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张姓为何能成为中国一个阶段的第一大姓
- 2、百家姓中的张全部资料?
- 3、张姓的有关资料
- 4、张姓氏的来历?
- 5、"张"这个姓氏的由来
- 6、皇族最纯正的十个姓氏 这十个姓氏真正带有皇室血统
张姓为何能成为中国一个阶段的第一大姓
张姓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得姓始祖
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补充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迁徙分布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於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郡望堂号
1、郡望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张氏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吴 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蜀 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
沛 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梁 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2、堂号
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此外,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等。
张氏名人
张仪 (前?~309)
战国时魏人。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一年后卒。
张良 (前 ? - 前 186)
字子房。汉初名臣。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道陵 (34~155)
道教的真正创教者,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为张天师。
张飞 (?~271)
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谥桓。
张丽华
南朝陈后主妃,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商军国大事。国亡,与后主俱入井,隋军擒而斩之。后祀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张居正(1525~1582)
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海内称治。卒谥文忠。着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张骞 (?~前114)
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旭
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其书法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风格。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挥洒落笔,有时以发濡墨而书,故世称为张颠、书颠。
张士诚 (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苏省泰县)人。元末群雄之一。本从事运盐业,后据吴中,自称吴王,后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所擒,自杀身亡。
张三丰
生卒年不详。宋武当道士,所创太极拳术,闻名当时,其法传于后世,称内家拳,又称武当派。或作张三峰。(2) 名全,一名君宝,号三丰,明朝辽东懿州(今黑山县境)人,生卒年不详。因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史称其辟谷数月不饥,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时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作霖(1875~1928)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国官至东三省巡阅使,握三省军政大权,为奉系领袖。两次直奉战争,先败后胜。民国十六年称大元帅,在北京组政府。十七年因国民革命军进抵河北,军事失利,退回关外,至皇姑屯被日军炸伤,未几伤重而亡。
宗族特征
1、得姓较早,源远流长。
2、张氏一族,枝繁叶茂,各郡望 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张允选等修《张氏族谱》,有山东黄县一支字行为:“基业可久,名望堂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张绶青刊修《张氏族谱》,有江苏润城张姓一支字行为:“好学用典,有文斯远,积庆之家,儒宗以衍,运际昌明,时乘光显。”据民国一九三五年张勉西所修《张氏族谱》,广西桂林张姓一支字行为:“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张姓宗祠通用对联
〖张姓宗祠门楣题辞〗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金鉴家风”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这策,长治久安之计,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之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金鉴家风"本此。张九龄任宰相时期群贤依赖,天下仰重,文章风度,冠绝一时。今江西大余通往广东的梅岭古驿道即为张九龄颁令凿通,使中原与岭外一线贯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没。
“百忍传家”则是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是张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艺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竞,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不忍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灰烬。但公艺提倡之忍,并非不讲是非原则,明言不当忍则忍,忍者有害。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
-----------------------------------------------------------------
〖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九居世泽;
百忍家声。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时封禅泰山,还过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西都十策;
金鉴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张齐贤,字师亮,少年时孤贫而勤学,有远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太宗时中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左拾遗、江南西路转运使、代州知州、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中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罢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著有《千秋金鉴录》、《曲江集》。
图传百忍;
鉴著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了典指唐·张公艺事。下联典指唐·张九龄著《千秋金鉴录》。
轮奂善颂;
孝友传芳。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献文子成室,张老颂曰:“美哉轮哉!美哉奂焉!”下联典指周·张仲,性孝,与尹吉甫为友,流芳百世。
烟波徒钓;
横渠理学。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张氏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唐张志和隐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下联典指北宋张载,居郿县横渠镇,精研理学,世称“横渠先生”。
齐家公艺;
治国子房。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人张公艺,寿张人。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复韩国,狙击秦始皇,未遂,逃匿于一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后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
横渠理学;
烟波钓徒。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张载事。下联典指唐·张志和事。
渔阳惠政;
江左清才。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时被称为“圣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奸猾,受百姓爱戴。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下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写文章,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齐王司马囧执政时,被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因预料齐王将改,又因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辞职离开洛阳返吴。
