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旧照片大全(中国新旧照片)

本文目录一览:

  • 1、求中国50年代到80年代的照片
  • 2、关于晚清时期的中国,有没有什么照片流传下来?
  • 3、365张老照片发布,圆明园照片你喜不喜欢?
  • 4、八张真实八路军战士的彩色老照片,他们个个都是抗日英雄
  • 5、80年代的河北保定,这些老照片里有没有你儿时的回忆?
  • 6、老照片:我们曾经的生活,你还记得多少?

求中国50年代到80年代的照片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在摄影术到达中国后,很快中国人就学会了这门技术。但当时并没有“照相馆”的称谓。原来,在摄影术传入之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像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和他们开设的“画楼”或者“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纸上。虽然摄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对于画像,摄影不仅价钱便宜,而且形像逼真,因此给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画楼”和“影像铺”的画师也成为中国最早学会照相术的人。 [ 转自铁血社区 ]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在他们拍摄的早期照片背面的商标上,都印有“摄影家和肖像画师”,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上,还有著名的南桢画楼,辉来影相、兴昌影相等。画师所经营“画楼”或“影相铺”则是中国照相馆最早的称谓。 画楼、影相铺同时经营摄影和绘画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由于照相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人像摄影一时还不具备大规模的推广的条件。而随着油画等西洋画派传到中国,传统的肖像画又注入了新的内容。肖像画与照相之间的关系逐渐地得以固定,从竞争对手演变为具有互补性质的关系。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也有一些画像,是照相与画师之笔相结合的产物,比如一些列祖列宗身着正装像,男为顶带花翎,女为凤冠霞披,各幅画像都差不多,可能有一定的格式。画中人的穿戴都是画的,也可能是按照画样印制的,但是画中人的脸却是根据照相底版直接印制的。 当时,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商人还把本国的根据照片画像的业务搬到了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当时香港的皇后大道、广州的十八甫等画楼、影相铺林立,中国画师们根据照片给外国人画像,被商人运回国内销售,这种交流无形中也提高画楼、影像铺里摄影师的摄影技术水平。 就像人们喜欢画楼、影像铺的人的画像一样,在照相刚刚传到中国开始的几十年中,中国人首先感兴趣的就是人物摄影,人物肖像是摄影艺术的主要表现对像。因此很多当时的照相馆直接起名为“像馆”。在摄影术十分活跃的上海。最早的刊登广告的照相馆就是英国人威廉。桑德斯开设的“森泰像馆”。 1863年3月7日的近代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像当时的妓女、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裕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相业的影响逐渐超过了画像业,画像业逐步萎缩。在东南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地,照相馆蓬勃发展,而这时照相馆大部分起名为“照相楼”,比如上海早期的公泰照相楼、宝记照相楼等,人们都要登楼照相,为什么叫“楼”呢? 原来,早期的照相使用的绝大部分是玻璃底片(湿片),感光速度很慢,很多时候要2—6秒,有时需要数到20个字。而当时又没有灯光和其它人造光,必须利用日光,因此摄影室一般都在楼上开设,还得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拍摄,以充分采光。日光强就在顶棚上拉起白布遮挡直射光,光若则用反光板帮助加光。因为拍照时间较长,坐的椅子和头部都有靠背,以保持被照者稳定不动。拍照时,摄影师敲一下木板子(据说“拍照”二字由此而来)大喊一声,打开镜头盖,然后“一、二、三。。。”数下去,数到九、十个字,甚至二十个字,才算大功告成。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照相才用上了人造光,很多照相楼开始了“日夜照相”。所谓照相“楼”的意义才相对减弱了。 [ 转自铁血社区 ] 不论画楼、影相铺,还是像馆、照相楼,他们都是一个商业化的经营实体,摄影术登陆中国就被赋予了商业的色彩。但由于摄影技术的限制,这些照相实体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室内人像自娱自乐的

关于晚清时期的中国,有没有什么照片流传下来?

