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十大怪象(十大神秘的大学)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人旅游的5大“怪象”,哪个你也曾中过招?
  • 2、从“绿地事件”张雨婷,看如今中国社会男女怪象之原因,你怎么看?
  • 3、新“怪象”出现,全国灵活就业人数暴增,这种情况是好是坏?
  • 4、中国学生留学明尼苏达大学好吗
  • 5、为什么说国内的大学只有“清北”和其他大学?

中国人旅游的5大“怪象”,哪个你也曾中过招?

第一大怪象,不管好不好,哪里人多那就去哪。反正我是被妈妈拖着去旅游,中国人有一个最大的通病,就是喜欢凑热闹。很多人去某个地方旅游,也没有多喜欢也不知道好不好反正很多人都去过了,那我就也要去。要是去到一个人不怎么多的景点,就觉得地方不好,不好玩。中国的游客们不但承包了国内的热门景点,连泰国、越南这些国家,我们旅客也成了主力军。

第二大怪象,中国大妈的旅游团体游。这真的太有感染力了,不管在什么哪,中国大妈的身上永远散发着光彩。总能听到一群阿姨在叽叽喳喳,穿的五颜六色,彩色丝巾是她们的标配而且必须飘起来才行。中国大妈不仅国内,在日韩各大免税店也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只要有中国大妈旅游团的地方,买东西都是一筐一筐的买~就问你怕不怕!

第三大怪象,环保意识是真的差。中国游客们,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出国去玩,经常被吐槽的就是环保意识太差。有的人在海边的沙子里埋上卫生纸,有的人在酒店的喷泉池洗脚,还有的在草坪上直接留下果皮纸屑,相信这些人在旅游中都看到吧?这样的生活习惯确实不好,不管是走到哪儿也都不好看吧~

最后想说,我遇到的是这些现象。其实还有很多,类似去池边就一定投币,看到铜像就一定要摸一下,看到什么都想伸一手这个想象应该也很常见吧!希望以后大家也不要中招,做一个有素质的中国游客。

[img]

从“绿地事件”张雨婷,看如今中国社会男女怪象之原因,你怎么看?

最近“微博”最火的话题,就是“绿地事件”中的张雨婷,和她的新婚老公史睿生之间的狗血爱恨情仇。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此事爆发的时间是5月11日,一个微博名为“生生不息”的网友,在微博上举报他的妻子同绿地集团一位中层的高管发生婚外情。

随后,这位“生生不息”就陆陆续续的将他与妻子的通话录音放在微博上。女方张雨婷,微博名“sushbs”在持续了几天沉默后,也在5月19日,发了长文,对此事做了自己的说明。

在5月19日,张雨婷的个人微博上她所登出来的声明,我们可以找到这么几个关键句子。

第一:她不知道人是有底线的,第二:张雨婷声称要自己的老公离婚,但是又很信任他,觉得他不会伤害自己,自己所有过分的言语,都是为了能刺激老公,让老公和自己离婚。既然都要离婚了,还依然享受着老公的好,是天真?还是愚蠢?

第三:在她的声明里,虽然承认了错误,但是字里行间的意思,都是突出一个意思—我只是想离婚,但是方法不对,怪我太单纯,我是无辜的。这究竟是张雨婷的错,还是这个社会已经病态了?

人的底线

在如今的社会,很多人都宣传所谓的自由。逐渐的,自由这个词,从一个中性词,成为了一个褒义词。但是做人再自由,还是要在地球上生活,自由到了外太空,除了死,就没有其他路了。我们生活在社会上,也需要自由,但是这个自由也需要一定的范围,那就是道德。

我们从微博上看张雨婷的照片,就会发现,这个小姑娘长的还是挺清秀的。眉目之间,还带着丝丝的清纯和可爱。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姑娘,其行为和言语,几乎就像是一个从事多年风月的老鸨一样,肆无忌惮,甚至有点露骨,毫无廉耻之感。更加让人惊诧的是,这位姑娘还经受过高等教育,大学毕业之后,还和现任的老公一起在澳洲留学过。

其实二人只要好好工作,一起努力奋进,必然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未来。但是这个女孩子却偏偏不这样想,非要找个有钱的老头。找了也就找了,非要在婚内找。

虽然所不爱了,但是可以离婚啊。偏要在婚内,出轨一个有钱老头,还怀了老头的孩子,还要上自己老公的户口。

中国大学的十大怪象(十大神秘的大学)

