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帅铠甲(中国古代最帅铠甲图片)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古代防御力最强的盔甲是什么?
  • 2、古代最著名的五大铠甲分别是什么,中国的为何是最霸气的?
  • 3、古代出名的盔甲有?
  • 4、中国历史最强的铠甲出现在哪朝,你绝对想不到
  • 5、各朝代铠甲

中国古代防御力最强的盔甲是什么?

中国古代盔甲,唐宋时期达到巅峰。其中尤以北宋时期的冷锻甲为最强。

文章开篇,我们简单梳理一下中国铠甲发展史。

中国古代最帅铠甲(中国古代最帅铠甲图片)

中国铠甲,最早有竹木制作的。大概上古时期,斩木为兵。用削尖的木头做兵器,铠甲也只好采用竹木制作。但是部落首领等重要人物,有可能穿戴青铜制作的甲胄。民间传说蚩尤82兄弟铜头铁脑,可能就是戴了青铜头盔。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装备皮甲。所谓皮甲,就是皮革制造的铠甲。

战国策讲,吴国“衣水犀之甲者,亿又三千。”意思是吴国有穿着水牛皮铠甲的战士十万三千人。可见当时的铠甲的材质,以皮革为主。大家不要以为皮革铠甲质量不好,其实经过加工处理的皮革非常坚韧,有很强的防御力。

秦始皇兵马俑坑中,有很多石制的铠甲,其实都是模拟皮甲的形制制作的。真正的秦兵所穿的应该也是皮甲。因为石甲,制作非常复杂,费工费力;防御力极低,还非常沉重,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所以不可能有人穿石甲。

秦汉之际,铁甲逐渐走上历史前台。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和铁资源的累积,铁甲逐渐成为战场的主流。近年来出土的西汉铠甲,都是铁甲。在长安、洛阳、内蒙、河北等地,都曾经出土过汉代铁甲。其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一套汉代铁甲,有2400多片鳞片。防御力很强。

复原的汉代铁甲

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铠甲又有重大发展,防护面积更大。防御力也更强。特别是出现了马铠。所谓甲骑具装者也。《宋史·仪卫志》:"甲骑,人铠也;具装,马铠也。"

唐朝十三铠。

唐代的铠甲,共有十三种。根据《唐六典》记载,十三种铠甲分别是: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

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乌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十三铠中,以明光甲最为知名,防御力也最强悍。

另外,很多人以为锁子甲是西方独有。其实早在唐代我们中国就有了锁子甲。可能还真就比西方还早几百年。中国之所以一直盛行麟甲,就是因为麟甲比锁子甲更抗击打,比板甲更灵活。

总之,唐代的铠甲极其坚固。以至于刀剑等利刃难以对其造成伤害。很多武将士卒,纷纷改用铁鞭、铁锏、骨朵等打击类兵器。

更上一层楼的宋代铠甲。

宋代铠甲在形制、材质等方面,与唐代铠甲一脉相承,只是增加了防护面积。宋代著名的步人甲,就是在唐代步兵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能覆盖全身的重型钢铁扎甲。

宋代最强悍的铁甲,并不是汉族发明的。而是西北的羌族。他们制作的冷锻甲,独步天下,堪称中国铠甲的巅峰。

冷锻甲,故名思议。是用冷锻技术制造的甲,宋沈括于《梦溪笔谈》卷十九中对其有详细的说明。

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綇旅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椟藏之,相传以为宝器。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札,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末留箸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今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原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而已。

冷锻甲之前,铁甲一般都是加热之后进行锻打。这样方便加工。提高效率。

但是羌族人,采用独特的冷段技术,“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生生将一片片厚厚的金刚,用锤子敲打到三分之一的厚度!这其中所消耗的人力可想而知。而其强大的防御力也令人不可思议。“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

所以说,冷锻甲才是中国铠甲的巅峰。

古代最著名的五大铠甲分别是什么,中国的为何是最霸气的?