清朝是离我们当代最近的一个朝代,它特有的风貌常常被人拿到电视剧上进行无限的演绎,比如八旗制度、包衣制度、特殊的衣冠服饰、奢华的皇宫生活等等,这些东西都让不少的现代人感到十分仰慕。那么,清朝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一组清朝老照片,让人看到:李鸿章身材消瘦未发福,地主家长工的食物令人作呕。

首先来看看这一幅两个女子的照片。华夏女子自古以来是广袖飘飘、摇曳生姿的美好形象,不过图中的这两个女子的服饰显然没有这么漂亮。他们的衣服显得很局促,华夏人特有的右衽在她们身上也看不到了。孔子所担心的“披发左衽”最终还是不幸的在一个时代变成了现实。这里一个女子的笑容略显不自然,另一个则正经危坐。

第二幅图是一个小女孩的照片。看起来小女孩的家境还不错,有着完整的服饰,脸上还肉嘟嘟的。但是拍照片的时候她很明显不是特别开心,完全没有一个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天真浪漫的形象。因为她此时正在缠足,这种奇怪的审美在清朝发展到了高峰,但它是以女子的身体受到残酷的迫害为代价的。

第三幅图则是清朝最为普遍的抽大烟现象。抽大烟上自清朝皇帝、太后,下至小有资产的平民,几乎成了一种风靡全国的“流行活动”。这图中的两个人显然因为抽大烟感到十分的满足,一个人甚至直接躺着抽,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不过当时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抽大烟的坏处的。林则徐就尖锐的指出: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为计?”

不过,林则徐只看到了抽大烟本身的问题,却没有想到抽大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列强通过这种办法赚取了大量的资金,而清朝当时的实力是没有资格禁止列强在中国倾销鸦片的。所以虎门销烟运动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是最后的结果是道光皇帝把他给流放了,以向列强谢罪乞和。

第四幅图是一幅反映当时民间的生活样貌的:他们是一群正在吃面条的长工。清朝末期,绝大部分农民沦为没有土地或者土地极其稀少的贫农,他们只能靠无休止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够活下去。即便是有一部分土地的自耕农,为了保证自己在饥荒时候不至于忍饥挨饿,他们也会去争取一些做长工的机会。

画面里的长工似乎营养不良,其中一个人头上的发型十分独特。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过通过留头不留发的运动,这个时候大家都习惯了这种奇怪的发型。这些长工们似乎对这顿面条盼望已久,虽然这面条看着让人作呕,他们吃的时候却十分享受,有的人直接用手去抓。其中还有一个长辈似乎在把自己面条分一筷子给自己的晚辈,看起来让人心酸。

第五幅图是一个让人更加心酸的图片。现在很多人拍了一些非洲人的照片来,说咱们应该“负责任”。其实咱们的祖先在清朝的时候混得不比非洲好到哪儿去,可是当时谁又在为咱们“负责任”呢?看看这个少年,身上没有一块像样的衣服,同时根根肋骨触目惊心,这就是咱们的祖先在清朝的生活现状,可惜当时并没有人去同情他们,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

第六幅图就是清朝最后的栋梁了:李鸿章。显然,李鸿章衣服的质地、卖相都要比普通人的好很多,毕竟作为大清的宰辅,他不缺钱。不过李鸿章的摸样却并不是很开心,作为一个大官员,而且岁数也不小了,此时的他却没有任何发福的现象。因为那个时候李鸿章真的发不了福,慈禧天天花天酒地,他却要费尽心思保大清,太累了,胖不起来。

看了这些清朝的老照片,不禁让人感叹,现实的清朝与电视节目当中的清朝差别还是太大了,甚至与我们想象中的古中国差别也太大了。

[img]

365张老照片发布,圆明园照片你喜不喜欢?

圆明园是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部,隔颐和园很近,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也叫做圆明三园。

圆明园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圆明园建于康熙46年(1707年),有美丽的风景一百多处,占地面积有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的一座大型皇族宫苑。当年清王用了国家全部的经济于实力,汇聚了很多的能工巧匠,修建了巨型的建筑物一百多处,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还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称之为万园之园。

在我国历史上,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因为人力太少,总是打不过外来的侵略军,圆明园的总管,还有大臣们选择投海自尽了,在圆明园里面居住的嫔妃也都担惊受怕最后都不幸身死亡。那时候的场景很是悲惨,英国军队首领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还绝情地下令烧毁了圆明园。后有 三千多名英法联军当时就侵占了我国的领土。

圆明园1882年珍贵老照片首次公布于世,2月24日,“乾隆本人造像老照片首次发现暨圆明园365张老照片发布会”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摄于1882年的圆明园木构建筑老照片和玻璃底片首次公布。