一件件,一桩桩,不但不断挑衅一个男人的底线,也侮辱了中国的婚姻制度。

做人,还是要一定的底线,底线是一个人最后的防线,否则受伤最严重的,一定是自己。用一句香港黑帮电影里的话来说“出来混,迟早会还的“。

天真vs愚蠢

从整个事情的前后来看,张雨婷是被金钱和如今社会的黑暗面,遮住了双眼。而这个事件中的受害方,张雨婷的老公史睿生,也绝对不是简单的角色。

我们在他的微博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在这个张雨婷回国参加工作之后,几乎每一个给他的电话,这个史睿生都录了音。

因此可以说,这个史睿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给这个“不守妇道“的张雨婷布局。

并打着关心她的口号,一步步的让张雨婷把那些登不上台面的话,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语气说出来。更加让听到的人,反感和厌恶这个不知廉耻的女人。

所谓步步为赢,占的先机,这个男人的心机城府,也绝对是堪称厉害。而这个张雨婷,也重新定义了备胎。

原来大家所认为的备胎,只是在结婚之前。没想到在她这里,结了婚也还可以是备胎,而且还换了个词叫做兜底的。连自己最亲密的丈夫,都是一个给自己兜底的,这样的女人的确是让人感觉到可怕。

也难怪,会让这个史睿生哪怕付出被人说戴绿帽的侮辱,也要将自己出轨且怀上他人孩子的妻子,彻底的搞臭。

史睿生已经做好了玉石俱焚的思想准备,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张雨婷在自己的微博发文,说自己什么事都会让史睿生帮她分析,帮助她。可是自己又不断的刺激和侮辱这个帮助她的人。

她似乎已经享受了这个男人对他的好,已经到了习以为常的地步,要不然这个女的也不会把自己给他戴绿帽,甚至和别人生小孩的事情,几乎全盘托出。

但是人家为啥对你好,还不是建立在你是她的女人基础上,否则你的死活又和他和关呢?

对人性的低估,对人情世故的无知。终于将自己推到了一个,她这个年纪无法承受的漩涡中。看似聪明干练,其实愚蠢又天真。

更深的问题

像这样的狗血剧,其实发生的已经不是一件两件。从之前的郭美美,马蓉,再到那个被自己未婚妻骗了几千万的程序员苏亨茂,以及现如今的张雨婷。我们会发现,这些女孩子其实都有不错的相貌,以及较好的教育背景。

他们就算不做那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也能活得比一般人要好的多。但是,她们对于道德的蔑视,对婚姻的蔑视,甚至对男人的蔑视,把他们自己也推到了一个被人蔑视的位置,受尽了白眼和唾骂。

而她们自己呢?也是百般的抵赖,甚至拿起“家暴“这个最后的遮羞布,来企图给自己的出轨,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甚至这个张雨婷还恬不知耻的说,自己只是犯了一个天下所有女人都会犯得错。

这句话的出处,是当年国际武打巨星成龙,因为“小龙女“事件,给自己的错误所找的借口。但是张雨婷你要知道,成龙的钱都是自己靠着流血流汗挣来的,都是自己摸爬滚打,辛辛苦苦赚来的。

他也做好了离婚的准备,但是林凤娇选择了原谅。毕竟人家成龙有实力,也有本事说这个话,你又靠什么呢?靠你青春的肉体吗?

成龙错了,错了就是错的。人家妻子选择原谅,是人家的事。你也一样,错了就是错了。无论什么原因,结婚出轨,就是对婚姻制度最大的亵渎。

结论

我在很久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古代婚姻的文章。文章最后的结论就是,古代的法律对于婚姻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为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稳定,就靠着一个个家庭。而家庭的开始,就是婚姻。因此古代的法律,对于合法的婚姻,有着极强的保护条款。

甚至像马蓉这样,因为婚内出轨的现象,都可以分的不少财产。那么就想问了,那谁会真的去尊重婚姻呢?古代只管出轨,不管嫖娼。现如今只管嫖娼,不管出轨。

所以现在嫖娼是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但是现在国人的婚姻,却比那些桑拿会所还要脏的原因所在吧。

新“怪象”出现,全国灵活就业人数暴增,这种情况是好是坏?

