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最原始的火锅火锅是谁创造的?
- 2、冬天与火锅更配哦!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诞生了?
- 3、中国最早的火锅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的?
- 4、中国最早开始的火锅饮食习惯,出现於哪个朝代
最原始的火锅火锅是谁创造的?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四川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
[img]冬天与火锅更配哦!火锅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诞生了?
每年到冬天的时候,现代的人民都喜欢去火锅店吃火锅。然而现在人民所吃的火锅,它主要在我国哪一个时代就出现了呢?其实我们现在所吃的火锅早就在我国远古时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因为在远古时代的时候,人们吃饭根本就不需要用碗,他们直接把自己弄好的一个猎物或者青菜都放在一个锅中汤一下就可以吃了。随人这一种吃法,在远古的时候并没有被称为火锅,但是他们吃饭的方式跟我们现代中火锅是十分相似的。所以现在的人一般都认为我们的火锅是起源于古代的部落生活。
一、古代火锅
火锅的历史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了。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习惯把菜和肉放在一起汤着来吃。这种饮食的习惯一直发展到了我国元朝时期。元朝时期的统治者是十分著名的蒙古人忽必烈。而蒙古人一般都比较喜欢一种游牧的生活,他们平常都是通过打猎来获取食物。另外,他们一般会获得的猎物洗干净之后,然后把它放在一个锅中煮,并且会把一些肉片烫一下,再配上他们自己制作的酱料来吃。这就是中国最原始的火锅。
二、现代火锅
现代火锅跟古代火锅步骤较为相似。但是现代中的火锅可能人们会加的一些酱料会比古代火锅的多一些。在现代中,人们会把各种各样的蔬菜以及各种各样的肉类都搭配放在火锅中,并且配有一定的火锅底料。在现代中,火锅的种类是非常多的。
三、综述
火锅在中国上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且在远古时代的时候,火锅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古代火锅步骤跟现代火锅较为相似。在现代中,人们一般会在冬天的时候打火锅。
中国最早的火锅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的?
在当今饮食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火锅,一个小小的火锅容入了各种食物,它不但能够满足食客的不同口味,而且也是烘托气氛联络情感的媒介。其实火锅并不是近代人的创举,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火锅早在3000年前商周时就已经使用,不过那时它不叫火锅,而是叫温鼎。
温鼎这一精美异常的饮食用具为人们营造出一种“佳肴必用美器”的饮食文化氛围。温鼎,作为温食器,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所处的地域性很强,在祭祀用的列鼎中没有发现它的身影。它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西周时得到发展,到春秋战国时却销声匿迹了。它们均属于小型鼎,有着使用方便、易于移动、边煮边食、可涮可食的优点。其分布范围多在中原地带的周边,而且数量有限,在商代晚期的殷墟中也不曾发现。这说明此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普及,只是在个别地区使用。
各地的温鼎器型相差较大,有方形温鼎、圆形温鼎、带托盘温鼎。从火膛所置的位置看:有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内置式火膛有方鼎和圆鼎,其构造分3个部分:用夹层把鼎内容积隔成上下两部分,上层空间作为盛羹用;中层有屋形空间作为火膛放燃料,周围有开窗,前面有火门,火膛底板有通气的箅眼,火膛周围有挡火墙和溢烟口,可以防止火焰窜出,灼伤用餐者;下层有足,用于抬高火膛,隔离垫衬物体,使高温不易传递,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外置式的就是带托盘的温鼎,分3个部分组成,上部分是盛羹的圆鼎;中部分是放燃料的托盘,托盘是独立的火膛,设置在3个鼎足的中间;下部分是鼎足。从加工的工艺看,内置式比外置式难度要大,铸造技术要求高,外观及纹饰比较复杂。
