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抠门的人(全世界最抠门的人)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古代十大吝啬鬼有哪些?
  • 2、历史上记载了不少的吝啬鬼,最小气的是谁?
  • 3、中国吝啬鬼,最典型的是哪个人?
  • 4、没有最抠,只有更抠,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抠门的名人?

中国古代十大吝啬鬼有哪些?

中国古代十大吝啬鬼有哪些?

提起吝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能够想到相关的人,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针一线都要精打细算,让人十分无奈。在外国文学著作中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就让人记忆深刻,还有我们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因此很多人也用葛朗台,严监生来嘲讽那些吝啬的人,而说道我们中国古代的吝啬鬼也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中国古代的十大吝啬鬼。

排名第一的叫做王戎,在《世说新语》中对于此人的吝啬程度有所提及,虽然非常富有,但是在生活中却非常的吝啬,对于生活消费非常节俭,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蜡烛下面跟夫人一起算计财富。

第二名是三国时期的曹洪,作为曹操的堂弟,封侯之后仍然难改吝啬的本性,有大量的钱财积蓄,但曹丕问他借一百匹绢都感觉肉痛,没有借给曹丕。

排名第三的是南北朝的萧纪,作为皇子本该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但他却与常人不同,在生活中吝啬非常,用的每一钱都要算计在其中,而这也导致他自己功败垂成,出战不利。

第四名叫周札,也是身处高位,库房中存有许多精良的兵器,但在危急关头也不舍得用来装备自己的士兵,而导致溃不成军。

第五名叫郑仁凯,吝啬程度让人啼笑皆非,关于他有一个故事:小厮想让郑仁凯买一双鞋,郑仁凯答应之后竟然通过手段把小厮的旧鞋都骗走了,堂堂刺史做出这种事着实贻笑大方。剩下的中国十大吝啬鬼还有:元宗逵,张允,韦庄,汤斌,李越,大体都是身居高位,却异常吝啬,不忍直视。

钱财本是身外之物,这些人的吝啬程度却远超人的想象,生活的意义都被本末倒置,要引以为戒。

[img]

历史上记载了不少的吝啬鬼,最小气的是谁?

中国历史上有真实记载的吝啬鬼不少,比如,晚唐、五代时期有名的诗词大家韦庄,官至宰相,家财万贯,其儿子死后,他的妻子给孩子穿上生前的衣服,韦庄心疼衣服,硬是给扒了下来,用一床旧草席将孩子卷着去下葬,埋葬后又将草席带回来。“(韦庄)一子八岁卒,妻敛以时服,庄剥取以故席裹尸,殡讫,擎其席而归。”(《太平广记》)

不过,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小气的吝啬鬼,当属魏晋时期的另一位名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司徒的王戎。

“竹林七贤”图

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有多吝啬?

1、其貌不扬,聪明过人

中国最抠门的人(全世界最抠门的人)

王戎是琅玡临沂人,出身名门世族——琅玡王氏。王戎身材短小,平时邋邋遢遢、不修边幅,但善于言谈,神采奕奕,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成员。

王戎从小就聪慧颖悟,异于常人。史书记载其“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晋书》)——两眼直视太阳而不眩晕,魏晋名臣裴楷称赞说:“王戎两眼闪亮,像闪电一样。

王戎六七岁时,一次在广场看猛兽表演,猛兽突然吼叫,围观者吓得一轰而散,王戎却一动不动,神色自如。当时在楼阁上观看的魏明帝曹叡见王戎镇静自若,连连称奇。

魏明帝曹叡

还有一次,王戎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路旁的李子树结满了李子,小伙伴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去。大家问他为什么不摘李子吃?王戎说:“李子树在道旁而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苦的。”小伙伴尝过之后,果然是苦的。

“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兢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晋书》)

王戎识李

王戎最初承袭父亲的贞陵亭侯爵位步入仕途,先后任相国掾、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等职。因为他聪慧多智、善于言谈,很受朝廷赏识。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最世俗、最热衷功名利禄的人,入晋后,历经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先后担任吏部尚书、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徒等高官。生逢乱世,社会动荡不安,王戎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政绩。

相反,他看透了当时的世道,在官场上随波逐流,攀附权贵,受到颇多非议。比如,他担任司徒后,把政事一古代脑儿推给下属,自己整天骑马出游、宴饮。

2、生性好利,广聚财富

王戎天性贪财好利,在当时名声不佳。早在刚当官时,他就私自安排下属,为自己大修宅邸园林,被举报后本该免官,但朝廷最后让他出钱赎罪,才保住了官职。

王戎热衷功名财势

担任侍中时,南郡太守刘肇向他行贿50匹绢布,被司隶弹劾。王戎听到消息后,吓得将绢布退了回去,但仍受到朝臣非议。“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晋书》)

王戎贪财好利,家中累积了大量财产。他有多少家财?史载“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世说新语》)——王戎地位显贵,家中富有,房屋、奴仆、肥沃的田地、水磨等家产,洛阳城没有比得上的。因为契约、帐簿太多,夫妻二人经常在晚上借着烛光摊开筹码逐一计算。

晋武帝司马炎

3、家财万贯,吝啬无比

王戎虽然家财万贯,但却极其吝啬,舍不得用,舍不得花,当时的人都说他得了贪财吝啬的不治之症。何以见得?有例为证:

王戎的女儿嫁给名臣裴頠,裴頠曾向王戎借了几万块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娘家时,王戎的脸拉得很长。女儿看出了老爹的心思,回去后马上筹钱还给了父亲,王戎这才高兴起来。

他的侄子结婚,作为叔辈,王戎思虑再三,送给侄子一件单衣。但结婚不久,他又把单衣要了回来。

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和亲侄子尚且如此,对待其他人就不用说了。王戎家里有一颗上好的李子树,每年结了果子,王戎都舍不得吃,拿去集市上卖钱。但他又害怕别人得到种子,就先把李子核钻个孔再卖,被时人讥笑。

“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遣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晋书》)

吝啬到这种地步,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您说, 王戎算不算历史上最吝啬的人呢?

