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地摊(中国最牛地摊)

本文目录一览:

  • 1、在古代就有摆地摊,史上第一个摆地摊的人是哪位?
  • 2、中国的地摊经济,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 3、地摊经济是从何时开始的,夏朝的时候就有了吗?

在古代就有摆地摊,史上第一个摆地摊的人是哪位?

3000多年前,夏朝有一诸侯国叫商,商有一人叫王亥,是商第七任君主,驯野牛成家畜,并发明创造了第一辆牛车。他带领商族人开展了一项首开先河的商贸活动,即用牛车拉货物在各氏族部落之间贩卖,每到一地,各氏族部落的人都会奔走相告:“商族人来了!商族人来了!”因当时还没有商铺的概念,商族人自然都是靠摆地摊交易。在交通闭塞、物质匮乏、经济落后的古代,这种“地摊贸易”备受人们欢迎并不奇怪。商国就是靠这种“地摊经济”迅速崛起,成了诸侯强国。“商族人”后来被简称为“商人”,而王亥则被尊为商人的始祖。他应也是史上第一个摆地摊进行交易的人。

这种摆地摊的交易方式,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是一穷二白的老百姓赖以谋生的主要手段之一。我母亲也曾因要谋生摆过地摊,而我因要帮母亲,竟拥有了一段至今难忘的摆地摊的经历。

1997年,我刚调到一个新单位工作,父母所在的位于某镇的工厂却倒闭了。我让父母暂留厂,想等自己的工作入正轨后再想办法安置他们。但一向好强的母亲不肯赋闲在家,就独自离家到城里寄住在大舅爷处,想自己找点事做。那时她帮人做过零工,到其它厂做些散活之类。后来母亲见大舅爷家附近有一个城市广场,每晚都聚集许多来散步玩耍的人,就决定在广场边摆地摊卖货,暂作谋生之计。

母亲一直在厂里干活,未做过生意,刚开始她也不知该如何入手,只是模仿着别人做。当时在广场周边最多的是小吃摊;卖货的并不多,主要是卖小孩的玩意,如荧光棒、气球、塑料玩具之类。母亲先是进货卖,因本钱较小;后来又订做了一个装冰柜的小推车卖冰棍冷饮。每天暮色一起,她便早早吃过饭,独自推着小车出到广场边占地方摆卖。因当时摆地摊并不能堂而皇之,偶尔会被检查的人赶。一碰到有人检查,母亲便会匆匆忙忙推着小车往回躲,等检查的人走了再出来摆。这种躲躲闪闪摆地摊的场面,每周几乎都上演一两次,母亲以此谋生,很不容易。

原以为母亲会知难而退,不会坚持多久,没想到她好像乐此不疲,每次周末去看她,她都会津津乐道地跟我说她的摆摊生意,而且“生意经”还一套一套的,如小孩最爱吃哪种冰棍、哪种玩具最好卖等等;甚至连如何躲检查她也有一套“经验之谈”,如注意观察附近摊点,若有人急急忙忙收摊就赶紧躲,否则就来不及了之类。我见无法劝服母亲,只好改变策略,就是逢双休日出来帮母亲摆地摊了。

我第一次摆地摊的经历也就这样开始了。

摆地摊其实有一个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怕碰到熟人。我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比较注意规避,以免尴尬。不过有一次恰逢节日,广场人山人海,小孩很多,卖的货也多,许是卖得兴起了,有点忘形,忘了躲熟人了,竟卖到一个单位的女同事头上。当时她骤见是我,愣了一下,然后用手指着我,颇惊讶地说:“你……你……”她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你怎么会来摆地摊?”当时摆地摊,并不算得很光彩,我自然不想让同事知道自己的母亲是摆地摊的。我没多做解释,只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说:“我被开除了,所以来卖东西呢。”同事自然不信,不过也帮衬了一下,买了个气球。