国家近年来一直在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许多人的就业情况与以往也大不相同。有些工作人员每天朝九晚五,忙得不可开交。相反灵活就业人群并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工作灵活、自由。据统计,目前全国灵活就业人群共有2亿人,也正是有这样一部分人的存在,才不至于使就业率降到很低。

灵活就业人群,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灵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薪资与福利一点都不稳定,基本都是饱一阵饿一阵的状态。

灵活就业人群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导致。

一是年龄限制

按照目前就业市场行情,超过35岁选择再就业,几乎很难找到工作。以程序员为例,30岁之前是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30岁以后即使技术再好,大公司几乎很少愿意要。更何况是四五十岁即将退休的人。虽然有些职业是越老越吃香,但毕竟是少数。

年龄大的人重新应聘工作,更多是从事零工,干多少挣多少,时间也自由,并不会存在像“996”一样的加班模式。

二是失业率显著提高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由于各行各业发展不景气,失业率高、就业难,一部分人不得不通过从事新媒体行业赚取外快,但最后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其实寥寥无几。

大部分灵活就业人群从事的工作,多以按天或按小时付费的零活为主,与朝九晚五上班的工作人员不同,他们的工作一般更自由、更灵活。这类工作一般工作量不大,且门槛较低。例如家政服务行业,虽然每天只工作几个小时,但工资却一点都不低。

这种情况是好是坏?

对此许多人不免担忧,灵活就业人群增加,将会导致无业者规模扩大,久而久之甚至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对此,大家就不要瞎操心了,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结束,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只有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才会脱颖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灵活就业人群并不是所谓的“无业游民”,随着未来就业形势的多样化,他们的未来也将面临着更多的可能。

不稳定的工作不代表不赚钱,不稳定的工作不代表没有技术含量,每一种职业都有他的两面性,所以不了解的人更不应该擅自评价。用一句“高大上”的话来总结一下,社会进步的逻辑大家应该搞懂,是人的进步带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不是社会的进步带动人。

中国学生留学明尼苏达大学好吗

你好,能够在明尼苏达大学留学当然是很好的。下面是一些关于明尼苏达大学的留学生的一些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

我本科就读于明大化工系,故请允许我擅自偷换一下概念,将讨论的话题转入到在明大化工系就读是个怎样的体验,写点个人之愚见,聊作补充。

作为明大的王牌专业之一,明大化工系在全美享有盛誉。事实上,明大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学工业的发源地。化学工业起步和繁荣于石油的炼制,并从人造橡胶、化纤、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的发明和工业化起开始大跨越式发展。然而,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化工领域的认识基本来自于纯经验,极少有系统性的理论被发掘出来用于解释化工中普遍存在的传热、传质和流体力学现象。当时,许多大学虽已成立化工系,但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方法均基本照搬照抄化学系,完全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工程学科。1950年代后,明大化工系Neal Amundson教授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到化工上来,从而开辟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而存在的化工的新纪元,同时也奠定了明大在化工领域中的地位。他建立的许多著名理论和模型已成为全世界任何一本化工传质或反应工程教材的经典章节,如固定床吸附/反应中溶质/催化剂的扩散现象(即著名的Lapidus-Amundson模型)[10]、非等温连续搅拌反应器(Non-isothermal CSTR)的多重稳态等[11]。Amundson教授同时是一位独具慧眼的伯乐。在他担任化工系系长的任内,聘用了许多后来的大牛,如Rutherford Aris, Lanny Schimdt, Edward Cussler, Kenneth Keller, Chris Macosko等等(这些都是用Wikipedia能搜到词条的人)[4]。在这些前辈们的合力下,明大化工系在上世纪60-80年代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美第一,而Amundson也因为他卓越的贡献被后人称为"现代化工之父"[5]。历经岁月,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作为公立大学没有私校有钱等),化工系排名有所下滑,但根据最新公布的US News的权威排名,明大化工系排名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并列全美第二[9]。她仍拥有众多世界顶尖的教授,包括7名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充沛的科研经费和强大的科研实力。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我们称之为具有"优秀传统和光明前途(a heritage of excellence and a promising future)"的系就读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这是一个很难用三言两语回答的问题。我愿意开一个头,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首先是课程的高强度、高难度和整个专业的高淘汰率。在本科课程的设置上,化工系延续了自身在传统化工领域(即传递过程和反应工程)上的优势和重视理论研究的特点。如化工系学生的第一门入门课CHEN 2001: 物料与能量衡算,是直接从线性分析和自由度分析开讲的。每年上这门课的人都会遇到一道作业题,是对一套复杂的化工生产装置所进进出出的几十种物料做物料衡算,我们那年最后得到了一个67乘67的矩阵,并要求我们求解这个67乘67的线性系统。我还记得当时我腾出了一整天的时间,什么也不干,就埋头在电脑前一遍遍地算,光是把coefficient矩阵的4489个elements准确输入到MATLAB里,就花了几个小时的功夫。最后求解的时候毫无意外地出了bug,只好又是debug又是做自由度分析看是不是矩阵线性相关了有木有!这门课的midterm也是巨难,许多人拿了0分,更多人则不堪打击,直接退出了化工系。据估计这门课中途退选及挂科需要重修的人占到了总人数的近一半。课堂纪律也是十分严明,上课期间要求绝对安静,连举手问教授问题或问旁边同学问题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会拖慢课堂进度。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坐在前排的同学在上课途中从裤袋里拿出了手机(貌似只是看了看时间),教授不由分说冲上来,一把抽出同学手里的手机,直接往他的脸上重重一甩,并令他"马上出去(get out)"。这种在别人看来属于极度不尊重学生的侮辱行为,在化工系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这或许要归结于系里教授承受的巨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