紫光烛剑;
黄石授书。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三国魏时,官佐著作郎、中书郎等,入西晋,官至中书令(宰相),加散骑常侍。排除异议,力劝武帝定灭吴之计。惠帝时,历官侍中、司空,封壮武郡公。诗作委婉艳丽,也有感慨忧时之作,另著有《博物志》。据说晋武帝时,斗、牛(星座名)间常有紫气,张华曾问通纬象的雷焕,雷焕说:“宝剑之气冲到天上了。”又说在丰城县。后来,果然掘得龙泉、太阿二剑。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祖与父曾在战国末任韩国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结交刺客,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未中,传说逃至下邳,遇黄公石,被授予《太公兵法》。楚汉战争中归刘邦,为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留侯。
簪缨七叶;
邦友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张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时任右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他与大将军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子孙七代官侍中。下联典指周代贤臣张仲,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闻名,与尹吉甫为友。《诗经·小雅·六月》(尹吉甫北伐猃狁获胜时的诗)有句:“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
〖张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阀阅传京兆;
声名重曲江。——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张姓郡望,“京兆”,指襄阳郡,旧治在今湖北襄阳西。为张姓望族所在地之一。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张九龄,曲江县(今广东省韶关)人。
梧雨凤苞润;
松风鹤韵高。
——张问陶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诗人张问陶(1764-1814)自题联。张问陶,字钟冶,号船山,善书画。四川遂宁人。
泉源在庭户;
世界接人天。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陕西省留坝庙紫柏山张良庙联。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为先。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今属山东东平)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成语“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贵),亦本此。
-----------------------------------------------------------------
〖张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落日平原纵马;
秋风古道题诗。
——张大千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1981年撰书联。
宴列琼林之首;
胪传鼎用之中。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张信、张异、张怵、张懋修、张以诚五状元。下联典指明代张显宗、张春、张修嗣三榜眼等。
世守百忍之训;
家垂两铭之风。——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张氏宗祠“百忍堂”联。关于张氏宗祠“百忍堂”的典故,据《南平县志》里有一个记载,就是张氏张元洛这家人,当时在闽南当官,一天要审案,案子的被告是一个女的,由于这个女的平时泼,结果升堂的时候她就把口水吐在张元洛身上,张元洛都忍了,用手把脸上的口水擦了,然后坐下来再慢慢审,最后使她服理。由于张家世守百忍家训,所以出了很多人才。祠堂门口门楼上的砖雕便是一门三进士,只见三个骑马的人,前面是鸣锣开道的,后面则是撑伞的,显得栩栩如生。大门左右就是这副对联,堂内绿草凄凄,红柱画栋。
-----------------------------------------------------------------
〖张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弓力千钧东风劲;
长空万里北斗明。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析“张”姓拆字联,上下联句首嵌入“弓”、“长”,合而为张。
一林松月多诗兴;
千里云烟入画图。
——张子祥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词画家张子祥撰书联。
将军更解神谶字;
太史合书大有年。
——张廷济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1768-1848)自题联。张延济,字叔未,浙江嘉兴人。
诗成掷笔仰天笑;
酒醋拔剑斫地歌。
——张大千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自题联。
独爱诗篇超物象;
只因山水与精神。
——张耒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宋代诗人张耒诗句联。张耒熙宁进士,有《张右史文集》。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廷济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自题联。
文名旧许高清汉;
仙籍新题近赤松。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旧题张氏切张姓联语。
九居世泽传名远;
百忍家声播惠长。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今属山东东平)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成语“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贵),亦本此。
二酉发祥登北榜;
三公接武振淮滨。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族中张鹤鸣、张鹤腾兄弟先后在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及第。下联典指张鹤鸣官至兵部尚书,二弟张鹤腾官刑部主事、云贵副使,三弟张鹤龄官至户部员外郎。
九世居后添吉庆;
百忍堂前古泰和。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台前县张氏宗族联。联说该族唐代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时,路过他家,问他是如何理家的,他书写一百多个“忍”字进呈高宗,受到高宗肯定和赏赐。
功成百雉留怀远;
泽溥三农乐凤翔。
——张溶川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张氏宗祠联。上联典出该族中张谨,字慎之,号敬轩,明代天顺年间进士,官工部郎中时,因修筑怀远县城有功升科道。下联典指该族中张国纪,字崇礼,号立斋,明代正德年间解元,官至凤翊知府,有善政。
南轩负公辅之望;
西铭为理学之宗。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学者张栻,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人,迁居衡阳,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讲,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当时称“东南三贤”。极力主张抗金,指斥时弊。著作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著作有《正蒙》、《西铭》、《易说》等。
鲲岛累迁昭祀典;
清河长出尚高风。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义溪口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本支张氏在台湾的迁徙。“鲲岛”,指台湾省,因台湾有七鲲身海口。下联典指张氏郡望为清河郡。
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张良事。下联典指唐·张公艺事。
气味梅花馨此日;
风神杨柳忆当年。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齐·张绪事。
-----------------------------------------------------------------
〖张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玉燕投怀,姓生燕国;
出尘慧眼,相赏风尘。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张说之母梦玉燕入怀,乃生张说。后张说被封为燕国公。下联典指隋·杨素的侍妓张出尘,与李靖、张仲坚结为兄妹,号“风尘三侠”。
正色立朝,声重千秋金鉴;
懿文华国,名高万选青钱。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中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罢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
百家姓中的张全部资料?