这段摆地摊的经历大概持续了三四个月,因留在厂的父亲呆不住了,要出来,而我在新单位也为父母找了个差事,并让他们开了个小商店,因而母亲摆地摊所得的“生意经”也依然有用武之地。现在摆地摊的限制已几乎全放开,想以此谋生的老百姓不用再像我母亲当年那样躲躲闪闪、担惊受怕地摆卖东西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地摊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也许将来的摆地摊已不单纯是为谋生和做生意,任何人都可将家中的积物、余物、玩物、古玩字画拿出来摆卖和交易。这种“地摊经济”,将来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演变成何种样子,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img]

中国的地摊经济,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今年因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政府为了激发市场的活力,又让古老的地摊经济回到了我们的经济生活当中。这种经济模式在我们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很新鲜的事情,因为这个新项目一出现就连续好几天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可谓是热度很高。但其实,可能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地摊经济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它的雏形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了。

话说我们的祖先生活的原始社会,由于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有了彼此交易的需求。一开始只是个人之间的简单交易,形式上是用自己的物品交换别人的物品。到了后来,又慢慢发展起了集体一起摆摊的运作方式。所以中国的地摊经济最早可以追溯到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的原始社会时期。

到了唐宋,经济发展更为繁荣,所以地摊经济也越来越普遍,并且越成熟。尤其是到了宋朝,坊市制被打破。人们可以在街道上自由进行买卖和交易。再加上当时发明出了可供快速流通的货币,经济发展更为快捷。地摊经济在宋朝时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市井文化的深刻体现。地摊经济往往都是一些手艺人的买卖,这样一来就促进了生产技艺的传承和普及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技术的一种继承发展。

如今的地摊经济自然比古代更有看点。一来我们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先进。而来我们的信息技术也是走在时代的前沿,所以地摊经济虽然也是实体经济,但是也有很多活动是在线上进行的。虽然这是为了应对当下疫情而提出来的暂时性的举措,但它的确也是一条可发展的路径。

地摊经济是从何时开始的,夏朝的时候就有了吗?

地摊经济通过总理的呼吁,再经过各大网络媒体的宣扬,最近已经是深入人心了,就连在写字楼里吹空调的白领金领们也跃跃欲试,希望能在这股全民摆摊的热潮中捞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大家要注意,总理当时说的是“恢复地摊经济”,这说明地摊经济在我国存在已久,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被限制或取缔了,那么最早有“地摊经济”是在什么时候呢?古时的人们对待这种经济形势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一、最早出现集市的雏形

古时候的地摊经济叫做集市,这便是赶集的来源,从我国的史料记载可以得知,最先发现有集市雏形的朝代是夏朝,这让大部分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毕竟在夏朝的时候交通不便利,人们的生活范围局限大,所生产的物品也很有限,能够发展到“集市”的规模,可见是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推动,这股力量就是殷人。

在如今河南偃师的夏朝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了许多的绿松石、贝壳、玉石等,这些物品根据夏朝的劳动生产水平来看,绝对不是夏朝当地百姓生产的,在这个地方被发现而且数量还不少。

那就证明,在当时已经有了规模不小的经济贸易行为,因为当地人喜欢这些东西,所以有人将这些外来物品带到这个地域,通过等价交换,成功进行了交易。

但是翻遍关于夏朝的记载,居然找不出任何关于这类贸易行为的文字,可见在夏朝,这种“地摊经济”也许是不被允许的,百姓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正式交易,更不要说什么铺面、店面了。

当时的“地摊经济”应该只是百姓之间自发产生的一种以物易物的行为,王朝管理者并不重视这种方式,也就让夏朝的“地摊经济”昙花一现了。

到了商朝的时候,殷人则将这种经济形势改良,最后形成了“肆”。就是我们现在在文言文上看到的酒肆等等,由商朝开始延续,因为殷人的经商天赋堪比犹太人,所以在这个时期之后,殷商的后代被称为“商人”。

