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假新闻(2018年十大假新闻)

本文目录一览:

  • 1、近年来发生的假新闻有哪些?
  • 2、什么叫都市类报纸?
  • 3、跪求我国新闻失实及新闻改革的经典案例
  • 4、2007年十大假新闻
  • 5、2013年十大假新闻的案例
  • 6、请大家帮我找找国内权威媒体近五年内所评选的十大假新闻

近年来发生的假新闻有哪些?

1.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

【刊播时间】2017年1月2日

【“新闻”】1月2日,中.国青年网刊发新闻《大学.生娶同学妈妈 背后隐藏的真.相竟是这样》,新闻来源显示是宁夏在线,文中称:一位21岁的帅气大学.生迎娶一位比自己大了34岁离.婚中年大妈,然而这位大妈竟然是自己大学同学的亲生.母亲。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网易等纷纷转载。

【真.相】1月3日,河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中原”辟谣称,类似谣言已在多地传播数年。经警方调.查发现,早在2013年类似的消息就曾出现,涉及广东广州、江苏无锡、福建平潭等不同地方。这些消息内容雷同,所用的配图也几乎一致,并都提及某种保养品或美.容项目,涉嫌恶意营销。

【点评】这条“新闻”除了猎奇之外,看不到有何社.会价值。对这样没有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的稿件,一看就会对它心生狐疑。本刊微信公号曾刊文对这条新闻的传播链条做过梳理,过去几年其多次改头换面出现在各种网络媒体上,此次假新闻的源头指向一个叫“宁夏在线”的网站,但是原始页面已找不到,各媒体不负责任地“抓取”转发,引起新一轮的热炒。警方的通报表明,这些“谣言”的背后有商业动机,发布者故意炮制虚假新闻以牟利,媒体则在客观上成了这种恶意造.假者的帮凶。

2.“姚方案”因被认为不合国情全遭否决

【刊播时间】2017年2月28日

【“新闻”】2月28日,广州日报刊发.报道称:国内知名篮球媒体人杨.毅在其公.众号中爆料,封闭进行的中.国篮球代.表大.会上,此前刚刚接任篮协主.席的姚明提出了联赛改.革方案,包括延长联赛,联赛实行南北分区;缩短国.家队的集训时间,采取美国“梦之队”式的邀请制.度;取消亚洲外援,实行四节四人次方案,结果全部遭否决。之后此消息被各大新媒体平台热传。

【真.相】3月1日,中.国篮协举行例行通气会,篮管中心副主.任、篮协秘.书长白喜林辟谣称:“最近,网上自媒体登出‘姚明改.革提案不符合国情被全部否决”的消息,事实是从23号换届大.会以来,根本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甚至有人描述我们是‘封闭的中.国篮球大.会’,但这个代.表大.会不是封闭的,是公开的、透.明的。我们没有进行任何提案议案的活动,这和网上说的完全不一致。”

【点评】事情的起因是篮球评论员杨.毅发表在公号上文章《姚主.席,那么干不行》,经过各大门户网站和自媒体的转载与改写,就变成了姚明提案遭否决,甚至引申出姚明篮协主.席不好当等新闻。事实却是“根本没提案,谈何否决?”中.国篮球的改.革由姚明牵头进行规划,引发关注在所难免。正如红网的评论所指出的,虽然这是一则虚假新闻,但是它反映了“很多人对姚明的期待和对改.革方案施行阻力的隐忧”。在这个关键时刻,杨.毅发表了太有倾向性的公号文章,再经过网站“变形”式的传播,无助于改.革的进行,是添乱而非帮忙。

3.乐天董事长说中.国人没骨气

【刊播时间】2017年3月5日

【“新闻”】3月5日,中.华网刊文《辛东彬狂.妄叫嚣:只要乐天打点折 中.国人就屁颠跑来买》称:韩国的《环球新闻眼》采访乐天集.团会长辛东彬,当记者问及当前中.国人抵.制乐天,乐天集.团有何打算时,辛东彬面露笑容说:“不用担心,他们非常市侩,无骨气无血性,我们降价他们就买。根据以往的经验,他们最多抵.制一段时间,像刮阵风。”“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对国.家的责任感似乎很淡,不像我们。”

【真.相】3月6日,观察者网刊文《乐天董事长辛东彬说中.国人市侩没骨气?这条假新闻是怎么产生的》。文中指出,最早发布这一内容的是一个名为“蓝心阁”的网友。3月3日10点09分,这位网友在某论坛发布一条标为原创的帖子《乐天集.团会长:中.国人市侩,我们降价他们就买》。帖子的消息源为韩国《环球新闻眼》,但观察者网并未查到该媒体。3月6日,乐天发表澄清声明,否认了传言内容,声明表示韩国根本不存在名为《环球新闻眼》的新闻媒体,并且乐天集.团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关于“萨德”与乐天在华业.务的采访。

【点评】每逢类似与别国有争议的事.件爆发时,就会有一批趁机消费“民.族主.义”情绪的虚假新闻被炮制出来。这起假新闻的源头是一位网友在论坛上的原创帖子,经过一位自称为作家的微博网友的转发而被炒热。我们无从知晓这位发布者和转发者的真.实动机。就此次虚假新闻的传播而言,这些网友自然要负上一定的责任,但真正让它流传开的却是我们的媒体。在将网帖内容搬到自己的网页时有没有怀疑过它的真.实性?有没有去做过必要的求证工作?

4.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进高.考考场

【刊播时间】2017年6.月7日

【“新闻”】6.月7日,一则来源于温州晚.报“看温州”客户端的图片新闻被各媒体转载,题为《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文中称:7日上午9点17分,温州华侨中学考点一位考生因为迟到了2分钟,不能参与上午的考.试。现在,考场老.师、学校老.师都在积极协调、稳定考生情绪,并向她解释说明。

【真.相】6.月7日,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在其官方微博发表通报称,温州晚.报报道的“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为失实报道。经温州市教育考.试院调.查核实,今天上午9点17分,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考点,温州护.士学校的一位考生迟到17分钟。按照考场规则:开考15分钟后不得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所以该考生被拒绝进入考场。

【点评】这起假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于记者受到消息来源的误导。当地教.育.部门的通报则明确指出,所谓的迟到2分钟是迟到后允许进入考场的极限时间,即开考15分钟之外的2分钟,而不是开考.后的2分钟,难怪被拒绝入内。她们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却令媒体惨遭“打脸”。虽说虚假新闻的成因并不完全在媒体,但如果在报道时向考场和教.育.局核实一下事.件的经过,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了。

5.留守女.童被老.师强.奸,警方不予立案

【刊播时间】2017年7月5日

【“新闻”】7月4日,一个网名为“白衣天使茉.莉花”的网友在微博举报称,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第一中学两名老.师多次强.奸其在校读书的12岁侄.女,他报案后,警方威胁其侄.女,不让说出真.相,并在各项鉴定还没有出来时就出具了不予立案通知书。这条微博在网络上迅速扩散。7月5日,封面新闻以《河南疑被老.师强.奸12岁女生自称遭到威胁,警方至今未公布详细案情》为题报道,闽南网、石家庄传媒网等媒体也纷纷以类似标题报道。