张姓是中国当代第三大姓,人口有七千八百万左右,在台湾排名第四。张姓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黄帝时代。相传,张姓出自黄帝,是黄帝的第五子,挥的后代。挥发明了弓箭,并因此而被黄帝任命为弓正(官名)。弓正,同时也叫弓长,两个字和在一起,就是“张”字了。这,就是张姓的最早由来。春秋时期,又有一个晋国贵族,名叫解张。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从此也姓张。发展和演变:张姓除了以上的主要起源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起源。如,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为张,三国时魏国明将张辽,本姓聂,改姓张后也成为了大姓。凡此种种,都使张姓不断的发展,壮大。张姓遍布中国各地,其始祖挥的后代世居清河,因此清河成为张姓的主要聚居地。除清河外,还有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沛国,梁国,中山,河内,高平等。张姓在汉代就已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了。到唐代,更是名列天下十大姓之一。至明代,张姓人家已散布在全国一一一三个县,地域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三以上。
张,是一个十分荣耀的大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人材辈出。姓张的人要是数起“家珍”来,恐怕很少有人能比得过他们。
《姓纂》上面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姓氏考略》上又说:“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氏、望出太原。”
《风俗通》上则指出:“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由以上三段记载看来,张姓的祖先,可以直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而不必像许多别的姓氏一样,须得费点力气才能拐弯抹角地找到自己是黄炎子孙的证明。光是这一点,张姓的人就要比别人幸运而神气得多了。
其次,张姓还有一个可以自夸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祖先挥,是古代的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使用弓矢以前,必须先用力气把它张开,所以挥的后代有的姓弓,有的姓张。现在姓张的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每每使用“弓长张”的说法,实在非常有道理,也足见中国文字的无比巧妙。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的太原一带。
到了大约三千年前的周代,黄帝的另外两支姬姓的后代,又有以张为姓的。其一,为据元代袁桷《张氏宗谱序》上所说的:“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
其二,则系根据《通志氏族略》所说的:“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出清河、南阳、吴郡、安定(在今甘肃省)、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
由此可见,张姓与姬姓,固然是五千年前同时受黄帝赐姓的姓氏,但是,到了两千年后的周代,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又都有人以张为姓,这两支张姓而且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襄阳、洛阳等26处地方都是望族。因此,汉族的张姓,追溯起来虽然同为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但其得姓之先后有别,支派也有不同,后来使得张姓成为汉族一个大姓的,则主要是张姓的后裔,他们族大人众,繁衍到今天,几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姓张的人出现。
历来张姓的济济多士,人材辈出,更足以羡煞别人,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历代的史籍之中,就满载着张姓之人的事功和成就,他们不但在事功上出人头地,对于学术、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也有了不起的贡献。
张姓的有关资料
我能找到的就这些了
“张王李赵遍地刘”、“无张不成乡”。迄止20世纪末,全球张姓人口已逾亿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群体之一。有人说,如果到大街上大喊一声“老张”或“小张”,准会有人答应。张姓群体之庞大由此可见一斑。
20世纪80年代以前,“张”一直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华人最大的10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占华人人口40%,约4亿人。
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助理研究员袁义达的研究结果《全国百家大姓座次》: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这时,李姓人口已经超过了10年前排名第一的张姓。
2002年7月,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研究,发现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几乎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
张姓,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4000多年前最伟大的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尧、舜、禹)。传说黄帝轩辕氏之孙(一说为其子)挥在中国最早发明了弓箭,并首次运用于“黄帝大战蚩尤”之役,由此开创了洪荒岁月的铁矢神弓时代,后被颛顼帝封为监造弓箭的“弓正”官,赐姓为张。