当时的商人并不像现在的“商人”,能够通过一些经济行为积蓄资金买到店面,当时的商人们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约定一个时间,在某个地点将自己手上多余的产品放置好,等人们来挑选置换。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局限,交易最多的往往是一些猪羊鸡,或者陶瓷制品,小打小闹,虽然不能发家致富,但是这个时期的地摊经济往来数量多,成交几率高,百姓通过这样自给自足的方式也能够养活一家子。

《诗经》当中有记载,有户人家祖父母年迈,父亲常年生病,母亲不擅管家,是家中的三个女儿去采了莲蓬到集市上置换能果腹的食物,来养活一家子。

由此可见,在夏商时期地摊经济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统治者并没有加以干涉,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也给当时的百姓多了一条生存的道路。

二、将地摊经济作死的周朝

中国最古老地摊(中国最牛地摊)

周武王还夸赞过殷人的经商天赋,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周朝管理天下时,对地摊经济可能产生了极大的误解,朝廷所出的一系列政策,最后将夏商时期好不容易形成的集市雏形给作死了。

当时周朝规定,想要“做生意”的平头百姓只能在自己的出生地做生意,这样就极大限制了人们做以物易物的兴趣。

方圆几十里都是自己人,平常没盐没米的时候还会去隔壁家米缸里随便挖一点,这个时候让大家聚在一起做“生意”,正常人都打不起兴趣。大家都会担心赚了邻居一点蝇头小利,明天盐巴没了人家不让你挖一勺,这不亏大了。

而且周朝还规定,做生意的商贩需要交税,这个条件就极其苛刻了。

当时的人们大部分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偶尔交换些物品也只是因为手里刚好有多余的一点东西,并不是大批量的进行生产置换。

贸易更大的原因还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并不能真的富足起来,东西换了最终还是回家使用,没有多余的钱财怎么去交税?这样的情况下,只能让百姓们收起做生意的念头,还是回家等自己母鸡下蛋最可靠。

三、统一摆摊地点的宋朝

经过周朝的折腾,地摊经济歇火了好久,一直到宋朝才又开始了这种经济方式。《清平乐》当中宋仁宗去买大娘做的果脯,就碰到地痞流氓来滋事,目的就是要让大娘去朝廷规定的地段摆摊,如果她硬要在家里做生意就要交“保护费”。

这个片段展现的就是当时宋朝地摊经济的一部分,到了宋仁宗时期,宋朝商业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了,朝廷允许百姓做生意,但是要在朝廷划出的区域里。

这样的方式真的是很现代化,既不会影响到百姓的日常起居,又能够将资源集中化,提高成交率,而且宋朝对于商业的赋税非常低,如果碰到天灾,赋税还会降低。

所以,宋朝的地摊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宋朝靠地摊经济还诞生了不少富户。

四、明清地摊经济的延续

明清这两个朝代由于统治者出身的巨大差异,地摊经济在这两个朝代中冲到了顶峰,又降到了低谷。朱元璋是从社会最底层爬上来的统治者,骨子里对小农小贩经济并不抵触,《南都繁绘图》就展现了这个时期地摊经济的辉煌。

而明朝对于地摊经济也进行了商业布局,有许多规范性的文件,让地摊经济更加合理,百姓能够从中得益。

可是来自马背上的清朝统治者在这方面就有些薄弱了,清朝统治者显然对于规范地摊经济毫无头绪。《清代钞档》中记载,当时的小商小贩居然将生意做到了衙门里,朝廷没有给百姓设置合理的摆摊地点,又有地头蛇从中勒索,做生意最好的地点自然就是衙门,结果导致官府一片混乱,地摊经济也只能自生自灭。

好在中国百姓都是聪明而坚强的,在各个朝代里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途径,来延续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而现在我们在热烈讨论地摊经济复苏的同时,也要注意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跟风,不破坏社会风气,才能保证“地摊经济”持续良性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zz/10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