古代对于领土资源看得很重,经常会出现相互争夺的情况,战争在那时候自然也是家常便饭。于是在战场上除了杀敌需要用到锋利的武器非常重要之外,各国对于士兵的铠甲也非常重视。毕竟只有在生命有保障的情况下才会奋勇杀敌,才会不顾性命的往前冲杀。

欧洲的铠甲向来的需求都是以覆盖全身为主,所以哥特式铠甲运应而生,毕竟欧洲的战争多是以骑兵冲杀为主,而在马匹奔跑的情况下箭矢的威力也就被放大了,所以需要覆盖全身的板甲作为骑兵的专属铠甲,这种板甲非常轻盈而且便于行动、非常灵便。由于这种铠甲的问世,也就造成了轻骑兵战力猛增的情况,所以一度主导着欧洲的战争格局。之后百年骑士精神在欧洲盛行,正面对抗是骑士精神的一贯主张,所以哥特式铠甲遭到了被取代的可能,因为马匹在相互冲撞之下,威力非常大哥特式铠甲完全承受不了,于是米兰铠甲开始出现在战场上。这种铠甲一改之前的轻盈,成为了欧洲史上最厚重的一种铠甲,而且各种巧妙的改造都会让他规避掉很多潜在的危险,整体结构又能在冲撞的情况下快速卸力,不至于影响到骑兵。甚至在近代时期,这种铠甲也出现在战场过,早期的火枪根本打不穿这种铠甲,不可谓不强悍!

印度由于气候原因,不可能用到欧洲的板甲,他们渐渐自己找到了适宜自己的一种甲,名为锁子甲。当然这和我国的锁子甲完全不同,这种甲是由非常多的环打造而成,环环相扣,整个制作过程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难以量产,不过千年来印度的这种铠甲依然盛行不衰。这种甲尽管劣势非常大,笨重、防护差、但是适宜他们当地作战,不得不说各国虽然水平不同,但是有一样的梦想总是好的。

日本的铠甲其实不能称之为铠,原来日本国内物质匮乏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铁用来制作铠甲,毕竟好些武器都是他们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出来。于是他们便用竹子和皮革进行加工称为“胴丸”,这在我国其实在三国时期就已经被淘汰了,而他们直到明治维新之前都还在用这种粗制滥造的藤甲。不过却越来越变得精美,制作水平也非常高,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而我国的铠甲工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非常发达,而藤甲在三国时期已经全面淘汰,进入全军铁甲时代。隋唐时期,是我国铠甲发展的巅峰,唐十三铠非常著名,满足了各种兵种的各种需求,在这一方面唐朝是古代各国铠甲制造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古代出名的盔甲有?

秦代铁甲、汉代鱼鳞甲、宋代步人甲、明代山纹甲、清代八旗军铠甲等等,都是古代著名的盔甲。

中国历史最强的铠甲出现在哪朝,你绝对想不到

战场上短兵相接,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同等重要。铠甲作为中国古代的单兵防御装备,在冷兵器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铠甲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铠甲雏形--皮质铠甲

铠甲最早可追溯于原始社会时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的简陋的护体装具。相传甲是夏朝第七位夏后杼(予)发明的。夏军在进攻东夷人时,为了防御善于射箭的东夷人的攻击,杼发现用兽皮制做甲,可抵消了东夷人的弓箭优势,使夏军战斗力大大增强。这便是铠甲的雏形。为了满足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发展要求,商周时期的人们将整片皮甲裁剪成皮革片,并将两层或者多层粘和起来,表面涂漆,制成牢固、美观、耐用的甲片,再用绳编连成甲。在实战中,铠甲和盾相结合可以有效抵御青铜器兵器的进攻。

西周铠甲

2铠甲主流--铁质铠甲

随着中国冶炼技术的进步—炒钢法的出现,锋利的钢铁兵器进入实战,这也要求单兵防护装备也随之开始革新,铁质铠甲开始出现。秦代的重装步兵和锐士就是着装炒钢铁铠甲。技术的发展和国力的强大,使得铁质铠甲在西汉时期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成为军中的主要装备。

西汉铠甲

此后,铁质铠甲成为中国古代将士的主要防护装备材料,人们更多的对铠甲的形式、防护攻击种类、防护部位等方面的改进。如在西汉时期,铁铠也经历由由粗至精的发展,从较大的长条形的甲片编的札甲逐渐发展为较小鳞片编制的鱼鳞甲。保护的部位也从胸背的保护发展的肩臂和腰胯的保护。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明光铠。明光铠在胸前和背后均有圆护,且装有护膝、护肩,身甲则长至臀部。明光铠的圆护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非常亮,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发出耀眼的明光。唐代,中国无论是在装备、素质,士气和将帅能力都达到冷兵器时代的高峰,铠甲亦不列外。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使铠甲质量更轻,防御能力更强,发展出了以明光铠为首的唐十三铠。铠甲李世民所率领的玄甲军其实就装备黑铁盔甲的重骑兵。这支重骑兵在唐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历史上十大骑兵的兵种之一。