挥自古便被张姓族群奉为自己的血缘亲祖和得姓始祖,其后裔繁衍迅速、迁徙频繁,至汉代已成巨族大姓,唐代更列十大“国柱”之姓,明代则覆盖了全国93%的国土。
张姓是一军武之姓,也是一智慧之姓。不但历代多有著名元帅、武勇大将与威猛强兵,而且涌现出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史学家、诗人等。张姓在历史上共出现了63位宰相,也曾在西北建立过前后传九代、长达76年的封建王朝——前凉。
与其他姓氏一样,张姓也是中国几千年父系社会全过程的见证,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火、语言和弓箭被看作是古人类文明史上的三大进步。“张”姓就源自一个关于弓箭的远古传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最伟大的五帝时代。
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的黄河、长江流域生活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古代史研究者称之为五帝时代,即黄帝时代(4513—4050年BC)、颛顼时代(4050—3380年BC)、尧舜禹时代(3380—2073年BC)。
黄帝轩辕氏是这个时代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善于发明创造,最初率部落族群游牧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迁徙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逐渐定居下来。
黄帝的正妃嫘祖生有二子:长子玄嚣(一说为中华张姓始祖挥公之父),封邑顿丘,位于古清河之阳,故号青阳氏;次子昌意,是帝颛顼之父,封邑昌乐(今南乐)。
黄帝时代初期,炎帝部落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跟黄帝族是近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伟大的人物。但那时的炎帝族正在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全是猛兽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能够呼风唤雨,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略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族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决战之初黄帝占尽优势,于是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原来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无法追赶。黄帝为此不得不停下来日夜苦思对策。
一天夜晚,黄帝之孙(一说为其子)挥观天象时偶然发现流星飞宫而过,他见流星光芒有尾,星座有零星,闪跃前进,星座形如半孤棱弦有势,顿时受到启发,于是折枝弯条,发明了弓矢弹丸,并赶快奏明给黄帝,说此器“远以弹以矢而射,近以弓代器而挥击”。
黄帝大喜。这时黄帝部族也有人发明了“指南车”,可以用它在迷雾中指引方向。于是,黄帝利用“指南车”带领兵士继续追击蚩尤,并运用弓箭远距离射击追杀,一直追到蚩尤的老巢——冀一带。最终将蚩尤活捉,斩杀于涿鹿之野。
黄帝大战蚩尤,弓箭虽然没有在这场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弓箭的发明无疑是一项划时代的重大飞跃。史学家因此把火、语言和弓箭看作是古人类文明史上的三大进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也指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弓箭后来用于狩猎,大大提高了部族的生产力。当时打猎,单靠棒打石投,常受野兽伤害,受乏食之苦,一到严冬更难觅食。自从部落族群广泛使用弓箭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生活水平也显着提高。
后来黄帝崩,其孙颛顼继位,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挥作为黄帝的嫡系子孙,一生辅佐颛顼领导部族。
当时一个叫共工的部族“与颛顼争为帝”。共工来犯,在帝颛顼领导下,挥率众迎敌,弓矢这时候广泛用于战争,最终将共工部族战败,使共工“怒触不周山而死”。
战胜共工之后,帝颛顼统治的疆域空前扩大,北至幽陵(即幽州),南至交趾(即两广),西至流沙(即敦煌西),东至蟠木(东海)。因挥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并赐姓张,这以后就出现了弓氏和张氏。挥即是中华张姓的血缘亲祖和得姓始祖
挥是中华张姓的血缘亲祖和得姓始祖。他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或者根本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历史学家说,知其同宗同源便是历史的荣幸。
挥毕竟是远古时代的传说人物,因此,后世对“张”的起源存在一定分歧:一说“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世掌其职,赐姓张氏”;一说“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一说“挥封于张,为张氏”。中国各类典籍也有不同的记载——
战国《世本》(秦嘉漠辑补本):“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唐《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姓氏考略》:“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氏、望出太原。”
《风俗通》:“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北宋《姓解》、《广韵》:“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