那次作业后,大家画了这样的暴漫以示纪念。

lt;img src=""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gt;

大三开始,节奏陡然紧凑起来,常常是连续从上午八点一直上到下午两点而没有午饭时间,像我这样的人中途下课基本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座位,因为前面的教授基本都会拖堂,而后面的教授还要提前开讲,短短15分钟休息时间基本就剩不下多少。传递过程是由美国工程院院士、原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主席、著名的传质学泰斗Edward Cussler教授主讲,他风趣幽默、学识渊博,为了讲授流体在粘滞层中的流动可以不顾自己70多岁的身体,趴在地上,嘴里说着“Imagine I am a particle...”,也时常讲到兴起处,一个健步跨过讲台,爬上前排学生的桌子继续讲课。记得有一次,他为了向我们形象地讲述湍流时流体的运动形态,特地搬来了一幅家里藏着的一幅现代派油画(上面的混乱笔触很像流体湍流时的样子),讲着讲着讲到了这幅画的历史,不禁声泪俱下(这幅画是他的叔叔买的,他的叔叔在二战时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并被残忍杀害)。可以说,他的授课不仅充满了知识的闪光,更有人文的熏陶。不只我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坚信,上他的课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曾经在rate my professor上看到一个关于Cussler教授的评语,说“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讲授,传递过程都是化工里最难最复杂的学科,Cussler教授的考试和作业也很变态,我也没能够最终拿到一个好成绩,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我对教授的崇拜和认为他是明大最好的教授的看法”。Cussler先生是我本科遇到过的最好的教授没有之一。我在此祝愿他身体健康。

化工热力学由David Morse教授讲授,他曾在哥本哈根大学担任著名的Gauss Professor,故而上课时会不时冒出些德语。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机关枪,讲起话来写起板书来速度极快,我们只有埋头抄笔记,整节课没有丝毫空闲。我们班曾有学生在他的课堂上用活动圆珠笔做笔记,因为写得实在太快,突然笔里面的弹簧飞出去了,整个笔也散了。曾有人在他的某堂课上计算,当课进行到一半的时候(25分钟),Morse教授一共用了19块黑板(包括擦了再用的,一块黑板和国内高中教室的黑板一样大),这人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偷偷发了一条朋友圈,结果在朋友圈的最后写道“趁着编辑朋友圈的功夫已经写到第21块黑板了”。但不得不说,他的课严谨而充实,许多知识点我们都进行了难度上的加深和广度上的拓展,我后来在别的学校上研究生级别的化工热力学时,发现很多东西Morse教授已经讲过了,比如在对departure function、Legendre transform等的讨论时,他已经站在了很高的高度。