这次圆明园1882年老照片,首次在我国公布。我作为我作为现代的一名中国人,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伤感,时时回忆当时的圆明园被侵占,被烧毁,当时人们的心情的惨痛场景的悲观。我看到了我们现代人的幸福自由的主权。我们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现在十分有幸看到了。365张老照片的公布,我心里很激动,很是迫不及待,我很喜欢,同时我也希望这365张圆明园老照片,能够永远的保存下去,让它保存在我们中国博物馆里,永远的珍藏着。让我们的后世子孙永远的记住圆明园的来之不易,毁之可惜的历史。

八张真实八路军战士的彩色老照片,他们个个都是抗日英雄

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指挥下的抗日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八路军内部对此叫法已成习惯,所以在非正式场合,八路军这个称号一直沿用。 下面这组照片主要反映当年八路军的精神面貌,他们虽然穿戴朴素,装备简陋,但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这点与现在的的影视作品区别还是很大的。

三位八路军战士的老照片。他们没有像抗日影视剧里那样相貌光鲜亮丽、拥有绝世武功。相反照片中的八路军战士们穿着朴素,很是简陋,他们脸庞比较清瘦。可以看出当时的条件很是艰苦!但是他们表情刚毅,目光如剑,斗志昂扬,精神抖擞!他们视死如归的眼神,透露着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时必定会将生死置之度外,不顾一切代价都要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一位真实八路军战士的老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他手拿装有刺刀的步枪,肩上挂着手榴弹和子弹盒。整个人处于待战状态。他右手插腰,眼神犀利,表情刚毅,像门神一样威严地站在大门前。身上穿着朴素简陋,衣服上的口袋还有破洞,不像神剧里那样总是穿蹭光瓦亮的皮夹克。旁边的门上面写有特务等字,应该是提前做好的记号,这位八路军的任务是在蹲点准备抓捕特务。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是一位八路军机枪手的老照片。他把自己心爱的这挺机枪擦的蹭光瓦亮,像爱护生命一样地爱护着它,看样子是一把ZB-26轻机枪。这位八路军战士穿着很朴素,歪戴着军帽,帽子上有青天白日徽和两颗纽扣。没有带八路军标志的臂章。照片中可以看到他表情刚毅,斗志昂扬。在战场上机枪手是敌人“”重点照顾”的对象。

一位八路军战士的老照片。从他沧桑的脸庞,充满杀气的眼神来看,他应该是一位历尽战火洗礼、身经百战的老八路!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位老八路胸前挂着个手榴弹,他表情刚毅、目光如炬。充满着对抗战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这种内在气质是小鲜肉饰演不出来的。

一位八路军正在站岗的老照片。地点是在延安。照片中的这位八路军战士看起来年纪不是很大,他站姿笔直,气宇轩扬,像一颗松树般挺拔!当时革命圣地延安的条件很艰苦,他的营养跟不上,所以身材消瘦,脸庞清瘦。但是他那看着远方的眼神非常坚毅,他执抢的姿势非常的标准,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的的认真负责!

一位真实八路军的老照片。因为当时条件艰苦导致营养跟不上。这位皮肤黝黑的八路军身材消瘦,脸庞清瘦。但他眼神坚毅,脸带微笑,充满斗志。他穿着麻布衣服,非常朴素。帽子上有青天白日徽章,手臂上有臂章。不过全是自己缝上去的!一看这些标志就知道是我们敬爱的八路军战士。

一位正在刻苦练习射击的八路军战士。他拿枪的姿势非常的标准,练的很专心、认真,除此之外,八路军战士还要练习拼刺刀,这也是是八路军必须学会的一个技能。

一位真实八路军战士的老照片。照片中的这位八路军战士脸庞清瘦,但眼神坚毅,充满斗志。他的穿着非常的简陋,麻布衣服,衣领上有红领章,帽子上有青天白日徽章,手臂上有臂章。不过全是自己缝上去的!我们的军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取得最终胜利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坚持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巨大的 历史 作用。

80年代的河北保定,这些老照片里有没有你儿时的回忆?

