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12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武汉大学)

本文目录一览:

  • 1、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的介绍
  • 2、2012年我国有哪些海洋技术成就
  • 3、2012年我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 4、2012年我国的重大科技进步是什么
  • 5、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的介绍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天马望远镜)为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的重大合作项目,坐落于上海松江佘山,是一个国内领先、亚洲最大、国际先进、总体性能在国际上名列前4名的65米口径全方位可动的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系统。天马望远镜从2008年10月底立项,2009年12月奠基,2010年3月开始现场建设,到2012年10月落成,历时4年,按计划圆满地完成了项目任务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天线系统、接收机系统、主动面系统、终端系统、台站控制、时频系统、测站建设等任务。依据《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第一阶段验收测试大纲》对所有技术指标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所有技术指标均满足或优于任务书中技术指标的要求,实现了我们建设世界级大型射电望远镜的目标。天马望远镜以入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国家国防科工局组织评选的2012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2012年上海十大科技进展第一名、2012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等。天马望远镜先后参加并成功完成了2012年的嫦娥二号奔小行星探测、2013年的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2014年的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的VLBI测定轨任务,大幅提高了VLBI系统的测量能力,为探月卫星的测定轨做出了卓越贡献。天马望远镜成功开展了谱线、脉冲星和VLBI的射电天文观测。探测到了包括长碳链分子HC7N在内的许多重要分子的发射和一些新的羟基脉泽源,探测到包括北天周期最短毫秒脉冲星在内的一批脉冲星, 实现了对外开放。

[img]

2012年我国有哪些海洋技术成就

2012年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如下:

1.“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突破7000米。

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和深海技术的重大进步,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成就,对于促进海洋科技发展,提升认识、保护、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歼—15战斗机成功着陆、起飞“辽宁舰”。

这是我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歼—15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3.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正式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部分划界案”。

这是一次科学和法律交汇下共同完成的重要成果。

4.我国近海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通过总验收。

908专项的圆满收官,基本摸清了我国近海家底,有力支撑了我权益维护、海洋开发、海洋管理、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及科技创新等各领域的发展需求。

5.“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开钻。

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深水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

6.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首次穿过北极东北航道,由太平洋穿越北冰洋到达大西洋。

此举不仅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打通了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通道,更为我国船舶利用北极通道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7.“科学”号调查船正式交付使用。

“科学”号调查船的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海洋科研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大洋,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跨越,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支撑条件。

8.“海洋二号”卫星实现在轨交付。

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卫星遥感能力水平的五大提升。工程研制突破了高精度有效载荷、精密测定轨等关键技术,在多个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应用无人机实现首航。

无人机成功首航,标志着无人机正式应用到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中,实现了海域三维可视化监管。

10.中国大洋第26航次第5航段科考中,在南大西洋获取1.2吨多金属热硫化物样品。

我科考船在南大西洋水深近3000米处获取了1.2吨多金属热硫化物样品,是迄今为止单次获得多金属硫化物样品量最多的一次,成为我国大洋科考史上又一个里程碑,为我国海底硫化物资源探查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2年我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神九”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九号飞船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

2、“蛟龙”号第五次下潜创7062米新纪录

2012年6月24日上午9时许,“蛟龙”号成功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方案设计和关键核心技术,像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以及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都是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重大突破,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

3、发布嫦娥二号7米分辨率月球影像图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12年2月6日在北京发布“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制作完成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分幅影像图产品共746幅,总数据量约800GB。这是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4、国产CPU搭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成功应用

2012年9月11日,“神威蓝光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够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

5、全球首个"戊肝"疫苗研制成功

2012年1月11日厦门大学、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这是全世界戊肝预防与控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6、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

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来自全世界6个国家和地区38个科研单位组成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在2012年3月8日宣布,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并测得其振荡振幅,精度世界最高。

该结果加深了人类对中微子基本特性的认识,得到国际高能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并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7、全球首次实现量子通信100公里隐形传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等人,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组成联合团队,我国科学家潘建伟等人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为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奠定技术基础。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2012年8月9日重点介绍了该成果。

8、亚洲最大全方位可转动射电望远镜在上海正式落成

2012年10月28日亚洲最大的全方位可转动射电望远镜在上海天文台正式落成。这台射电望远镜的综合性能排在亚洲第一、世界排第四,能够观测100多亿光年以外的天体。据了解,这个射电望远镜将参与我国探月工程及各项深空探测任务  。

9、首次揭示“乙肝病毒感染”关键过程

2012年11月13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辉博士率领的科研团队在当天出版的《eLife》杂志上发表题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体”的研究成果。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乙肝病毒受体,该成果揭示了乙肝病毒感染的关键过程,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靶点和新药开发途径。