《路史·后纪五》:“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明张浚《张姓统宗谱》:“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祖弧星”。
清干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曾经撰文指出,张姓始祖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从张字的结构上分析,弓长或长弓为张,《说文》:“张,施弓弦也”,说明挥的得姓与发明弓矢、弓弦有密切关系,这也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而对于“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的历史悬念,朱绍侯教授也有他的看法。
朱教授认为,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世本》优于《姓篡》。一般说来,对于传说时代的人物的记载,文献越早,越接近那个时代,记载的就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因而就更具真实性、权威性。但研究历史,也没有规定“那部文献不具权威性,不能引用。”
根据《国语·晋语》的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在这十二姓中没有张姓,朱教授断定挥不是黄帝之子,而是黄帝之孙。
但挥是黄帝哪个儿子之子,各书记载也不相同。一说是青阳之子,一说是青阳少昊之子。朱教授指出,黄帝之子中,有两个青阳氏,除少昊之外,还有一个青阳玄嚣(枵)。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少昊金天氏是东夷族的首领,与黄帝族不是一个族系,这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挥之父的可能性。另外,从姓氏学的角度来看,少昊为己姓,玄嚣为姬姓,而挥在得姓之前,亦为姬姓,这就说明挥只可能为玄嚣之子,不可能是少昊之子。
“挥也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部族首领的名称。”河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程有为研究员认同这样的观点。他在《挥的身世与青阳之地望考》一文中写道:事实上,五帝时代的社会组织是部落联盟、部落和氏族。所渭黄帝等人,实际上并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人,很可能是一个部落联盟酋长的称号,这个称号可沿用若干代。黄帝、颛顼、帝喾、少昊等都是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古史记载谁生谁,谁是谁的儿子,实际上说的是一个部落氏族逐渐繁衍,又分裂出新的部落氏族,其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古史记载黄帝娶某氏女,实际上是说两个氏族有固定的族外婚姻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挥也可能是一个部族首领的名称。
对于学术界在“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等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朱绍侯教授认为要有包容精神,因为姓氏文化涉及到家谱,问题复杂非常多。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各个宗亲支派所遵从的文献依据,谁也无权改写人家的族谱,谁也无权让人家改变家谱,不能强制统一。泱泱大族,岁月悠悠,传说时代,谁能保证张姓世系中没有缺环、错位,没有衔接阻隔?因此,知其同宗同源,便是历史的荣幸
张姓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融合,先后有解、龙、聂,以及蒙古、朝鲜等他族之姓融合进来,同时还衍生出“张廖”、 “张简”等特殊的姓氏。
研究姓氏学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任何姓氏在诸如部族衍变、民族融合、战争迁徙、朝代更替、文化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下,一定会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演变,从而形成同姓但不一定同宗同源的姓氏族群。
张姓也是如此,在其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有不少其他姓氏、其他民族融合进来,形成了今天历史悠久、族大支繁的张氏族群。姓氏学专家研究表明,张姓的融合、演变就其来源主要有:
1.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西南部,建都于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为黄帝姬姓后代,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间张氏。
2、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
①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②据《三国志·魏志》所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大姓。
③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据有关资料所载,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金有辽阳人张浩,本姓高,为东明王(高句丽开国君主)之后;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太祖便赐姓张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着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另外,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等等。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张氏支派更加庞大,新的成员增加。