明大化工系的本科生课程,均由系里相关领域最好的教授担任主讲。在我本科四年当中,有幸能被系里所有6名美国两院院士教过。其中包括:时任化工系系长,著名的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领域大牛Frank Bates教授担任了材料科学导论的主讲;传质领域特别是中空纤维膜(hollow fiber membrane)领域的大牛Edward Cussler教授担任了传递过程和过程控制两门课的主讲;反应闪蒸过程和毫秒反应器的发明者,同时也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军人物Lanny Schmidt教授担任了可再生能源概论的主讲;流变学泰斗,《大分子》杂志和《Langmuir》杂志的编委之一的Chris Macosko教授担任了化工导论的主讲之一。除此之外,与其它学校通常由研究生助教带小型讨论课所不同的是,明大化工系的讨论课也时常由教授们主讲。例如我的材料工程导论的小课便仍由系长Bates教授主讲,传递过程和过程控制的讨论课也是由Cussler教授主讲。理论上来说,只要没有时间上的冲突,所有化工系的课程你都可以选择主讲教授担任你的讨论课主讲。

不过要说最变态的课程,就要数明大化工系的王牌课——单元操作实验了。在我们上这门课(应该说是两门,两个学期上,分初级和高级)之前,就已经从学长学姐那听说了无数关于这门课恐怖的传言,如挂人率巨高,实验报告平均分巨低,教授巨变态等。但当我们真正开始上这门课时,才真正意识到我们绝非危言耸听。课程大纲和第一个实验的准备材料通常在离开学还有一个月时就发邮件通知学生了,三人一组,每组进行实验的时间和顺序都不尽相同,有些运气不好的组开学第一天就要做实验。有些组员相互间都不认识,这就逼迫着组员不得不缩短寒暑假,提前回学校meeting。由于一个实验只有两次机会,而教授对单元操作设备的构造和实验具体步骤绝对保密,需要大家进实验室后自己临时figure out,导致我们必须做到一次成功,故而前期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和应对方法都事先考虑清楚,并将一次实验中的时间分配精确到分钟。整个大三下和大四上两学期,我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小于5小时,并和其他一百多位同学一样,至少有20天彻夜不眠写报告。如果你在凌晨4点走进明大任何一个理工学院的机房,你会发现基本上只有化工系的同学在里面苦逼。大家一起奋斗,为了报告不吃不喝不睡的拼劲,现在想起来,还挺值得回味的。单单讲这门课的变态,我能开一个讲座讲三天三夜。随便举几个小例子吧:

1. 平均每篇报告的页数是50-70页,词数1万词以上。满分200分,最惨烈的精馏塔实验报告,平均分只有50/200,作为负责放大设计的planner,经常出现写了十几页拿0分的情况。这课开了几十年,培养了几千人,但没人知道某个实验真正应该怎么做,因为教授从来不公布正确的design方法或实验步骤!包括已经毕业的我,还不知道到底某个实验应该如何scale up。导致这种怪象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每个实验的独立变量和控制变量太多,实验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也太多,因此同一个实验可以有无数种做法,全凭小组自己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比如,某组在摸清管路、引流、调阀以达到稳态等前期工作上若花时间过多,以至超出了实验前小组通过要径法(CPM)讨论出的时间,那么在这时候,作为整个实验决策核心的planner就需要和负责具体操作的experimenter进行沟通,在弄清实验和取样顺序条件下,临时调整实验进度,有时不得不在权衡利弊后冒险放弃某些取样和数据点。甚至有些实验,同一个组用同样方法上午做和下午做,结果也会不一样(实验室的室温和室压对某些实验影响颇大)。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进实验室之后摸索,教授事先不会透露半点信息。

这是我们9个实验的其中一个——“精馏塔”的工艺流程图(PFD)。这张PFD是由我们进入实验后经过细致比对确认后自己画出来的。上面的阀门全部由手动控制,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稳态的打破。当我看到全美其它化工top10学校的实验都是由DCS自动控制,学生只需要按一个键然后记录数据就可以完成实验的时候,不由得哀吾生之多艰。

2. 负责这门课的总教授(是的,这门课由6个教授联合执教,足见其分量之重)会经常在大家做实验的时候过来巡视。为了尽可能模拟化工厂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他会在巡视过程中,趁人不注意把某个阀门关掉,从而人为破坏了系统稳态,以考验小组处理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有些实验本身系统稳态就很难达到(坑爹的双效蒸发!!!),阀门又多,还隐藏在各种角落(双效蒸发有63个阀!),教授只要动其中任何一个阀,稳态就被打破了,物料和能量都不平衡了,整个实验就废了。但教授总是乐此不疲。后面大家学乖了,每次只要教授一进来,所有人放下手中的活盯着教授的手,教授走到哪人就跟到哪,以防他又碰某个阀。后来把教授都惹毛了,放下狠话:“我以后都不会再管你们了,即使爆炸了也不关我的事,你们自求多福。”

