雄的心态吧,没有不平与抱怨,只是欣然接受,并在已有的条件下做到极致,做到无愧于己心。
在北京石油学院的钻采系采油专业,当时的5年学制体制下,王德民做到了每一门课都是满分,并且文体两开花,是学校里校运动队的主力成员。临近毕业,学校有意留下这个不可多得的天才。
一腔热血,到实践中去
带着一腔热情的王德民,没有选择留校呆在象牙塔中继续钻研而是主动请缨到实践中去,去到当时祖国石油界最苦最累也最具开采价值的地方——大庆油田。
1960年,初到大庆油田,发现基地对于外国技术上的依赖,以及延误差越来越大的严峻形势,他立志做出中国自己的一套方法。苦心人,天不负,连续废寝忘食,甚至是自学成才,100多天个日夜后,“松辽法”诞生了,中国自己的方法。
当初由于条件限制,他被祖国最高等学府拒绝,然而这一点都没有打击他对于祖国做贡献的心情,甚至更加的雕琢磨练自己,他是成熟的,他是特别单纯的,一心为国,为科研,就是他的初心。
科研父子兵,持久战是永远的准备
50多年,王德民院士一直在大庆油田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工作,现在他带着自己的儿子王妍一起战斗。父与子对于国家的拳拳之心,以及搞科研的坚持精神让人动容。
同时,先生还特别注重身体健康。他始终认为身体是搞科研的本钱,一直到2007年仍然是每天上下15楼爬楼梯,甚至,他经过计算,给自己规定每天摄入18克酒精,不多喝也不少喝。
在学校里兼任导师任教期间,虽是80多岁高龄,老先生依然热情不减,上课一上就是一上午,讲到自己的兴趣点上,就总觉得讲不够,讲不尽兴。先生真的是尽自己最大所能发光发热,虽然有着神仙颜值,但自己却从来不在意,更别说靠脸吃饭了,先生不求名求利,只求自己能研究个尽兴。
写在最后
什么能够打倒我们呢?是偏见,是一路走来的寂寞,还是贫乏艰苦的物质条件。只要热情足够,初心不改,除了自己,已然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王德民院士用自己的行动鼓舞了后来的许多学子们,尽自己所能地去提升自己,去有一份光发一份热,踏踏实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人生才是充足的,回想起来自己的青春与岁月才没有虚度过。所以,清楚地问问自己,最想做的,去做就是了,别顾虑,别抱怨,往前走便是了,边走边感受向上的快乐与奋斗的喜悦。
中国最帅医生走红,17岁上高校25岁博士毕业,为什么人称现实版江直树?
2020年1月27日,一部名叫《中国医生》的医疗纪录片在爱奇艺开播,它制作精良,没有过多的渲染气氛和夸大情绪,将中国医生的现实,毫不保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该纪录片在开播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3分。
《中国医生》的热播,让剧中的人物走进了大众的视线,其中,一位南京钟鼓楼烧伤科医生因为帅气的面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之后,一条《温柔又帅气的医生什么样?》的短视频,更是让他一夜走红,被众多网友赞称为"现实版的江直树",中国“最帅”医生。他就是徐晔,一位拥有着帅气面容和温柔性格的烧伤科主治医生。
17岁高分考进中山大学,25岁博士毕业进入南京鼓楼医院
在亲朋好友眼中,徐烨从小就是妥妥的学霸一枚,无论是在小学、初中、高中,他的成绩在年级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2007年,17岁的徐晔参加了高考,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填报清华、北大时,徐晔却选择了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因为一直以来,他的理想都是学医,做一名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
中山大学医学院的综合实力位于国内排行榜的前十名,其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分数更是可以与清华、北大的不相上下,不是一般学生能考上的。进入大学的徐晔,依旧保持着他的学霸本色,在8年的本硕博连读期间,不仅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三,还发表了sci论文5篇。对于在读的大学生而言,能够发表一篇SCI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更不用说5篇了。