【真.相】7月27日晚,周口市公.安局通报称,专案组对被举报老.师、同宿舍学.生及相关师生等进行了调.查核实,对被举报的案发现场进行了全面勘查,对提取的物证进行了科学检验,聘请省级医.疗机.构进行了人身医学检.查,以上检.查均未发现强.奸的事实及证据。

7月28日,新华社在《“女.童遭教.师性.侵”的诬.告闹剧是如何编造出来的?》中指出,因父母常年在湖北务工,2015年,何佳佳(化名)随叔叔何利强(化名)生活,今年6.月份,何利强发现侄.女换洗的被褥、单子上有斑迹,怀疑其被强.奸。起初,何佳佳多次予以否认,但多疑偏执的何利强坚持己见。何利强在侄.女否认被强.奸后,多次监.视其行踪,也未发现异常。何利强又独自到学校展开“调.查”长达一周时间。其间,何利强碰到后被其指控的两位老.师邵某、何某,欲调看监控视.频,两位老.师因不负责此职,未予应允。何利强心生不满并猜疑,遂逼问侄.女是否被这两位老.师强.奸。何佳佳仍然否认,但何利强为证实自己的猜疑,对侄.女进行殴.打、威.逼。无.中.生.有的诬.告之词就此编造出来。

【点评】这条新闻的源头又是来自当事人在微博上的举报,封面新闻等媒体将其“落地”变成了新闻。从警方的核查通报来看,举报人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甚至不惜以侄.女的名声为代价来诬.告他人。在接到警方不予立案的决定后,举报人在多人帮助下,策划并注册了微博账号发布虚假新闻,引发社.会关注。虽然这起虚假新闻主要是由于举报人信口雌黄而造成的,但媒体在报道时未能尽到核实的责任,对所谓的“弱者”的举报信息全盘采信,而罔顾事实真.相,全然没有预判有些人会因故撒谎的可能性。

6.农妇怒撕毒蛇为儿加菜

【刊播时间】2017年8月10日

【“新闻”】8月10日,自媒体公号“长江警.笛”刊发《十.堰一农妇遭五步蛇空袭 怒撕毒蛇为儿加菜》,文中称:十.堰竹山一名农妇山中骑摩托车时,一条剧毒的五步蛇突然从天而降,将其手部咬伤。农妇想到可以为久别的儿子做一道菜,不顾危险,与毒蛇展开激烈较量。虽然腿部又被咬伤,她最终将蛇杀死。农妇对伤口进行紧急处理后通知家人,后被送往医院救治,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随即这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很快被推上了微博热搜。

【真.相】8月10日晚,不少自称知情人.士的网友在网上爆料,称此消息中提到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全部错误。农妇的女儿也在微博上辟谣,称自己一家住在贵州省印江县,并不是湖北省十.堰市。8月11日下午,当事人的女儿接受红星新闻采访表示,其母此前并没有与蛇打交道的经历,家里虽有一个弟.弟,但母亲当时并没有“杀蛇为儿做菜”的想法。

【点评】新闻中描述的种种细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为农妇的勇气和母爱而动容。只可惜事实的真.相并不如新闻中所述。首先,新闻发生在贵州印江,却被自媒体“长江警.笛”张冠李戴为湖北十.堰,湖北日报将其当作奇闻在微博上发布时激起了印江方面的强烈反弹。其次,农妇“手撕”毒蛇的事情虽然存在,但并没有那么强的戏剧性,所谓“为儿加菜”的说法更属想当然了。就“新闻”本身而言,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都描述得很清楚,要不是有当事人否认,还真是很难判断真假。一些传统媒体的官微不经核实,照搬照转,这么不专.业的新闻操作,难怪招来网友一片骂声。

7.老人抚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还活着

【刊播时间】2017年9月7日

【“新闻”】 9月7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等媒体转载“楚天金报微信公.众号”的报道《老人独自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 发现去世儿子“复活”》,引发网友对世态人情、世道.人心的热议。文章称,王秀德是湖北襄阳市双沟镇的一个普通农.民,有三个儿子。14 年.前小儿子王.志文不幸病故,小儿媳也意外失踪,自此他开始抚养5岁的小孙.子瞳瞳。瞳瞳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去年更是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今年暑假,王秀德无意中看到瞳瞳手.机,发现儿子、儿媳和孙.子的合影,他才知道儿子没死,儿媳失踪也是假的。

【真.相】9月12日,《楚天快报》刊文,称《老人抚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还活着》被证实为假新闻。当地媒体深入文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地核查,发现该“新闻”是捏造。经卧龙镇政.府核实,照片中的老人确为该镇谭庄村一位名叫王修德的老人,但实际是自媒体号 “麒琅曦”先前发布的《八旬老人菜地被淹》一文中的当事人。而当地警方和镇政.府介入调.查后,查出“麒琅曦”真.实身份是襄阳某监狱教育科副科长何某,目前已被单位停职。谈及撰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何某称,他写的是文学作品。

【点评】这条“新闻”里,复旦大学、死人复活都是很能吸引流量的关键词。老人独自抚养孙.子考上复旦大学,确实是正能量满满的一条“正面报道”。“新闻”里有名有姓有地点,还配上了当事人的照片,具备了新闻的基本要素。只是事情太过匪夷所思,反而容易让人生疑。事实证明,这则以新闻形式撰写的文章其实是一位监狱教育科副科长何某的“文学创作”,原本发在自媒体上。应该说,何某以自己的写作风格搞“文学创作”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媒体不辨真伪,屡屡上当,如此“拿来主.义”岂不可悲?

8.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去世

【刊播时间】2017年9月13日

【“新闻”】9月13日10点53分,新浪微博认证为“并购专.家、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拥有380多万粉丝的@王巍W 发了一条微博,称“最励志的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于9月13日逝世”。最励志的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走了!褚时健是有名的“中.国烟草大王”,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1999年1月9日,褚时健因贪.污受.贿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刑后,2011年褚时健刑满释放。2014年12月18日,褚时健获第九届人.民网企业社.会责任奖“特别致敬奖”。2017年9月13日仙逝。虽然这条微博不到半小时就删除了,但各大媒体早已竞相转载,在社交媒体刷屏。

【真.相】9月13日11点32分,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辟谣《“创业老人褚时健逝世”经核实系谣言》,文中称,人.民日报记者已和褚时健亲友联.系证实该消息系谣传。据褚时健儿子接受采访时的回应,褚老在“被逝世”时,还去菜市场走了一个小时买了菜。因为谣言越传越厉害,当天中午,褚时健特意录制了一条视.频发到网上,亲自现身辟谣。

【点评】这些年来总有名人“被死亡”的虚假信息在网上流传,这次遭殃的是褚时健。王巍在微博中没有透露他的消息来源,但显然没有向老人家属求证。尽管不到半小时王巍就删除了微博,但大V的能量还是不容小觑,这条消息已在瞬间不胫而走。有.意思的是,媒体热衷于抢发王巍发布的假消息,在消息被否定后,却常常不愿意跟.踪澄清、辟谣、更正信息,听任其继续谬传。多年来,类似名人“被死亡”剧目频频上演,令诸多当事人不堪其扰。但媒体却似乎很少从中吸取教训,于是“被死亡”事.件绵绵不断,屡禁不绝,为公.众所耻笑,情何以堪?