10、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2012年7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该校研发出一种常规的化学合成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该成果解决了困扰世界科学界和产业界30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难题,使青蒿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变成现实,生产成本有望大幅降低,这意味着每年可将近百万人从死亡线上救出。

11、“辽宁舰”入列 歼-15飞机完成航母起降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发展航空母舰,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第一艘航空母舰顺利交接入列,对于提高我国军事现代化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和能力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12、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随着它在太空棋盘上的最后落定,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最终建成。此次发射是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任务,是区域系统建设的收官之战。

扩展资料: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国务院决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务院批准,授予“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等41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授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技术及其应用”等74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嫦娥二号工程”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授予“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22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等187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美国化学家理查德·杰尔等5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郑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及全体获奖者学习,自觉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2012年我国的重大科技进步是什么

一年来,中国科学院深入实施“创新2020”,突出重点抓重大产出,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次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并测得其振荡几率。实验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测得该中微子振荡模式的振荡幅度为9.2%,误差为1.7%。国际评论认为这是我国对物理学的重要贡献。这个发现使我们对中微子的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启了未来中微子物理发展大门。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度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2.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相关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八光子纠缠,再次刷新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记录,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光子学》上;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这是量子信息领域以中国科研机构为第一单位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首篇长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级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通过地基实验证明实现基于卫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实用化量子通信技术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开通世界上首个“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基于量子通信的高安全通信保障系统服务十八大。

3.铁基超导体高压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高压对新型铁基硫族化合物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的影响,发现压力诱发的第二个超导相的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8K,是已报道的铁基硫族化合物超导体家族中最高的。同时,第二超导相在第一超导相彻底消失以后出现,意味着它有着完全不同于后者的微观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开辟了崭新领域,该工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被《自然》新闻网站等相关媒体报道。

4.干细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精子的替代细胞并获得转基因动物,实现孤雄生殖,这一新技术可用于获取基因改造的动物模型。临床可用功能性细胞获得取得重要突破,利用尿液细胞获得病人特异性神经干细胞。

5.发现调控大脑智力发育的关键因子,对研究儿童智障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发现该关键因子通过聚合与稳定微管来调控神经元发育,缺乏该因子可以导致大脑皮层和海马发育迟滞以及个体智力障碍。研究阐述了该因子对大脑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对阐明儿童智力障碍综合症、发展新的诊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在《细胞》杂志发表。

6.研究发现北极冰盖增长明显滞后于全球冰期发展,为推断未来北半球冰期来临时间提供关键证据。根据北极冰盖响应太阳辐射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不考虑人为增加大气CO2浓度的影响,北半球目前温暖的间冰期气候可能至少还会持续约4万年。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7.采用我院蒸发冷却技术的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三峡电站成功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发电设备的技术和容量等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由我院提供关键技术研制的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成功投运,发电功率达到70万千瓦。在超载10%的情况下,该机组的运行温度稳定在58~60℃,而常规机组的温度高达90~100℃。

8.成功开发三万吨稀土异戊橡胶生产装置,具有自主创新的成套橡胶制备和生产工艺技术,于2012年9月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高性能大品种合成橡胶的成套生产技术开发能力。目前,装置运行平稳,能耗、物耗和产品质量等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平流层飞艇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飞艇系统设计和验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根据目前国内外报道,该试验飞艇是国际上体积最大、推进功率最大的受控平流层试验飞艇,并首次成功实现飞艇飞行方向控制、成形下降控制。

2012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12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武汉大学)

10.地奥心血康胶囊获准欧盟注册上市,以治疗性药品身份通过荷兰药品评价委员会批准,获得该国上市许可,成为首个欧盟境外获得批准的植物药物,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零突破。

此外,我院还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的相关科技任务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中,高质量完成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嫦娥二号拓展试验的相关重大任务,取得一批高水平应用研究成果;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中,研发了抗抑郁、抗肿瘤、抗乙肝病毒等创新药物,取得一批发明专利并进入临床试验;完成“蛟龙号”控制系统和声学系统研发,保障7000米级海试圆满成功;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成功应用于环境一号C星;培育出玉米新品种组合等。大科学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亚洲第一的65米射电望远镜在上海落成,“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正式交付使用,子午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总体上看,2012年中国科学院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水平论文比上年增长13%,授权专利和授权发明专利预计都比上年增长2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以上18项、占全国的44%。

其他:首台全部采用国产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成功应用

大亚湾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我国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顺利实现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

空间环境监测网建成“子午工程”创世界第一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歼-15战机完成航母起降飞行

导航卫星成功发射16颗北斗完成亚太地区全覆盖

攻克国际三大技术难题首条高寒地区高铁开通

“嫦娥”成功面对“战神”首次实现飞越探测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扩展资料: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技成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sd/46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