3. 台湾张姓的演变。
台湾的张姓,组合的情形较为特殊,有所谓的“清张”、“张廖”、及“张简”之分。所谓“单张”,就是一脉相承自四千多年前得姓始祖张挥的张姓,而该省的“清张”省籍人士,大多属于著名的清河衍派,根源在遥远的河北、山东地区。
“清张”还有一个较为特别的支派,那便是近年来一直有出色表现的台中神冈张氏。这一支张氏,是该省民间有名的“番仔驸马”张达京和土著岸里社公主所传的后裔。
张达京是广东人,于雍正年间渡海来台,在台中地区开垦。那时台中地区还是土著的地盘,张达京为了开辟新天地,就与六个番社的士著合作,由他出资开圳,把水分给土著灌溉,土著则以土地换水,不久之后,张达京并且娶了岸里社的公主为妻,所以被称为“番仔驸马”。
台中盆地的开发,张达京的功劳不小,由于他的开路,此后,从神冈、丰原、潭子、石冈、东势以及新庄一带,才大量出现了大陆移民的聚落。他的这番贡献,连满清皇帝都认为了不起,后来,还曾经特别把他和岸里社的头目阿穆一起召到北京面圣褒扬。
“张廖”,则是从福建地区衍传到台湾来的, 父系为张,母系为廖,他们的家族标识,也是张、廖二姓的混合——从张姓的清河郡和廖姓的武威郡,各取首字,合成为“清武堂”。
“张简”,也是产生于宋朝时的福建,父系为简,母系为张,由于父系的祖籍是在福建上杭县太平里的洪源村,所以本省的张简氏子孙,迄今仍然以“洪源”表示自己的根源所在。
清张、张廖和张简三支系统,组合成了目前台湾省第四大姓的张姓家族,他们虽然各有各的源流,但是在血缘方面,却毫无疑问是殊途同归,全都是五千年前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因此,本省的张姓,不论属于哪一个系统,早已彼此互认为一家人,不但张、廖、简三姓的联宗组织处处可见,数年前,大家还合编了一部“张廖简氏大族谱”,以最具体的方式,团结宗亲,共清本源。(未完待续)
张姓先民最初因“受封为王侯”而迁居八方,但更多的是因为董卓之乱、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及后来的金兵、蒙古兵入侵中原等战争因素被迫远走他乡。
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今天的河南濮阳,在播衍迁徙过程中形成26处郡望,即为: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粱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上谷郡等。
其实,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对张姓的记载,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巨族大姓的播衍迁徙的历史:“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字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
西周时期,有张仲在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作官,关中地区开始有张姓居住。
春秋时,晋国(今山西)是张姓主要聚居地。
战国初期,由于韩、赵、魏三国分晋,将都城分别迁到新郡(今属河南)、邯郸(今属河北)和大梁(今河南开封),原居住在晋国的张姓,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先后迁居黄河南北。
秦、西汉时期,张姓先民建功立业后,有不少人受封为王侯,于是张姓迁居范围更为广阔,不仅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甚至西至甘肃、宁夏、东至山东、江苏沿海,北至长城,南至秦岭、淮河,以及巴蜀(四川)、吴郡(今江苏苏州)均有张姓住居。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
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
西晋末年,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张姓也同其它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
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
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已遍及全国各地。
明代中叶,据嘉靖年间张浚等编修的《张氏统宗世谱》记载,当时在全国15个行政区划中,每行政区均有张姓。
明、清以后,有不少张氏族人从江浙、福建和广东流徙迁去台湾省。全国解放前夕也有全国各地张姓流徙台湾。在台湾,张姓也是大姓之一,特别是台北、彰化、嘉义、高雄等地,张姓人口众多。
近代以来,张姓有不少人走出国境,侨居海外,有些加入了外国国籍,成为外国公民。国外的张姓人氏,以东南亚地区力量多,如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东亚的朝鲜、日本也有不少张姓人氏;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有许多张姓人氏居住;欧洲的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国,也都有不少张姓人氏在那里生活。
总之,从晋代“八王之乱”以后,张姓经历了几次人口的大流动,逐渐遍布神州大地,他们或为官一方,或劳作开拓,繁衍生息,为华夏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张姓历代族大人众,支系庞大,故在迁徙繁衍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望族,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从而使张姓成为了我国一大姓氏之一,并居前列。
天下亿万张姓对其得姓始祖挥的高度认同感,不但使濮阳成为海内外华人、华裔寻根溯源、拜祭先人的圣地,也使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
张姓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有不断异姓加入,但是,所有的张姓都认同挥为自己的得姓始祖。从古至今,数以亿万的张氏族人对挥及其陵墓多有敬祭。