9.三名女子赴韩整形离境在海.关被扣

【刊播时间】2017年10月9日

【“新闻”】10月9日,东方头条国际频道刊登《三名中.国女子去韩国整容 因和护照照片不符滞留机场》称,据外媒报道,三名中.国女子趁着假期去韩国整容,回国时因为外貌和护照上照片不符,导致滞留韩国机场。面部整容通常需要一些恢复时间,这三位女士准备登机的时候,脸部肿.胀,包裹.着绷带。三人滞留机场的照片吸引了许多网友的关注以及引发幽默的评论。香.港《东方日报》等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内地多家媒体随即跟进报道。

【真.相】10月11日,腾.讯较真频道辟谣:《较真独家对话拍照者,还原“整容三女机场被扣”假新闻始末》,称图片拍摄者介绍,10月5日下午1点多拍照发了朋友圈,照片拍摄地是韩国首尔东大门新罗免税店地.下一层会员中心,这家新罗免税店位于首尔市中区东湖路249号,并非网传的机场和韩国海.关。三位女士当时也不是被海.关扣下,而是在排队等待办会员卡。

【点评】图片在脱离具体情境后,很容易被人误读。这条新闻就是非常典型的表现,图片上的内容是真.实的,而围绕图片产生的图说却与事实毫无关联。我们无法勾勒出这条假新闻产生的全部链条,唯一能确认的就是社交媒体成为虚假新闻出炉的温床,而新闻网站则成为“鉴定者”“背书者”“确认者”。从朋友圈到微博,再到新闻网站,一条虚假信息实现了向新闻报道的“成功”一跃。

10.莱阳14岁神童与麻省理工学院签约

【刊播时间】2017年12月1日

【“新闻”】12月1日,山东莱阳教.育.部门通.过官网发布山东莱阳小神童的消息,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录取成为“预科生”,参加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参加国际大赛获奖……自古英雄出少年,14岁少年考入世界最顶尖大学,创造了莱阳教育年龄最小考入世界顶尖大学的历.史。此外,他还收到了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发出的考察函。

【真.相】12月11日晚间,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发布《关于“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签约”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称,由于核实不严,导致12月1日发布的“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签约”为失实消息。12月11日,华南理工大学官方微信也发布消息称:“经核实,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未向该同学发送过此邮件,该学院办公室也没有姓名为王.坤的工作人员。”麻省理工学院曾对北.京青年报报记者回.复称,不会主动去签下一个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在高中最后一年开始申请。

【点评】这起事.件早在山东莱阳教.育.部门发布消息时,就引起了网友们的质疑。据媒体披露,稿件系由莱阳教育系统宣.传员所写,是“宣.传需要”。直到11日,不得不再发消息进行澄清。这样一则报道提.供了很多信息,看似真.实但也很容易证伪,却偏偏无人核实。主要原因在于, “神童”的话题能够引起公.众的强烈兴趣,而发布消息的又是当地的教.育.部门,有了政.府部门的背书,媒体就自然放弃了对信息的核实。后续的新闻虽然热闹,但对当事人为何造.假却言之甚少。国.家机.关通.过自媒体直接发布新闻,是融合媒体时代的重要特点,它们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乃至权威性。但由于国.家机.关自媒体操作者一般缺乏新闻专.业训练,同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往往可能使有关信息带上自己的主观意图,发生夸大、偏差,甚至成为虚假新闻。这个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img]

什么叫都市类报纸?

市民定位是都市类报纸的最大特色。然而在大众化、平民化、市场化的旗帜下,一些都市类报纸或多或少弥漫着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值得我们警惕。其具体表现在:

一、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

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然而媒体对信息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可是看现在有一些都市类报纸,过多过滥地刊载一些有明显负面影响的社会新闻,诸如抢劫杀人、偷盗扒窃、吸毒贩毒、绑架勒索、卖淫嫖娼、搞婚外恋、包二奶、家庭暴力犯罪等等。这些报道的重心不是落在如何吸取教训、避免同类事件发生以及宣传法律知识上,而是对犯罪细节进行详尽的描述,极尽渲染、夸张、虚构之能事,津津乐道,不惜版面。

这里笔者摘取一些都市类报纸上刊登的标题:《壮汉如厕遭遇性骚扰一傻妇强行脱其裤子》、《重庆少女仅着三角裤赤裸彩绘醉山城》、《贪官为何难过“美色关”?》等等,这些标题字号粗大,令人目眩,有的配上大幅照片,找不到照片的就采取移花接木的手段,从网络中下载,在文章中细节描述不厌其烦,其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河北某都市类报纸刊登了一则题为《15岁的女孩当了妈》的新闻,内容是:一个15岁的农村弱智女孩多次被本村数名男子强奸,直到怀孕其家人才知道真相。女孩的父亲为了掌握证据,忍痛让女儿生下了孩子。他曾一路乞讨为女儿讨回公道,6名犯罪嫌疑人已有5人被警方逮捕。为了不让作恶者逍遥法外,至今他仍在四处奔波……这则新闻的标题做得很大,占了文章总体版面的1/3以上,标题上方配有压题照片,并用了反白、底纹、倾斜等多种编排方式。这样一篇让人读罢心情沉重的新闻,却用这样一个虚张声势的标题,会让读者怀疑报纸报道此事的态度只是出于猎奇,更进一步会让读者怀疑这家报纸是何居心,继而责问编辑的社会责任心。一些都市类报纸还采取第一人称的手法,在报纸的副刊刊登所谓的“都市状态”、“市民手记”等,格调低下,且有明显的导向错误。如某报有《情感实录》一文,作者这样写道:“食色,性也。人如何能一辈子只吃一种菜呢?儿时顿顿红薯让我至今见到红薯就想吐。偶尔的调节只会让我更体会鱼肉的鲜美和青菜的香甜,于是我会加倍地对老妻体贴,加倍地对情人温柔……睡在老妻旁边,听着她均匀的鼾声,我会感到生活的宁静;搂着情人,怀抱着她青春的躯体,我会感觉生活的诱人……”这是一篇完全有悖于社会道德的文章,居然堂而皇之地上了报纸的版面。

