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世俗(中国最世俗世故的省是哪个省)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华文明是不是四大文明中最世俗的一种。
  • 2、为什么中国长期是一个世俗化国家
  • 3、中国人为什么那么追求世俗物质
  • 4、中国是一个世俗的国家,大家怎么着?
  • 5、你认为最世俗的观念是什么?
  • 6、“非著名城市”平凉,藏了多少值得为人称道的“秘密”?

中华文明是不是四大文明中最世俗的一种。

是的,此世俗非贬义词,为分类名词,大概就是接地气吧,相对于西方文明来说的。不是很专业,只是个人拙见,希望能帮助楼主理解。

为什么中国长期是一个世俗化国家

因为从来没有哪一种宗教在中国占主导地位,中国人信奉的是祖宗崇拜。

在中国所有的宗教都是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所以中国是一个世俗化国家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追求世俗物质

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他们傲慢自大,相信金钱物质能带给自己快乐,幸福,所以很多人都想要这些东西,很多人都信奉原始的丛林法则,相信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他们疯狂的追求这些虚无的东西,欺压他人,毫无底线,自私自利。只能说现在的人基本都掉进了“金钱诱惑”里,所以这是最可悲的,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但愿一切遵行上帝的旨意。

中国是一个世俗的国家,大家怎么着?

没错,中国人敬畏祖宗,漠视神灵。在几大宗教(包括道教、佛教等)在中国全面传播之前,中国已经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因而皇权基本上是凌驾于宗教之上。

你认为最世俗的观念是什么?

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认为最世俗的观念就是人都是需要去结婚的。在古代其实男子和女子基本上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喜结连理,等到他们有孩子的时候也是处于二三十岁的。所以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是没有婚姻的,那么他的人生就是不会完整的。但是现在其实人们会更加的理智一些。还是会认为一段感情是需要有爱情存在的,如果没有爱情,那么即使是生活在一起也会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非著名城市”平凉,藏了多少值得为人称道的“秘密”?

平凉——甘肃版图上最为险仄的“细骨”,位于陕甘宁三省交汇处。

这里是西安、兰州、银川地理大三角的中心和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东部要塞。

她像中国无数个非著名城市一样,低调但超级有料。

平凉穿越千年,目睹了襁褓中的中华文明,从蹒跚学步到风华正茂。汉与匈奴,唐与吐蕃,宋与西夏......平凉见过了太多的碰撞与回应。

平凉没有西安、敦煌那么显著昭彰,却在无数的“小景观”里藏着上下几十万年的大历史。在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里,你可以遇见人,也可以遇见神。

1.关中门户,战争与和平

在平凉乘车行路,就是在塬的高处和底部之间上下。亿万年来,由于泾河水系和渭河水系的长期切割及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在这里形成了沟、梁、峁、壑等多种地貌奇观。

中国人的童年故事,就在这些地貌奇观里。

黄土高原的历史远远长过人类活动的历史,而人类悠远历史的最远端,在平凉却触手可及。

60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生存的痕迹。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泾川人”头盖骨,距今3-5万年,与鼎鼎有名的山顶洞人同期。

悠久来自黄土高原的恩赐。凶猛凛冽的冬风,裹挟着大西北的黄沙,撞见绵延于此的六盘山脉,停滞,一层又一层地沉积,深厚可达百米。此时的中华先祖尚且不知铜铁为何物,风积而成的黄土层,疏松细腻,在他们眼中是真正的上天恩赐。此外,极厚的土层又免去了对于土壤失肥的担忧,文明的雏形诞生于此,顺理成章。

平凉的灵台县可以说是平凉漫长历史的首席“亲历者”。当年的灵台是古密须国的都邑所在,这对心存天下的周文王来说如芒刺在背。一场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攻占此地后,周文王在此筑台祭天,灵台因此得名。历史的背影已遥不可及,可这里接连出土的无数青铜器,向世人揭示出时光留下的荣耀。

自古地处交通要冲,平凉的故事中,战争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就连“平凉”这个名字也是源于战争——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就是那个成功统一北方,却在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败给谢安的苻坚)灭前凉,取“平定凉国”之意,置平凉郡,辖今崆峒区大部分区域和华亭、崇信二县北部地区,历经近2000年历史风云变幻之后,如今的平凉下辖崆峒、灵台、泾川、崇信、华亭、庄浪、静宁一区六县。

其中的泾川,自古便是关中门户,被称为“西出长安第一城”,清代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评价泾州(泾川曾用名):“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此之系也。”

历史上,来自大漠草原的政权,南下途中每每经宁夏过平凉进逼关中。西北的诸部族无数次的威胁,也招致无数次的反击。刀兵相见之中,倒也能诞生周穆王讨伐西戎,班师途中与西王母相会于泾川的这种浪漫故事。

由于这种传统的存在,平凉历史上当然是名将辈出:“飞将军”李广,镇压黄巾起义的皇甫嵩,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或许是身体里一直含着那种血性,这里才能诞生崆峒派武术,鼓励着无数平凉人强身健体、保家卫国。

征战之路,除了留下了一个平凉的名字外,还留下了一个文化符号——左公柳,这是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和西征期间沿陕甘新漫长的征途上,一路栽植的柳树,最后在黄沙飞扬的西行路上了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如今,在平凉的柳湖公园,可见上百棵当年种下的左公柳。

2.平凉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平凉人对黄土高原的纠结,原因无外乎曾经这里既是文明的核心,又是文明的边界。因黄土高原的天赋,平凉人未曾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较早的人类活动,意味着更长时间的消耗。无休止的伐木开垦与兵荒马乱,时时刻刻侵蚀着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不时以匮乏的姿态,重新面对平凉人。