已发现的温鼎可分为3类:
1.方形温鼎
兽面纹青铜温鼎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二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据专家说,这是中国的火锅鼻祖。
2.圆形温鼎
窃曲纹温鼎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两个方形大耳,口沿下有窃曲纹环绕一周,鼎下部空间放置炭火,有一个方形灶口,无门,三根柱状足支撑着鼎身。此温鼎缺乏排烟窗口,工艺水平相对不成熟。
3.带托盘温鼎
晋候温鼎 方折沿,腹略鼓,附耳,卷尾鸟形扁足,扁足间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3个十字形镂孔。口沿下有相对的回首龙纹,这是西周穆、恭时期较流行的一种龙纹形式。器腹内壁铸有铭文5字,记“晋候作此鼎”,从其形制看,它是一件可以在托盘中加炭保温的温鼎,托盘中的镂孔用于通风去灰。 以上3类温鼎,尽管出土地点不同,造型各有特色,但其功能是一样的,都是用于筵席间加热食物。 从温鼎的出土年代早晚可以勾勒出一幅温鼎产生和传播线路图。在殷商时,中原文化势力影响到了江南,江南史前文化的发展首先发明了温鼎,温鼎的优点被当时贵族所接受;又经过人员的流动传播到了西周祖地。在周的发源地使温鼎的功能及器形更加完善,由于温鼎的实用性较强,又向中原的周边山西、内蒙古、江苏等地传播。
使用历史
中国人热食的历史像古老的中餐一样悠久。
在商周时期,羹是贵族的主要食物,他们追求羹的味美,才用温鼎加热,增加饮食中的享受。那时羹的名目很多,几乎所有可以入口的动物肉都可以做羹,其名称随着肉的不同而各异,见于文献中的羹名有羊羹、豕羹、犬羹等,这些羹除用肉外,还要加上一些碾碎的谷物,这是羹的传统做法,古人将羹视作人类饮食的常用佳肴。 在《周礼》中,凡天子饮食时都有祭。祭祀被看作是最为神圣肃穆的活动,饮食时中餐与晚餐,天子、贵族都必须首先祭祀其神灵祖先,以示孝敬虔诚。在祭祀中所陈的祭品多为饮食之物,每次祭祀活动,天子都要亲临。最后,这种祭祀仪式直接变成了饮食场面。宴罢,将所余酒肉赐与群臣,谓之“归胙”。归者馈也,胙者祭肉也。凡低级役隶如厨官、舞者、乐工乃至守门人之类皆可获此赏赐。
但羹在祭祀时不加五味,祭祀后再加五味。待食用时如果不加热,香味就难以挥发,不易激起食客的饮食欲望,因此用温鼎加热,香气才能弥漫整个房间,吃起来才更有兴趣。同时还可以把凉肉、凉菜放到温鼎中边涮边食。 温鼎都是小型鼎,口的直径多在10~15厘米左右,其容量只适合一人食用,这说明在当时,温鼎只供单人使用。这从饮食器具上证明了当时实行的是分食制。文献与考古资料都证明商周之民是席地而食的,一、二人如此,就是大宴宾客也是如此,主人和客人也都是坐在席上,无席而坐被视为有违常礼,后世的筵席、席位、酒席等名称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商周时,富贵人家的席前还常置有俎案,其制式一般都非常矮小,这是为了与坐在席上相适应而设计的。人们在这样的筵席上就餐,为了安全只能在上面吃加工过的凉食物。要想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吃到热食物,就需要在筵席中加热。用当时的鼎加热,会烧坏筵席,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才发明了温鼎,温鼎下部带足,用炭火作燃料,放在筵席上或者俎板上,都不会造成什么火光之灾。
商周时期的温鼎应该说是当代火锅的鼻祖,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材料与外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功能及本质却没有变,仍保留着原始的构造。
中国最早开始的火锅饮食习惯,出现於哪个朝代
它起源于南北朝。
拓展:火锅(Hot Pot[1] ),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简介:火锅一般而言,是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料理,但主要在东亚地方特别盛行。火锅现吃现烫,辣咸鲜,油而不腻,暴汗淋漓,酣畅之极,解郁除湿,适于山川之气候,今发展为鸳鸯锅,麻辣清淡各别,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文字释义:金属制成锅、炉合一的一种食具。炉置炭火,使锅汤常沸以熟菜肴,随煮随吃。亦指用火锅煮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