二、爆炒明星绯闻

翻开一些都市类报纸的文化娱乐版,几乎可以看到大量的明星绯闻充斥其中。“文化娱乐新闻=明星绯闻”已成为这些版面不成文的“规矩”,常常是整版整版不厌其烦地炒那么几个明星。当所谓的“有卖点”的明星出现时,就会有相当数量的“娱记”进行围截采访。

导演张艺谋与模特王海珍的“恋情”不知由谁炮制而出,一些都市类报纸却将这条消息当作新闻“活鱼”。竞相报道的内容就有:《张艺谋与19岁模特儿“地下情”曝光》、《她夺去了张艺谋的“贞操”?》等等,将这场子虚乌有的恋情莫名其妙地炒了一把。

为了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一些都市报在文化娱乐新闻的标题制作上哗众取宠、危言耸听。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往往断章取义,从文章中挑出一些敏感词汇当作标题。《张柏芝为大众宽衣解带》这样的标题令人瞠目结舌,其真实的内容只不过是影视明星张柏芝为某沐浴露做广告的消息。又如申花队另请了一位外国教练这条新闻,记者巧选角度从原教练徐根宝写起,编辑却取了《徐根宝黯然伤神: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我》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标题,以此“煽情”招徕读者,完全有悖于新闻原则。

由于片面追求“绯闻卖点”,正常的文化新闻报道却被晾在一边。前年举行的柏林电影节应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纪之交,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向、中国电影业的应对措施、中国电影人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等这些非常有价值的新闻很少见诸报端,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都市类报纸围绕所谓张艺谋、巩俐、章子怡的“三角关系”展开了报道大战。《张艺谋与巩俐避免在电影节上尴尬碰面》、《章子怡是张艺谋“巩俐情结”的自然流露》、《章子怡能接巩俐的班吗?》等等报道,让人看了连眼睛也生茧。

媒体为何对明星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感兴趣?不外乎就是希望以此来吸引受众。一些媒体以为抓住了明星、绯闻就抓住了读者,事实上恰恰相反。对媒体热衷的明星绯闻,许多受众都表现出不满与反感。在某媒体公布的关于“你认为媒体是否该大量报道张艺谋和王海珍所谓的恋情”的调查中,2万多人中有70%以上的被调查者回答“不该”。又如齐秦和王祖贤结婚的事情,今天说结婚,明天说不结婚,后天又说要结婚了,这些糊弄人的新闻天天填塞版面,连一些青少年读者也反映:娱记们,烦不烦?

三、假新闻泛滥成灾

曾几何时,报纸在读者的心目中是非常权威的、神圣的,“报纸上这么说的”———以此来证明说话者的正确性不在少数。然而随着都市类报纸对所谓“热点”的爆炒,片面适应少数读者追求新奇、刺激的需要,致使报纸上各种似真似假的新闻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读者对报纸的信任感也因此而降低。

国内一些都市类报纸最近报道了《2001年十大假新闻》,有上海将建300层容10万人的摩天大楼、错位夫君夜换娇妻30年、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占8个、家庭连环悲剧猪吃娃、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等。这些假新闻在媒体上出现的时候,曾吸引了多少目光!令读者哭笑不得的是在现在这些“揭假”的媒体中,有一部分曾经是不遗余力的“传假”者。

以假新闻之一的《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为例,这则消息早在2000年底就已“生产出品”:黑龙江某都市报2000年12月19日以《这在牛津大学建校史上是第一次》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2001年1月23日,在江、浙极有影响的某都市报也以《20岁鹤城姑娘穿上牛津博士服》为题予以报道。这两条消息都比较简单,字数不超过500字。紧接着,长达数千字的各类人物通讯《中国女孩改写牛津校史》将此事放大,急速升温,使之成为轰动全国的特大新闻。

令这些媒体难堪的是,某大报2001年11月23日发表故事主人公吴杨的声明:一、我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二、我所学的学科———数学和计算科学不是百分制;三、所有关于我的新闻报道,记者均未采访过我本人,成稿后也从没有经我核对或同意;四、敬请各新闻媒体、杂志、网站不要再转载关于我的这类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撰文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随着受众兴趣逐渐转向社会新闻,即使记者、编辑主观上有正确引导的意图,但往往禁不住精彩“事实”的诱惑。十几年前就开始的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报道,也许最早报道的记者的确是为了探索科学奥秘,而一旦这些新闻“以受众为向心”而不是“以事实为向心”的时候,原来的初衷便异化了。于是,这类明显缺少可靠证据的“事实”,竟能在我们的媒体上连续10多年不断出现。这早已不是什么“倡导科学”,而是在迎合“宁求其怪不求其真”的一种社会心态。

另外,媒体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得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看得很轻,而不管那些精彩的“新闻”是否可靠。因为你不刊登,必有其它媒体会发表;而其它媒体发表了,你不转载,又会失去部分受众。当单纯追求商业利益成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时,便日益腐蚀着新闻传播者应有的道德观念。当一件假新闻被揭发之后,也许有关人员会苦恼一阵,但当又出现更精彩的“新闻”,诸如发现了“孙子兵法82篇”或上千年前的某个历史名人家谱(现在这类新闻时有可见)时,记者、编辑们又会迫不急待地抢先发表,真正能核查事实的仅仅是少数。人在这个时候往往容易失去理性,所以关键在于传播者的理性思考必须成为工作习惯才行。然而,媒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是非常强大的,法规和道德自律可以抑制假新闻的出现频率,但却无法根绝假新闻。

综合都市类报纸出现的这些不良倾向,归根结底就是一张报纸该怎样面对它的读者,究竟是引导还是迎合,究竟是大众化还是化大众?只有正确处理和把握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坚持大众化而不庸俗化,既面向市场但又不迷失方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都市类报纸拥有大量的青少年读者,这就更要注重报纸的引导教育作用,为他们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阅读取向。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新闻

跪求我国新闻失实及新闻改革的经典案例

帮你推荐一篇文章,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体育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探析

摘要:真实是体育新闻的生命,这是体育新闻学的基本要义,也是体育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体育新闻的真实性是体育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体育新闻真实既包括具体事实的真实,又包括总体的真实。无论是把体育新闻做准、做快,还是做深、做活,其前提都是真实。

然而,体育新闻报道失实现象却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几乎从未离开过体育新闻传播活动。在当前的中外新闻实践中,各种各样的体育新闻失实现象仍然层出不穷,几乎成了新闻界的一大“顽症”。国内一份很有分量的期刊,连续几年都要评出年度全国十大假新闻。从评选结果来看,平均每年都有一条虚假体育新闻“光荣”上榜,这个数字不能不让人为体育新闻的前景担忧起来。

本文就体育新闻报道领域中出现虚假新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对出现报道失实体育新闻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体育新闻 失实 原因