一般说来,张姓族人的普遍认同其祖根(起源郡望)在今河南濮阳。究其原由,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朱绍侯认为,这还要从挥之父青阳玄嚣研究起。
《史记·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这里所说的青阳,是玄嚣的封号,江水是玄嚣的降生地。意思是说玄嚣降生于江水,封邑在青阳。
《正义》引应劭云:“(江水)古江国也”。《地理志》亦云“安阳古江国也”。又引《括地志》云:“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豫州新息县即今河南息县,这就是说玄嚣降生地古江国安阳,并不是现在的豫北安阳。但玄嚣的降生地与挥的一生活动关系不大,而玄嚣的封邑青阳才是挥成长、生活的地方。
按中国以“山南曰阳,水北曰阴”的传统解释,青阳即在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这就证明张姓始祖挥就生长活动在今濮阳地区。
据历史文献记载:挥死后葬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挥公的生长地、受封地、得姓地。
1998年3月,河南省濮阳县人民政府根据广大民众的意愿,筹措资金,重修了挥的陵墓,立了墓碑,雕像。命名为“挥公陵园”。
挥公陵园坐落在濮阳县城外东南隅,北临南环路,西靠马颊河,南临金堤。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居中即陵园,陵园南及东西两侧即挥公千亩森林公园。
2001年冬,挥公千亩森林公园开工建设。该县林业局职工经过一冬的奋战,植树64万棵,修柏油路3.8公里,公园已初具规模。
在重修挥公陵墓及建设挥公园过程中,国内外挥公后裔及有识之士慷慨捐资。为答谢他们做出的贡献,特意建造了功德碑,以志纪念。
2002年4月18日,来自马来西亚、台湾、福建、广东、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张姓族人赶赴濮阳,专程敬祭张姓始祖挥公,所诵祭文,气势磅礴、言辞华美、真情感人,记录如下:
公元二00二年,岁次壬午年,月建甲晨,朔日辛亥,越祭日丙辰,时值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之期,兹有来自:马来西亚、台湾、福建、广东、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的宗亲及会贵宾等,谨以鲜花素果之仪,敬祭于张姓始祖挥公派下列祖列宗之神位前曰: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姓氏的来历?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见《姓氏考略》)“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见《风俗通》)
“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张"这个姓氏的由来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使颛顼统治的疆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由于挥公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并赐姓张,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有人说,清河在中国境内何止一条?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都有清河,怎么能断定濮阳的古清河就是玄嚣的封邑青阳所在地呢?这是因为濮阳古称帝丘,颛项建都于此,至今濮阳城中心四牌楼上仍镌刻着“颛顼遗都”四个大字。帝颛顼、帝喾死后均葬于帝丘,今陵墓尚存,这一点是哪个清河也没有的。所以,只有帝丘附近的古清河才是玄嚣封邑青阳所在地,玄嚣也因封地青阳而号青阳氏。
三、当代族史研究成果
何光岳先生关于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的论点,在当今史学界颇具权威性,为研究张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著名族史专家谢均祥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张姓源于濮阳。他的这一研究成果,1994年曾在《欧洲时报》、《河南广播电视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
以上论据充分证明了:挥公即是张姓始祖,因发明弓矢而得姓,张姓祖根在濮阳,这便是张姓的渊源。
此外,后世有以字为姓者,也有因种种原因改姓者。如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在晋齐鞍之战中作战勇猛,战功卓著,他的后世以他的字为姓,改解姓为张姓。战国时期,魏国人范雎,为躲避仇人迫害,改姓易名,自称张禄,西入秦国,屡次为秦王出谋划策,因功登上相位。三国名将张辽,原姓聂。汉末黑山起义军首领张燕,原姓褚。另有少数民族改姓张的。在当代中国,回、满、藏、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中,都有张姓人群存在。但这只是支脉,是流,而不是源。
四、张姓播迁
张姓先民是怎样从得姓地濮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这是个大课题,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够说清的。现仅就我们的初步考察,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张姓先民的第一次大播迁应是在大禹治水时期。当时,遍地洪水泛滥,中原濮阳地势低洼,更是一片汪洋。为求生存,先民们只好择高而居,逃往距离近的高丘或山区,并且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后又逐步走向全国各地。这次洪水大致发生在帝颛顼、帝喾之后的尧、舜时期,也正是挥公得姓之后。起初,尧命颛顼之子鲧治水,而且到过濮阳。至今,濮阳境内仍有“鲧堤”遗迹。明·嘉靖《开州志》(明代濮阳称开州)卷二,载宋·司马光《鲧堤》诗日:“东郡(今濮阳)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可惜,曾在濮阳筑堤治水的鲧,由于方法不对,九年没有把水治平,被舜杀于羽山。