25岁博士毕业之后,徐晔直接进了南京鼓楼医院,开始了他那神圣而又略显枯燥医学之路。在南京鼓楼医院工作的3年里,徐晔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自主专利一项,并且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能够从一名初入职场的年轻医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靠的不是他那帅气的面容,而是那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
第一次抢救重度烧伤患者,让他陷入矛盾的漩涡
所谓的学医之路,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必须要不断地练习,这一点,徐晔也不例外。
初到南京鼓楼医院的徐晔,每日的工作就是查房、换药、上手术、收病人、写病历、理病历……,这一点,在《中国医生》中有提及过。镜头下的他,每一天都过得那么的忙碌、枯燥与充实,疲惫、矛盾、困惑并没有让他就此放弃,相反的,他选择了去坚守、去履行一名医生的职责。
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让徐晔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他的医术也有了质的飞跃,可这,还不足以让他独当一面,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主治医生。
对于主治医生而言,医术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身心的修行,是理解并接受病人与家人的抉择。倘若一位主治医生,不能在医生的职业要求和人性的考验中做出抉择,就不能称作是一位真正的医生。
《成长》是该纪录片中的一幕,为了让观众更多的了解一名医生从初入职场成长为顶级医生的过程,导演张征将目光锁定在了年轻医生的身上,准确来说,是锁定在了徐晔的身上。
据张征所述,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徐晔还只是个刚开始工作不久的住院医生,脸上总是透露着疲惫。当时徐晔的团队正在抢救一位烧伤面积高达95%的重度烧伤患者,而这,也是徐晔从医以来第一次参与重度烧伤患者的抢救。
在与徐晔的交谈中,张征明显地感到眼前这位年轻医生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对于徐晔而言,一直以来他所学的都是救人的医术,可如今,他面对的难题不是单靠医术就可以解决的。医生的职业要求和人心的复杂,让徐晔举棋不定。随后,张征立即决定拍摄处在矛盾漩涡中的徐晔。
从一位初入职场的住院医生,慢慢地变成一位独当一面的主治医生
众所周知,治疗烧伤患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植皮,这样不仅可以让创口快速闭合,还能降低感染的风险。可由于该位患者的烧伤面积高达95%,单是植皮手术的费用就需要几十万,加上其它杂七杂八的费用,估计需要上百万元。
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在花费了20余万元之后,患者的家属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患者也有意放弃治疗。
作为一名医生,徐晔多次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他们后续的治疗费用以及治愈的概率。此外,他为患者申请了医院公益基金,可现实是残酷的,那2万元的公益基金,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一天晚上,徐晔在处理完手头几个紧急的病例后,急匆匆地赶去见那位患者,只可惜,他只能看到一张空荡荡的病床。
此刻,他的内心是挣扎、矛盾的。挣扎,是因为他知道,等待着那位患者的是死亡,就像他上一个病人一样;矛盾,是因为他想尽到作为一个医生的职责,可现实的无奈,人心的复杂束缚了他的手脚。
尽管徐晔的心里有很多的不满,但也只能将它深藏于心,尽可能地让自己冷静。在经历这些事后,徐晔逐渐学会了理解并接受患者、家属对生命的抉择,慢慢地从一位住院医生变成了一位主治医生。
走红之后,不忘初心,保持自我
拍摄是在18年进行的,而播出是在两年之后,此前的徐晔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主治医生,并没有过多的人关注他的生活。可在纪录片播出之后,他就遭到了网友的窥探、追捧,完全把他当成了一个公众人物。
为此,徐晔多次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主治医生,并不是什么公众人物,更不愿意去当公众人物。此外,他还表示自己喜欢自由的生活,不希望被人打扰,尤其是在工作期间。所以,希望那些真心崇拜、喜欢他的人,可以做一个安安静静的颜值粉,视其为自己的信仰,照亮人生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