一、失实体育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

失实的体育新闻报道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体育报道。它是体育新闻从业人员离开体育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愿去报道“体育新闻”。它的表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具体而言,大致有五种表现:

一是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把小道消息当作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这种假新闻看似新闻要素具备,但报道的基本事实没有发生,新闻媒体要特别注意防范。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这类假新闻对新闻界信誉伤害极大。

三是文题不符的标题造假。这种造假现象目前越来越多,标题要么惊人、要么挑逗,总之有“视觉冲击力”,但文章内容根本与标题对不上。这既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又有戏弄受众之嫌,严格地说,是一种误导读者的行为,也是一种造假行为。

四是夸大其辞的失实报道。这类假新闻虽然也有一些事实基础,但对事实又做了很多加工。有的添枝加叶,有的移花接木,在事实之外有不少情节和内容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五是违反常识的误导性报道。这类报道一般也都有消息来源或者可依据的现成材料,但是由于报道者自己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不强,报道出来的内容与事实不相符。这种低级错误反映出一些体育记者对专业知识、社会常识、理论常识储备严重不足。

这五种具体表现,追根溯源,无一不是体育新闻工作者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致。因此,只有从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去认识新闻必须真实这一问题,只有提高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品质,才有可能治好新闻失实这一痼疾。

二、体育新闻报道失实的六大原因

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曾说:“态度决定一切”。新闻工作者是撰写真实新闻还是编造虚假新闻,要看他对新闻事业的态度。如果把写新闻当成追名逐利的工具,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采访作风,靠的只是道听途说,对被采访对象的言行举动采取断章取义的处理方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写出虚假新闻。体育新闻报道失实,究其缘由,既有主观认识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既有自我约束不够的问题,也有制度缺位的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有些体育新闻从业人员说的和做的“两张皮”,认为真实性不如轰动性,社会责任让位于经济利益,职业操守屈从于功利追求,在坚持体育新闻真实性问题上打了折扣。细分起来,体育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6个方面:

1.追求名声而编造新闻。当今体育新闻采访竞争十分激烈(足球项目的采访更甚),记者要写出独家新闻或进行独家专访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如果记者能写出独家新闻或独家专访,他就可能在体育采访圈内扬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谋求一夜成名的记者就杜撰所谓的独家专访,以鱼目混珠。不过这样的举动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某体育专业报的一名记者在碰到一名国际知名球星时只是“混”到了一张合影,并没有对该球星进行访问,但将网上的材料和一些历史资料“拼凑”成了一篇独家专访,并以合影作为独家访问的“佐证”。该虚假新闻见报后不久就被同行和一些读者识穿其真面目,该报社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这种追求名声的情况有时也会出现在通讯员或特约撰稿人身上,同样值得警惕。

2.追求利益而编造新闻。几年前,西南某地的足球采访竞争十分激烈,不少报纸也不约而同地规定:足球记者每“走漏”一条新闻扣50元,每写一条“独家”新闻奖励100元。于是,在追逐利益的指导思想下,一些记者就编造虚假新闻,这使该地一时出现了众多凭空捏造的虚假新闻。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由于该地的足球新闻报道不时为一些不知内情的外地媒体转发,虚假新闻带来的恶劣影响波及到全国。

3.作风浮夸而编造新闻。新闻采访需要扎扎实实的作风,绝对不能靠道听途说,否则就会酿成大错。2004年8月19日,多家报纸分别以《陈文斌透露张国政夺金“秘密”》、《教练使诈 国政夺金》、《举重教练陈文斌透露张国政夺金秘密:“贪财”贪出来的金牌》和《“空白”信用卡面前晃成绩往上长 张国政教练有奇招》为题,报道张国政的奥运金牌是教练在比赛现场用金钱“激”出来的。该报道是一名记者把玩笑当事实,并捏造细节和对话而编造的虚假新闻。一些报纸编辑未经核实就采用,并在标题上作了夸大的处理。这样的新闻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出台,给中国代表团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4.断章取义而编造新闻。一些虚假新闻的作者并非没有采访,而是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采访所得随意“截取”,一切只是“为我所用”,这样的做法就很容易扭曲被采访者的原意,甚至最终写出了与事实不符的报道。如广州日之泉足球俱乐部在今年中甲联赛第二阶段比赛结束后,发出了一张让广州日之泉足球队主教练麦超“暂时休息”的通知,但一些记者却写成俱乐部让麦超“下课”。而事实是麦超在休息后又重新担当广州日之泉的主教练。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2004年8月29日凌晨,某门户网站体育频道的编辑在奥运会女排决赛还在紧张进行时(中国女排在前两局比赛均告失利),就提前抢发了中国女排失利的消息,在全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5.业务生疏而以讹传讹。体育比赛项目繁多,规则千变万化,因此体育新闻的撰写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而现在体育采访竞争激烈,不少对体育比赛规则并不熟悉的记者也被“赶鸭子上架”,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些虚假的新闻。如今年7月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首届欧亚羽毛球对抗赛,一位记者就因为不熟悉比赛规则而写了一条错误的稿件。该比赛连续进行3天,每天有3场比赛,并规定第1天每场比赛场分为1分,第2天为2分,第3天为3分,而这位记者却把每天比赛的场分写成了每天的比赛分值,称“第1天取胜队得1分,第2天取胜队得2分,第3天取胜队得3分。”这篇稿件显然是虚假的新闻。其实,要杜绝这样的错误也不难,因为国际羽毛球联合会的网站上就有详细的规则说明,只是该记者不知道或者没有去查找而已。

6.不经核实而编发新闻。虚假体育新闻的出现,主要原因除了记者采访态度不端正、采访作风不踏实外,还和一些编辑工作作风虚浮、对稿件把关不严和没有尽到核实责任有关,上述有关金钱激出张国政奥运夺金的虚假新闻报道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又如2003年5月,某都市报突然刊登出一条“全国独家”的消息,称中国足球队前一天公布了一份新的集训队名单。其实这份名单是国足一年前的名单,出现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虚假消息,是因为某网站的网络突然出了故障,自动将一年前的新闻上传至最新的网页,而某编辑却未经核实就把这样的消息编发见报,结果让读者“一头雾水”。

三、避免体育新闻报道失实的措施

体育新闻报道失实,影响的不仅是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且损坏了体育工作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甚至整个体育界的名声,如果对此行为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必将给体育新闻带来灭顶之灾。

“记者不到现场不报道,不去采访不署名,不经核实不引用。”一家中央权威媒体最近推出的治理虚假新闻的这条措施,给维护体育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诸多启示。首先,要依靠一线体育记者树立良好的采访作风,保证采访行为规范,保证新闻来源准确,保证报道内容真实。其次,要强化编辑责任,对稿件内容必须进行核实,编辑过程中不能“添油加醋”,标题制作要文题相符,决不允许误导读者。再次,媒体必须自身制定严格的制度,建立健全严密的业务流程和失实责任追究制,切断商业利益和新闻报道的联系。最后,媒体要公布举报办法,接受包括体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监督,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只要上下结合,内外互动,态度坚决,措施得力,就一定能够抑制虚假,维护真实,给体育新闻带来阳光一片。

2007年十大假新闻

你好,我整理过的.