保定,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互成掎角之势,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保定曾是直隶省会,直隶总督驻地,也是河北省最早的省会,从1669年至1968年,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市区内拥有众多名胜: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狼牙山、白洋淀、冀中冉庄地道战遗址、古莲花池等。保定市高等院校众多,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学院 等著名高校。

保定市是对外开放城市、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WWF低碳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戏曲之乡、游泳之乡、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第二批公交都市试点城市,也被称为“长寿之城”“冠军之城”,入选2008年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保定地铁规划2025年建成“两纵两横”的四条地铁线路,2030年保定地铁通向周边县区。

保定,古称上谷、保州、靴城,位于河北中部、太行山东麓,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保定之名意为“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保定历史悠久,是“戏曲之乡”,曾经诞生了荆轲、刘备、赵匡胤、祖冲之、郦道元等一批历史名人。这是一组80年代的保定老照片。图为80年代的保定南大街街景。

80年代的的保定人民百货商场,人民百货商场位于新北街,这座只有二层楼的商场曾经在保定相当有名气。

80年代的直隶总督署旧址。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80年代的保定街景,一家卖摩托车的商店门口围了许多选购摩托车的人。

80年代的保定,街头一家卖牛羊肉和各类吃食的小店铺。

80年代保定东大街街景。街上行人不少,没有喧哗,生活一片宁静祥和。

80年代保定老胡同,胡同两旁都是饱经沧桑的老房子。

80年代的保定裕东邮电局。那个年代的邮电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储蓄存款、电报电话都要通过邮局。

80年代的保定,排队游览公园的小学生们。

老照片:我们曾经的生活,你还记得多少?

生活中很多老物件,会在某一时间带给我们关于那个时间的回忆。或感动,或温暖,或暗自神伤,但这些经历会让我们的记忆丰盈,让我们的悲欢定格。虽都是过往,但必将伴随我们成长,进步。 久远的记忆,不小心翻开,依然清晰……

显示所有大图

老物件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已不占主流,但它们身上带着是一代人的记忆。每个不同的年代,都有不同的时尚。当你偶然从家里的角落里发现一些尘封的老物件的时候,你会发现,在不经意间,你一直在不断地和一些物品作着告别。它们曾经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也曾经是你生活中的主角,可如今它们正从你的生活中消逝,离你越来越远,与之一同消逝的还有一种生活方式,更确切的说是一种生活。

" 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这“四大件”伴随着许多人走过了一段能让人开怀大笑,也能使人潸然泪下的历史,而他们一生中的某段人生经历已经和这“四大件”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联系,在其头脑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因为一块手表曾经就是她的嫁妆,而一辆崭新的“飞鸽”或“永久”也许使他当上了新郎。那时的“四大件”俨然是财富的象征,拥有是件极其光荣的事,仿佛就有了炫耀的资本。

还曾记得那些挤在小卖铺看电视的时光,一台黑白电视机陪伴许许多多人度过那段青葱的岁月。

中国十大旧照片大全(中国新旧照片)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老少的衣服全靠母亲的一双巧手和一台缝纫机。那时候,耳畔总能听到妈妈踩着缝纫机的脚踏板缝衣服时响起的“踏踏踏踏”的有节奏的声音,就像是一个个音符,谱写着那时的生活奏章。

一个方箱子,一根天线就是收音机。当时资源匮乏,科技远没有如今这般,收音机就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也是年轻人主要的娱乐方式。即使这样,我想他们应该也是快乐的。

那年月走在街上,滴滴声总会从腰间发出,会看见有人不时地掂脚勾头在腰间查看,回想短命的BP机,人们会徒增几分唏嘘,短短几年,它就变成了一个遥远的名词,停留在记忆里。有钱人就是“开着桑塔纳,打着大哥大。虽然,大哥大就是当时的奢侈品,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不管拥有与否,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厚厚的瓷釉隔绝了空气,金属就有了防锈的保护层瓷釉包裹的金属已经隐藏起冷艳,剩下瓷的润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搪瓷是最常见的日常用品材料搪瓷制品也是每一家都有的老物件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搪瓷极易损坏,“搪”突的磕碰留下岁月的疤。因而搪瓷渐渐离开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人记忆中的那个年代。

那些拥有时代烙印的物品消逝,带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但它们身上留存的美好记忆却深深地刻在了一代代人心中。

沉淀的岁月,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品味着时光的味道。

那个年代,自行车驾驶员有一个锃亮的小红本。

那个年代,有些与你有关的事物总归是不会变的,比如口琴再印痕斑驳也还是吹得出声。

那个年代,清凉油的铁盒掉了漆,隔着盖也能觉出味道刺鼻。

藏着一个旧物和一段时光,留住一份情结和一段过往,叫住马不停蹄的人儿,从老物件中回味匆匆年华里,那段流金的岁月和曾经的自己,就像德国画家安瑟姆基弗说的那样:“我不是要怀旧,我是要记得”。而如今,记忆留给你的还有那些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zgsd/3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