铁质铠甲发展历程

宋朝步人甲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宋代由于北方产马地区的丧失,战马极度缺失,宋朝只能采用重装甲步兵对抗北方以骑兵见长的辽国和金国。宋朝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到29公斤,而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则会达到32-35公斤。宋朝步人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装甲。岳飞、韩世忠等名将以重步兵的密集阵型屡屡击败金人的骑兵,但是这种重甲步兵的机动性不足,胜时无法追击,败时无法及时撤退。在郾城大战中,岳飞即把装备有大刀和大斧的装甲步兵按两翼摆开阵势,有效的抵御了金骑兵的进攻。而在柘皋战役中,以重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负荷过重,也因此未能全歼溃不成军的金骑兵。

宋朝步人甲

3明清铠甲--绵质铠甲

自从火器出现以后,传统的重型铠甲的防御能力明显不足,从元代开始,出现了外为棉布料,要害部位装有铁片的布面甲,这就是绵甲的前身。明代是重型铠甲和轻型铠甲交替的时期,轻型铠甲主要是指绵质铠甲。绵质铠甲柔软、轻巧,其表面有大量的铁甲或者铜甲。这种铠甲可以抵御弓箭和初级火器的攻击。努尔哈赤以十三服铠甲起兵后,其铠甲即以绵甲为主,这种铠甲在清宫剧中经常看到。人们将棉花打湿并反复拍打制成绵片,把多张绵片夹入铁甲,内外用铜钉或者铁钉固定,即可得到八旗铠甲。其绵质材料主要防御火器,铁质材料主要防御弓弩等。这种软硬结合防御机理和现代复合防弹衣的机理相似。

棉甲制作容易,价格低廉,且不像传统重型铠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产,重量轻,对早期火器有很强的防护力(中弹伤的不重),很显然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的威力,就不是这种铠甲所能抵御的了,努尔哈赤即是实例。

清代铠甲

4其他铠甲--纸质铠甲和绢质铠甲

唐朝国力鼎盛,统治者奢靡之风渐盛,军队的铠甲也从实用的功能中发展处了众多的以装饰为主的仪典服饰,纸质铠甲也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纸有很好的柔韧性且分量较轻,遇到水时,其韧性更强。纸质铠甲是用多层纸叠粘在一起制成的甲衣,在分量上比青铜、铁制作的铠甲轻,也便于展示。这种材质铠甲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质量轻但怕火,因此主要用于南方水军。因为南方多雨铁质铠甲易生锈,明朝戚家军抗击倭寇时,纸质铠甲得到了应用。

另外还有绢甲,它一般不用于实战,只是宫廷侍卫、武士的戎服,这种铠甲用图案华美的绢或织锦作面料,内衬数层厚帛制成。和皮甲、铁甲一样,绢甲上也镶有皮革、金属制造的饰件,穿着更利索、更得体。除了铠甲材质的多样,唐代戎服的颜色也是五颜六色,特别是盛唐时期的绢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鲜艳而华丽。唐代的布甲、纸甲不只是用于表演的道具铠甲,它们依然具有实用性和坚固性,布甲、纸甲实际上是唐代的一种新型铠甲,是一种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轻型铠甲。在战场上同样可以保护战士的身体,只是在抗击重兵器冲击方面要逊色于金属铠甲。

各朝代铠甲

秦代士兵铠甲

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铠甲按形制分为四形,其四形为护胸腹形、铠甲形、骑兵步兵甲、驭手专用甲等四类。本图为胸腹形,这种铠甲形制比较特殊,只有胸腹部分有甲片,甲片周围有一道宽边。肩部和背部都无甲片,背后用交*斜带与身前甲衣系结相连。带面上还残留有彩色的图案花纹,似乎是一种低级官员的装束。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秦将军铠甲

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南北朝时期明光铠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右面是明光铠穿戴展示图。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唐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见,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

山文字甲

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认为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宋明两朝多装备此甲,甚至影响了民画艺术,民画中的武士都披此甲。我喜欢此甲,因为这是中国独有的。

五代十国

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本图为五代时期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辽武士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金武士

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西夏武士

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

元武士

十三世纪蒙古士兵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清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此图为清代黄缎铜钉铜叶甲,但没有护心镜。

清朝时,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李靖率军曾穿着明光铠打败突厥,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zz/121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