1

美国校园枪击案凶手初步认定为中国留学生

【刊播媒体】中新网

【发表时间】2007年4月16日

【作者】邓悦刘小青

【“新闻”】今天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特大枪击案凶嫌身份初步认定:该行凶男子是一名持学生签证来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现年24岁。但警方称他不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生。消息源《芝加哥太阳报》透露,他于去年8月7日乘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班飞机从上海出发,在加州旧金山登陆美国,持学生签证入境。

【真相】北京时间4月17日晚9时40分左右,美国CNN直播了案情新闻发布会,在会上,警方宣布,经过有关部门的细致调查,凶手的身份水落石出———23岁的韩国学生赵承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

【点评】对于这则有损国人形象并令国人义愤填膺的假新闻,网民“子美老人”当天晚上便在西祠胡同上发帖,指出中新网发布的关于“枪击事件的凶手是24岁中国人”的新闻有几点不足:“第一,稿子不是自己的采访,通篇翻译,却署名中新网记者;第二,信源没有仔细核实,并且也没有说明信源出处;第三,翻译有误。据说,在这次美国校园枪杀案的报道中,中新网的报道不仅速度快而且数量多,让其他媒体大叹弗如。这里,特选摘一条BBC的新闻规范以为共勉:“正确比速度更重要。”

2

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出狱后卖烧烤

【刊播媒体】《廉政了望》杂志

【发表时间】2007年4月

【作者】王发坤

【“新闻”】在郑州市政局和旅游局交汇路口,有一家“李记烧烤店”生意特别火爆。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肩搭毛巾的主烤倌熟练地翻动着肉串,他就是这家烧烤店的老板。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个烧烤匠竟然曾经是河南省新郑市的副市长!李兆才出生于河南省新郑市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留校任教,两年后就被破格评定为副教授。2000年李兆才挂职锻炼,来到了家乡新郑市担任副市长,后因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刑满释放后,他拜师学艺,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味羊肉烧烤匠。

【真相】4月28日,新郑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就《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李兆才出狱后卖烧烤》一文郑重声明:“最近,一些网站在未经调查核实的情况下,对四川《廉政�望》杂志刊登的关于《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李兆才出狱后卖烧烤》一文进行了转载,对此,新郑市郑重声明:1.《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李兆才出狱后卖烧烤》一文纯属作者王发坤杜撰,没有事实依据;2.新郑市根本没有李兆才担任副市长一事……

【点评】其实,《廉政了望》杂志很冤啊,他们并非始作俑者,早在2005年,《打工》、《现代女报》就已刊发过此文,只是当时影响不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有的转载都源自《廉政�望》杂志,恶劣影响也由此产生,因此,尽管这则虚假报道的“首发权”属于《打工》等媒体,还是将板子打在《廉政了望》杂志身上,谁让你造成的影响大呢?何况把两年前的“冷饭”、“馊饭”端出来“回锅热炒”,也真是咄咄怪事。

3

武警苦练船艇操作技能

【刊播媒体】《安徽日报》

【发表时间】2007年5月25日

【作者】何锐吴春九

【“新闻”】该报在头版刊发新闻图片,图片说明为:“近日,武警安徽省总队官兵在紫蓬山水库劈波斩浪,苦练船艇操作技能。随着梅雨季节临近,抗洪形势严峻。该总队未雨绸缪,积极做好抗洪防汛各项准备工作,围绕冲锋舟和橡皮艇的组装与操作、水上编队、水上过障、水上救援等内容展开集训,提高官兵水上抢险、营救能力。图为船艇编队纵向队形训练。”

【真相】仔细观察该图,就可以发现图片上方第三、第四艘船以及激起的水波丝毫不差。很明显,这是采用复制、粘贴方法,移花接木合成的照片。

【点评】或许造假者不服,不就是为了增强画面效果而复制了一艘船嘛,何至于成为假照片?但是请看: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人民图片网、中国新闻图片网、五洲传播图片库及东方IC图片中心联合发出《五大图片网站抵制虚假图片联合公告》,其中明确规定:“不允许摄影师对拍摄的原始数码图像文件的数据做任何修改。决不允许在照片上随意增加影像或删除局部影像,甚至改变画面内容(剪裁画面中无关部分除外)。”这,也是国际新闻摄影界公认的职业道德规范。

4

兵妈妈认了176个兵儿子

【刊播媒体】《杂文月刊》

【发表时间】2007年6月

【作者】张鸣跃

【“新闻”】2000年,我写过一个兵妈妈乔文娟的故事……在(1998年)抗洪中,她用为女儿借来的上大学的2000元学费给一线子弟兵买了雨衣。时过6年,再回洛阳,兵妈妈的名字竟如雷贯耳……她认了176个兵儿子,她救助了700多个灾民和患病战士……我去了她家,她不在,她那退休又打工的丈夫张建民在用煤球炉做饭……老人把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打开给我看,里面是全国各地的火车票汽车票、汇往全国各地及几十个部队的汇款单、爱心捐款的证书。老人告诉我,这些凭据的总数是43.8656万元。也就是说,月收入从未上过千元的一对夫妻,25年献爱心40多万元。我真的感动了……

【真相】这篇被职业写手肆意拔高而写就的《一次感动》,经《杂文月刊》刊发、《读者》转载,使得“新时期爱国拥军模范”乔文娟及其家人陷入重重误解之中。事实是:

——她是救助过一些困难群众和患病战士,但救助人数没有多到“700多个”,也从没救助过“灾民”。——所谓“月收入从未上过千元的一对夫妻,25年献爱心40多万元”,完全是无稽之谈!她和爱人都是工薪阶层,就算平时不吃不喝,也难攒下40多万元积蓄去做好事呀!