舜又派鲧之子大禹治水。他带领人民,凿山开河,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水治平。这次大洪水先后治了二十二年,逼使很多人离乡背井逃避水患。但要问,当时的张姓先民究竟逃到了哪省哪县,因没查到确凿依据,笔者不能妄言。但据读史得知,帝颛顼、帝喾均建都于帝丘(今濮阳),到帝尧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帝舜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蒲州)?大禹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恐怕都与这次大洪水有直接关系。中国地势的特点, “西北高,东南低,十里地,洼三尺”。在洪水滔天的时代,难怪帝尧、帝舜、大禹均迁都于山西。试想,部落联盟的首领和都城都迁走了,黎民百姓能不跟着去吗?所以,历来饱受洪水灾害的濮阳人,逃避水灾多向西,不去山西就去陕西。那个时期,张姓先民从得姓地老家帝丘(今濮阳)逃往山西等地,再由山西迁往各地,或迁回老家濮阳,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张姓先民第二次大播迁,当在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濮阳瓠子堤决口时期。自古人恋故土。大禹把洪水治平之后,逃往外地的先民回来一部分是肯定的。经过夏、商、周、秦等朝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濮阳地区属于卫国,经济文化都有相当发展。但到汉代,濮阳人又碰上了黄河瓠子堤决口,淹没十六郡,濮阳以东尽成泽国,又一次一直淹了二十二年,人们没吃没喝能不外逃吗?去哪里?为了求生存逃水患,只好走老路逃往高丘或山区。此后,还有新莽时期公元11年,黄河自治亭(今濮阳)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二次改道,漫流于濮阳以东各郡达59年。北宋熙宁十年,黄河自濮阳曹村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三次改道,泛郡县四十五,淹民田30万顷。有史记载的黄河在濮阳境内的决口达一百多次,又加上旱灾、虫灾,每次水旱灾害,都迫使先民们离乡背井,逃往各地。
除了水灾之外,战乱是张姓先民多次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濮阳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晋楚城濮之战,秦代章邯和项羽濮阳之战,东汉曹操吕布濮阳之战,北宋宋辽澶渊之战等多次大战都发生在这里,每次战乱都迫使先民们多向比较安定的南方迁移。据王大良、孟繁冶先生编著的《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一书记载,由于战乱原因, “张姓先民由中原地区向四方迁徙,有过几次大的潮流。第一次是在东汉末年,由于董卓之乱和连年的战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在此居住的张姓先民被迫南迁;第二次是在西晋末年,匈奴和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军队进入中原,灭亡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洛阳建立的西晋王朝,人民群众蒙受了深重的苦难,中原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同时也有部分张姓先民迁往东北和西北地区;第三次是在金兵南侵,灭亡了建都开封的北宋政权,占领了黄河南北,这里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到长江以南地区避难。除了这三次迁徙外,还有更多的小规模迁徙,使张姓儿女逐渐遍布于全国各地。”
皇族最纯正的十个姓氏 这十个姓氏真正带有皇室血统
中华上下五千年,一直以来皇权都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只要和皇权可以挨上边就是比较典型的皇亲国戚了,而百家姓中皇族最纯正的十个姓氏分别是张姓,李姓,王姓,黄姓,陈姓,杨姓,赵姓,周姓,吴姓,徐姓,和本站一起看看吧。
1、张姓
张姓是中国最尊贵的姓氏,是从姬姓起源的,据说黄帝第五个儿子青阳的孩子挥,因为任职的缘故最终被赐姓张,当时张姓主要在都城活动,而张姓也是不用说免贵的五个姓氏之一。
2、李姓
皇族最纯正的十个姓氏之一李姓,这个姓氏是嬴姓颛顼的后裔。据说当时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最开始担任大理这样的官职,后来就改成姓理。因为得罪君主出逃后,依靠吃木子最终保存了生命,所以就改成了李姓,在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很多都是姓李的。
3、王姓
王姓起源于姬姓、子姓和一些外姓改姓,最开始的始祖是东周时期的姬晋,这也是一个比较有历史的姓氏。
4、黄姓
黄姓是中国比较有名的姓氏,甚至在古光州地区,还保留着当时相当强大的黄国的故土,每年有很多人都会前去祭拜。
5、陈姓
陈姓起源于现在的河南淮阳地区,起源自姚姓和妫姓,据说周武王在建立周国后,找到了舜的后人胡公满,并且让他建立了陈国,最终其后人都以陈为姓。
6、杨姓
杨姓也是从姬姓起源的,主要来源于山西,和很多姓氏一样,杨姓的后人是用国家名字作为姓氏的。
7、赵姓
赵姓是从嬴姓起源的,而赵姓的祖先可以成功追溯到伯益的9世孙造父,他当时因为相当善于驾车最终被周穆王奖赏,而赵城赐给了他,他就干脆直接用封地命名自己的姓氏。
8、周姓
皇族最纯正的十个姓氏之一周姓,这个姓氏的起源比较混乱,主要有三个起源,第一是黄帝时周昌的后代,第二是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第三是后稷的后代。
9、吴姓
吴姓是用国家名字作为姓氏的,起源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他后来成功建立了吴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吴国在以前很多时候被写成虞,所以虞舜的后代中也有姓吴的。
10、徐姓
最后一个上榜皇族最纯正的十个姓氏的是徐姓,这是嬴姓伯益的后裔,同样也是直接用国家作为姓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