平凉人喜食小麦,这充分彰显了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文化基因。一样面食,百般做法。平凉人的餐桌上,面食绝非简简单单的面条。灵台长面、灵台炉齿馍、酿皮子、崇信酥盒子、浆水面......每一样都足以诱杀面食爱好者肚子里的馋虫。

很长一段时间,平凉食俗以粮食为主,肉蛋蔬菜的调剂算不上多,这造就了平凉人嗜酸嗜辣的口味。一直以来,利用调味改善食谱丰富性的不足,都是中国人对生活做出的最机敏的应答。

然而,地道的平凉味道要在一碗羊肉泡馍中寻找。羊肉是游牧民族的心头爱,它被选中来搭配外香脆、内暄乎的面饼。两种文明的标志,就这么在碗中,被热气腾腾的汤浇烫出了和谐默契。

中国最世俗(中国最世俗世故的省是哪个省)

平凉人也爱庄浪暖锅这种丰俭由人的乡土美味。最地道的暖锅是用农家的土砂锅做容器,由肉丸、排骨、土猪肉提供最直接的满足感与冲击感,垫底的白萝卜片、豆芽、土豆粉、老豆腐等配菜,又将油腻化于无形。各色食材浸入鸡汤之中,炭火慢煨。溢出的香气,已足够让人甘心做个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凡夫俗子。

中国是个最世俗的国家,衣食住行,嬉笑怒骂,永远是不变的主旋律。平凉人未能免俗。千百年来,农耕与游牧碰撞、交融,平凉人就在这种环境中生生不息。

3.黄土高原上的仙境佛国

世俗到极致的平凉人,骨子里有得是西北人的欢脱外向,对热闹有舍不掉的亲近。皮影戏的唱腔高亢激越,拿出一番穿透鼓膜的劲头,唱一通今古传奇,像是要打破时空对情感的束缚。

还有崆峒笑谈。耍笑丢丑,用最随意的方式说唱出最一本正经的质朴道理。平凉人对生活自有其理解,也乐于在夸张中获得警醒。

这类民间戏曲大多寄托着中国人世俗生活的美好愿景,但是现实中总会有些不如意。这些磕绊常常驱使人们寻求另一种精神寄托。出世,是中国人对世俗忍无可忍后的退而求其次。

平凉虽紧邻繁华富庶的关中,却依旧是避世之人的好去处,个中缘由在于崆峒山这座道教名山。崆峒山拥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势奇崛,山体终日掩映于青青草木之中,时不时又有云雾缭绕。

平凉这块土地是神话与传说的沃土。相传,黄帝曾问道一千两百岁的广成子于崆峒山。又相传,华胥氏踩上巨大脚印而生伏羲。文明的童年期,与人的童年期如出一辙,总有些天马行空的妙想。不过这也印证了远古时期的平凉,早早因文明的萌芽而勃兴。

自从有了黄帝问道的远古传说,秦皇汉武接踵而至,到此寻访仙迹。这股仙气儿聚拢来清修之人,于山间兴建道观,精巧古拙,乍一看倒像是山上自己长出来的。其实,崆峒山相对高度只不足700米,当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平凉除了“土特产”道教,还有佛教这个“外来户”。

崆峒山以道教名山知名,同时也容纳了佛教寺庙。不过,让人屏息凝神的,还是泾河两岸有绵延上百里的佛教石窟。它惊人的规模,朴拙庄严的风格,足以震撼每个对历史心存敬畏的人。

平凉是泾河流域内的重要节点,泾川县又是平凉辖境内与泾河关系最亲密的城镇,所以这里的石窟最为密集。大小822个石窟,星河般蜿蜒铺洒在泾河两岸的岩石之上,无一不印证着佛光普照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

泾川县城以西的回中山脚下的王母宫石窟,以王母为名,却是整个甘肃东部开凿时间最早的佛教石窟之一。冥顽的石头在能工巧匠的千磨万击之下,一点一点变身为佛陀菩萨的庄严宝相。中心塔柱式的石窟,集雕刻艺术之大成,亦见证了平凉人对信仰的坚持。

泾河流域的石窟有河西石窟的风格结构,也能看出云冈石窟早晚期过渡的艺术轨迹。但是,平凉人对待石窟并非一味地追随模仿,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南石窟寺就是最佳例证。

南石窟寺始开凿于北魏,是少有的采用“七佛同窟”形制的石窟。此外,根据专家的考证,南石窟寺是从窟顶浮雕开始,一点点向下雕琢。石窟与石像浑然天成,好像工匠不是在雕刻,而只是轻轻拂去石像上的泥土,让它们重见天日。

泾川石窟群的魅力,似乎更应该在那些空窟中寻找。早期佛教有不立塑像的教条。泾川800多个石窟中,有造像的只有35个,其他的空窟除了风化消蚀,更多的本就是出家人苦修的场所。或许,反而是空荡荡的清冷,更能诉说这里的虔诚与沧桑。

不得不说,这座“非著名”城市有股难以名状的吸引力。行走在平凉,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有一种“惯看秋月春风”的从容不迫。遍及市境的古迹,正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最好注脚。

站在崆峒山上,目力所及,历史以一种慈悲的柔和姿态,抚摸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亘古不变。

参考文献

【1】王蒙《平凉历史掌故选》

【2】刘万民《平凉史话》

【3】《中国国家地理》第664692期

[img]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zz/11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