【点评】这次《一次感动》自投罗网,填补了“正面报道假新闻”之空白。平心而论,职业写手张鸣跃造假固然可恶,但是一些编辑追求高、大、全的报道模式恐怕更是问题的关键:说真话不感动,讲假话却感动得忘乎所以。

5

退役冠军摆摊为生

【刊播媒体】《家庭导报》

【发表时间】2007年6月15日

【作者】王志君

【“新闻”】唐颍2007年24岁,而在12年的体育运动生涯里,她每天除了训练还是训练。唐颍的运动成绩也在不断提高,先是获得了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接着是全运会冠军,再然后是亚洲锦标赛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唐颍参加了国内选拔赛,可惜成绩不理想没被选上。2006年10月,唐颍和她的队友们被“一刀切”退役了,每人拿到了3万到5万元的退役安置津贴。退役后为了生存,不得不摆地摊;有男人想一年出10万元包养她,但她坚决拒绝(尊重当事人意愿,文中人物均用化名)。

【真相】经核实,文章主人公并非亚洲锦标赛冠军、全运会冠军和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只获过全国青年锦标赛亚军和湖南省相关项目的冠军。事情发生后,湖南省委宣传部十分重视,当即要求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专门召集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开会反思,迅速进行自查自纠,由《家庭导报》向读者公开致歉。

【点评】这里暴露出新闻从业人员的一个潜意识问题,那就是片面追求新闻的“显著性”和“轰动效应”。试想,如果主人公只是一个校运会的冠军,即使流落街头乞讨为生,又有哪个记者愿去采访?还有哪个老总会签发?因此习惯成自然,记者写稿、编辑编稿、老总发稿时,往往有意无意地要凸显其“显著性”、“轰动性”,于是,普通艺人升格为著名艺术家,小老板摇身为著名企业家,助教破格成专家……依此类推,亚军非得改成冠军不可。

6

纸箱馅包子

【刊播媒体】北京电视台

【发表时间】2007年7月8日

【作者】訾北佳

【“新闻”】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以“纸做的包子”为题,播出了记者暗访朝阳区一无照加工点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出售的节目。

【真相】2007年6月初,訾北佳在《透明度》栏目组选题会上提出,曾接到过群众电话反映“包子有掺碎纸”的问题,引起栏目制片人的兴趣,遂被确定为报道专题。6月底的一天,訾北佳携带秘密拍摄设备,邀请其朋友、无业人员张某假扮工地老板,在朝阳区康家沟市场购买了肉馅、面粉等物后要求卫全峰等四人做包子。拍摄过程中,訾北佳要求卫全峰等人将其捡来的纸箱经水浸泡剁碎掺入肉馅中,制成包子喂狗。因效果不佳,便随机找到一名农民工,授意其编造了有关“肉和纸比例关系”的谎话,并编造使用火碱的台词,以增加视觉、听觉效果。8月12日,制造“纸箱馅包子”新闻的北京电视台临时人员訾北佳,以损害商品声誉罪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

【点评】事情虽已水落石出,但7月18日晚间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新闻》中向社会深刻道歉时使用的一个词却颇可玩味,即造假者訾北佳乃“临时人员”。言外之意,就是此人非北京电视台正式职工,因此和北京电视台没有任何关系。这番为自己开脱的说辞是什么逻辑?

7

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

【刊播媒体】江西电视台

【发表时间】2007年7月15日

【作者】都市频道记者

【“新闻”】7月15日,江西省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情缘”栏目播发专题节目《为什么这样对她》,报道中六岁女童丁香小慧躺在病床上狂吐鲜血、身上到处是瘀血青紫。

在片中,记者采访医生以及居委干部,得出的结论是:“小孩身上的伤肯定是他伤!”最后片尾出现了一个镜头,孩子对着记者的话筒说,身上的伤是后妈打的。

7月17日,题为《我所见过的最没人性的事情!后妈毒打6岁继女,治疗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的文章在各大网站、论坛上传播。在更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下,“史上最恶毒后妈虐童事件”被广泛传播。

【真相】7月24日,江西省鄱阳县公安局向公众通报了丁香小慧被虐事件情况权威调查通报:现在事实已查清:一、陈彩诗没有虐待丁香小慧的行为;二、丁香小慧体表初始伤是自己跌倒造成的。

【点评】事实上,“后母虐童事件”的真正黑幕根本没有揭开,其诡异之程度,令任何一部好莱坞悬念电影都逊色不已——整个事件的背后操纵者究竟是谁?最先在网上传播“恶毒后妈”的神秘发帖人是谁?为何江西电视台的专题节目还未播出的镜头却已全部上网,而且截图异常清晰?丁香小慧为何要撒谎……

8

华科大3000学子每人获赠安全套

【刊播媒体】《楚天金报》

【发表时间】2007年9月17日

【作者】赵飞万多熊晓艳

【“新闻”】“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18岁成人之际,面对国旗庄严宣誓:从此刻起,我已懂得承担责任……”昨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近3000名男生在校内举行成人仪式。仪式结束后,参与主办活动的一家企业,现场为参加宣誓活动的大学生代表们每人发放了一本宣传责任意识的“成人手册”和一个安全套。

【真相】《楚天金报》于9月19日更正:本报9月17日2版《华科大3000学子宣誓“成人”》一文有误。文中“为参加宣誓活动的大学生代表们每人发放了一本‘成人手册’和安全套”,应为“在随后进行的‘励志报告会’结束后,参与活动协办的某企业私自给极少数学生发放安全套,校方发现后立即制止并予以收回”;文中“近3000名男生”应为“约980名男女学生”。由此带来不便,特向华中科技大学致歉。

【点评】短短500字的新闻,竟然三处严重失实:一是到场的新生老生加在一起,尚不足千人,却号称三千;二是到场的明明有女生,却大笔一挥让女生统统“消失”;三是私自给极少数学生发放安全套,却变成人手一个。

报道这则消息的记者据说到了现场,但不知他是如何采访的?正是在浮躁中,新闻的价值观受到了亵渎。

9

社科院公布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

【刊播媒体】《半岛都市报》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3日

【作者】未具名

【“新闻”】据北京晨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包括各城市物价水平、居住成本、交通成本、城市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单位:人民币。外地务工者在以下基础上增加1800元。共分七档。一档:香港18500,澳门8900;二档:上海5350,深圳5280,温州5020,北京5000;三档:杭州4980,广州4750,苏州4300,厦门4100,青岛4000……

【真相】1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发表正式声明,“我院有关研究所和课题组从未发布过所谓的‘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也没有进行过有关研究工作。”后有记者经过调查,披露了这则假新闻的“前世”竟为网友的论坛发帖。

【点评】当今时代,新闻传播不借助网络肯定不行,但完全依赖网络却万万不行。近年来不少假新闻的出笼,均和网络密不可分。

10

英皇高层证实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

【刊播媒体】《现代快报》

【发表时间】2007年12月9日

【作者】孙伊

【“新闻”】一代功夫巨星洪金宝昨夜突然去世。记者从香港同行处获悉这一噩耗后,紧急联系上香港英皇的某位高层,对方证实了这一消息。到记者截稿时止,洪金宝的死因尚未明朗,只知道他不是在香港去世。据悉,11月30日,洪金宝在广州参加活动时身体还非常健康,并无异样。

【真相】《现代快报》发布洪金宝“死讯”后,网易娱乐一直和成家班、洪家班的今年武师保持联系。当天下午15点,洪金宝好友郑志豪终于打通洪金宝电话,洪金宝表示,自己正在山东,同时感谢所有关心他的人。他还说自己正在悠闲地喝普洱茶,完全没有事情。记者询问了报道该消息的记者,她回复记者的短信上就是“我被整了”四个字,再问她,就不愿多说了。

【点评】新闻记者以笔“杀”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这次的新闻眼却是,“杀”人的娱记非但不思反省,出面道歉,却愤愤地吐出“我被整了”四个字,仿佛比窦娥还冤。如今这世道,连造假者都敢喊冤,那么,洪金宝和广大读者岂不更冤?