(参考史料:《晋书》《太平广记》《世说新语》)

中国吝啬鬼,最典型的是哪个人?

严监生是古代最吝啬的一个吝啬鬼,其实他身上还是有很多面的,他既有吝啬的一面,也有慷慨的一面,也有那种迂腐不化的一面,其实他还有上进的一面。他这个人身上还是有多面性的。

严监生,绝对堪称是古代最吝啬的一个吝啬鬼

直到去世之前,他害怕灯芯费油,因为这个灯烛里面有两根灯芯都在燃烧,他在临死之前已经说不出话的时候,还用手比出了两根手指头,意思就是,灯芯有两根要掐灭一根,这样才不会费油,但是,他儿子都没有猜中他的心思,包括他的侄子,而偏偏是他的偏房老婆猜中了他的这个心思,他说,他们都不懂你,但是我懂你是什么意思。然后,就用这个剪子掐掉了一根灯芯,结果这个严监生才算断了气,严监生在历史上确实是既搞笑又可悲的一个人,他死让我们感觉到触目惊心的一个人物形象。

严监生身上除了吝啬的一面,还有其他很多复杂的性格

比如说他在正妻去世之后,就觉得保养身体非常的重要,然后就不惜花重金买来人参调养身体,为了就是多活几年,不想死。他其实不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是有哥哥的,他的哥哥严老大就可以做官,进入仕途,然而他并不是老大,就没有办法走入仕图,所以,他才会这么吝啬想要攒钱敛财,用这种金钱来掩盖掉自己这种特别心虚的情况,其实这个都是情有可原的,大家都是希望多往自己的兜里揣钱,多往自己的腰包里进钱。这个并不能证明严监生就是一个坏人。

严监生他非常节俭,但是在很多方面来说,他还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他叮嘱自己儿子说,一定要好好的考取一个功名,不要像他一样一辈子就做一个严监生,他对于这个后辈来说,疼爱或是叮嘱,从这些很多层面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坏人,只不过是他太过于节省和吝啬,他对于自己吝啬,他对于外人也很吝啬,其实吝啬这个词,可以说是一个褒义词,也可以说是一个贬义词,那么在现在的这个社交里面,如果你很吝啬的话,那么你你的事业必不会长远,所以我们不要学严监生,做一个吝啬的好人。

没有最抠,只有更抠,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抠门的名人?

历史上什么样的人都有,很多历史名人除了留下了不朽的故事或佳作之外,还留下了不少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比如说有些历史名人虽然有钱,但是却十分抠门,甚至包括了一朝皇帝,今天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抠门的历史名人。

要抠门,估计没有人可以比得过唐朝诗人韦庄。这个人抠门的程度让人咂舌,不过这一切可能和他的早年经历有关。早年父母早逝,留下他一个人残活在人世,结果人生处处还不得意,直到遇到了自己的贵人王建,最终才得以飞升,家境开始有所好转。

但是好转归好转,他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一时半会还真的改不过来。关于做饭的问题,韦庄会把食材和佐料,甚至是木柴都要提前预算好,不能超出分毫。在饭桌上的肉有多少片,他都一清二楚。

如果说在吃得上面节俭,这种精神倒也值得学习,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处理红白大事的时候,他依然如此。他的小儿子八岁时不幸夭折,韦庄为了省钱,不给儿子穿入殓的衣服,只是把儿子睡得草席草草地裹在了儿子的身上,找个地方埋了。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埋儿子的时候,他竟然把草席又拿了起来,拿回家洗洗晾干继续用。

除了韦庄之外,另外一位大有来头的人也是十分的抠门。此人正是清朝的道光皇帝,作为一朝的皇帝,很难想象会与抠门二字挂钩,要知道封建王朝皇权至上,意味着天下都是皇帝的,没有任何理由抠门。但是道光,却实实在在的抠门到了极致。

当时的大清朝其实已经陷入危机,道光想有一番作为,于是提倡全体官员和整个皇宫施行节俭政策。宫廷的所有开支全部减少一半,以前皇帝用到的特制品也统统撤走,全部用一般的就可以了。有一次,道光过生日宴会,朝中大臣们没有一个带礼物前来贺寿,而且他们的宴会也只是人均一碗打卤面而已。

按理说为皇帝贺寿,那不得放几轮烟花,送上一大堆奇珍异宝,道光什么礼物都没有收到,是这些大臣们不懂事吗?其实并不是,大臣们其实这是在逢迎道光的节俭政策,道光本人看到没有人送礼也非常高兴。

不过道光节俭是真,百官节俭都只是做做样子,事实证明,就算是道光很节俭,依旧挽救不了大清朝的危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zz/116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