3. Presentation是这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向教授汇报本小组对该次实验的理论认识(如涉及到的化工原理知识)、初定的实验步骤、以及自己的CPM(精确到小组里每个人)。但实际上,不论准备多么充分,每次presentation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教授和助教骂...教授骂什么的都有,学期第一次汇报的时候,教授一般会说“你们做的是bullshit,赶紧退课吧,不要在化工系待了”;学期中的时候,教授则会说“你们做的是bullshit,赶紧退课吧,否则你们三个人都得挂”。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必须尽全力准备,否则教授甚至可能当面扔东西摔门而走。因为如此,几乎每年都会有学生因为连续准备某次实验的presentation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不睡结果在presentation的时候晕倒送医的事情发生。我们这届是一个越南女生,上午晕倒下午还要继续做下一个实验,她向教授请示能否不做,教授回复说“你如果不做,这门课就直接不及格”,她于是不得不抱恙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期间她又头晕了,连助教都看不下去了,招呼她悄悄到实验室的非实验区域吃一个苹果以缓解症状。结果她还是被教授发现了,教授明确表示:“No food or drink is allowed in the lab,如果你要吃,请你出去。”

4. 因为挂人太厉害(大三下的junior lab又挂了好不容易熬到大三的学生的四分之一,大四上的senior lab还要继续挂人),这门课的变态引来了当地媒体的关注,并上了校报[3]。被采访的学生声泪俱下地表示,自己“每次写报告都aim for perfection, but only expecting not to fail”。而化工系系长则说,“You are either right or completely wrong, because there is no partial credit in real life,所以系里将继续按照更加苛刻的指标要求学生”。

5. 这门课除了实验部分,还有每学期两次的理论考试。教授第一次上课时就告诉了我们,考试只有两道题,一题考泵的计算一题考换热器的计算。学过化工的都知道,泵和换热器是两个最最基本的化工机械,照理来说,这种题应该分分钟拿满分了吧。如果这样想,那就真的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了。记得第一次考试时,见到题目的我们马上傻眼了,第一题确实有个泵,但除此之外还有茫茫管线,一会上一会下,一会通到敞开储罐一会又连到密闭储罐(对应着压强究竟算表压还是大气压),究竟在哪里画控制体积才能简化问题?英制公制单位并存,换算的时候乱得像坨翔。第二题呢?好吧,确实是换热器,可就在这换热器里的流体同时进行着液相升温、泡点沸腾、汽相蒸发和冷凝四个物态变化,那么每种过程分别对应了多少换热面积?主要机理是对流还是传导?如果是对流的话,是自然对流还是强制对流?一系列问题让我们根本无从下手。最后平均分,25/100算高的。下一次考试,下下次考试,又是两道一样的题目。可是直到我们毕业,都没有人真正知道正确的思路究竟是什么。同样的考试题目已经给了十几届学生,每次大家都是糊里糊涂来,糊里糊涂走,因为教授对正确答案完全保密。

为什么说国内的大学只有“清北”和其他大学?

大家对清北最为关注和看重,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给这两所学校倾注的资源和心血最多,另一方面是因为清北吸引到了最优秀的学生当中的一部分,学校和学生互相成就,经过世事更迭,随着桃李满天下,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这种互相成就的影响日积月累,给清北铸就了威望和门槛。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并不会认为只有清北是高水平的大学。复旦、上交、浙大等等学校都是非常优秀的院校,而且在某些专业上,专业排名相比清北更为靠前。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听说了不少的同学分数线到了清北,但选择上交、复旦、浙大等的例子。这说明专业各有所长,而且实力并没有非常悬殊的差距。大家选择学校的时候可以依据的维度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排名。下图来自于网页,可以看到浙大、复旦、交大也有很多优秀的重点学科,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

即便是清北的同学也并不会认为清北是知名高水平大学,其他学校都一个水平,因为在学习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之后,同学们往往会越发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自己的无畏往往是因为无知。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圆圈理论,了解的知识像一个圆圈,了解的越多,圆圈越大,同时发现圆圈之外的未知世界也越大。

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谢谢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sd/5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