希望你采纳!谢谢!

2013年十大假新闻的案例

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

【刊播时间】2013年3月25日

【“新 闻”】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单膝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在配图照片中,一名身穿粉红格子衬衫、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单膝跪地,在给一位患有残疾的老人喂盒饭。女孩是湖南新化人,出生于1991年,目前正在深圳打工。3月24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

【真 相】这则名为“深圳90后女孩给残疾乞丐喂饭”的图片报道在各大新闻网站与微博上疯转,众多网友为女孩竖起大拇指,称赞此举是社会正能量。但很快就有网友指出新闻是策划团体炒作。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的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的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的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首发媒体中国新闻网也表示歉意,中国新闻社称已对当事记者、网站当日值班责任人等做出了处理。

【点 评】这篇报道的作者郑小红是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深圳记者站站长,在媒体开始质疑新闻的真实性时,她一再否认,再三追问后才承认是通讯员发来的稿子,自己并不在场。但她所说的通讯员石金泉,本是一名知名拍客加网络推手,曾为广东电视台以及深圳当地多家媒体供稿。2011年,他因策划《眼癌宝宝母亲跪爬,被“富家公子”戏弄》的虚假报道,公开向社会道歉。这样一个屡有“前科”的“通讯员”炮制出的虚假新闻为何能经一位资深记者之手堂而皇之地刊发出来呢?

在事件水落石出后,郑小红发布了一则“致歉声明”,她承认自己“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但依然强调自己的初衷是“出于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但我们很想追问一句:无中生有的正能量还能传播真善美吗? 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仅有1人施救

【刊播时间】2013年4月7日

【“新 闻”】据《新文化报》报道,2013年4月5日,在长春市财神大厦2楼的市场里,一位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一名商户见状拨打了120电话,但在这期间却有52人陆续从老人身上跨过,大多面容平静。约5分钟后,一名路过的“白衣女子”守在老人身边,守护并安慰老人,直到急救人员赶到才离开。而这段时间里,又有126人从老人身上跨过。整个过程中,共有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178:1,《新文化报》以《长春老人因脑梗塞摔倒白衣女子坚守救护》为题,报道了市场监控录像记录下的“这冷漠和温暖交织的一幕”。

【真 相】178:1的巨大反差,引发大量网民议论,甚至得出“世风日下、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的结论。但《工人日报》、新华网等媒体针对《新文化报》的报道进行调查发现,这段视频是事发现场的监控画面经过加速、剪辑处理之后被人放到网上的,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映。

据其他媒体追踪报道:在老人晕倒后,第一时间拨打了120电话的菜市场业户杨先生告诉记者:“有好心人要扶,当时我告诉别扶,这时扶容易脑出血。还有人要拨打120,我告诉他们已经打完了。”

而据财神大厦负责物业管理的王经理介绍,老人摔倒的地方,是一条重要通道,不足两米宽,因为人特别多,有人就从老人腿上“迈”了过去。

“跨过和迈过,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王经理特意说明,多数路人都关切地询问老人的伤势,直到那位看似有一定医疗经验的白衣女子出现。

市场工作人员张岩还介绍说,“老人摔倒那天我正在值班,当我赶到现场时,已经有商户第一时间向120求援了,很多热心路人都说不要触碰老人,怕对老人‘二次伤害’,个别人还在维持现场秩序,让行人不要围观、避开老人、小心通过。”

4月9日,《新文化报》以《老人脑梗摔倒后看正能量如何传递》为题,委婉地为本报之前的报道纠偏,其中说道:“在老人摔倒到急救人员赶到的12分钟里,我们需要感谢很多人,感谢‘白衣女子’的真情守护,感谢卖蘑菇的老杨拨打120急救电话,感谢菜摊老板挪摊位腾出空间,感谢众多路过的好心人对老人关切地询问……”

【点 评】如果是一则“老人菜场晕倒,众人帮助”的消息,当然也有新闻价值,但恐怕远远不及“178:1”这样社会冷漠与温情的巨大反差事件能吸引眼球。从《新文化报》刊登的记者手记可以发现,记者在采写报道时只是看了监控录像便已经预设了立场,将冷漠的行人与热心施救的“白衣女子”对立起来。因此,他的采访也只是将焦点放在了“白衣女子”身上,《新文化报》随之开展一场全城寻找“白衣女子”的新闻策划。如果少一点轰动炒作之心,而是严守求真务实精神的话,是不是真相就不会这样容易地被忽略?

另外,从上述虚假报道可以发现,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有图有真相。证据如此确凿的“碰瓷”、“当街殴打老人”、“小悦悦事件重演”,当然会引起极大的社会义愤。这些案例给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提了个醒:现场图片(视频)不会自动抵达真相,记者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本领不可或缺,且须下一番功夫。 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获700万拆迁补偿

【刊播媒体】《信息日报》

【刊播时间】2013年4月7日

【“新 闻”】4月7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的报道《流浪9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2004年7月,家境贫寒的温州男子朱景从家里出发,像全国各地的温州人一样,远离家门闯荡自己的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9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今年3月27日,经过50天的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的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9年的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

【真 相】4月8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与事实严重不符”。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的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传言朱景修外出做生意,生意失败后无颜面对家人,于是开始了流浪。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的。这9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2010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

【点 评】经核查,该报道中当事人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等关键信息系救助站人员转述他人的说法,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江西省新闻出版局责成信息日报社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严防刊载不实新闻。信息日报社对当事记者、当班编辑、值班主任、值班总编等相关责任人做出了处理。这是2013年管理部门通报的很少几条虚假新闻案例之一,相关报社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再一次提醒我们: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界必须恪守的底线。除此之外,这则假新闻引发人们关注的无疑是“拆迁”、“700万”这样刺激的字眼和令人唏嘘不已的前后境遇,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的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

请大家帮我找找国内权威媒体近五年内所评选的十大假新闻

2005年的十大假新闻,人民网:

2001年十大假新闻

1.最富想象力的假新闻——上海将建300层、容10万人的摩天大楼

2.最匪夷所思的假新闻——错位夫君夜换娇妻30年

3.最伤中国人自尊心的假新闻——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占8个

4.最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家庭连环悲剧猪吃娃

5.最具科幻色彩的假新闻——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

6.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

7.最令人作呕的假新闻——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

中国十大假新闻(2018年十大假新闻)

8.最荒诞不经的假新闻——一男子游悉尼因好色两肾被偷

9.最令人扼腕的假新闻——广西高考状元沦为劫匪

10.最敢开国际玩笑的假新闻——汤加出现反华风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sd/59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