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迷你的壁画(世界上最美的壁画)

本文目录一览:

  • 1、世界上最小的古佛寺--托普鲁克墩小佛寺
  • 2、想感受真正的欧洲,这几个袖珍小国是最佳去处
  • 3、澳大利亚的南部壁画里离奇的文字和62个小圆圈究竟是什么意思?

世界上最小的古佛寺--托普鲁克墩小佛寺

这个仅有4平方米的“袖珍佛寺”堪称举世罕见,不仅小得出奇,其保存之完整、壁画之优美、雕塑之精湛、佛堂之典雅,亦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02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世界上最迷你的壁画(世界上最美的壁画)

胡杨树“护佑”了托普鲁克墩小佛寺

初见小佛寺的真容时,很难把它与传统“寺庙”联系起来:小佛寺面积仅4平方米,坐北朝南,当中有一尊泥塑莲花座佛像,身着赭红袈裟,头部和双手残缺,小佛寺四壁绘有精美壁画。博物馆工作人员详细地讲解着小佛寺的历史及发掘过程。随着他的娓娓道来,思绪仿佛回到了1500多年前。

大约在1500多年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于阗国兴盛一时。因国王尉迟家族虔诚信仰佛教并极力弘扬,于阗境内佛院林立,僧众云集。当时,托普鲁克墩小佛寺所在地一带就叫达玛沟。经考古专家考证,“达玛”是梵语和古于阗语的结合,是“tarma”(佛法)的音变,准确的翻译应是“达摩”,即“佛法汇聚”之地。达玛沟的老百姓天天礼佛,日日诵经。托普鲁克墩小佛寺就是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修建专门用来供奉佛祖的。主人在建造这个小佛堂时,在旁边栽下了一棵胡杨。岁月流转,礼佛之人子孙相传,而胡杨也枝繁叶茂,为小佛寺遮风挡雨,护佑着虔诚的佛教徒。

沧海桑田。在风沙中,古丝绸之路南道上曾兴起了孕育繁荣璀璨文化的楼兰、米兰、尼雅、丹丹乌里克……又一个个淹没在风沙中。不知何年何月,达玛沟亦人去城空,包括托普鲁克墩小佛寺在内的众多佛堂、寺庙孤独地迎送着日出日落,承受着风沙侵蚀。有一天,小佛寺旁的胡杨倒了,风沙裹挟着落叶,渐渐地在枯倒的树边堆积起来,直至完全将小佛寺藏匿,成为一个沙包。

从8世纪中叶开始,喀喇汗王朝对于阗王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塔里木盆地西部至南部地区,成了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加上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纷至沓来的殖民主义探险家的残酷劫掠与扫荡,于阗王国的地面上已经找不到一座完整的佛教建筑的踪影。应该感谢胡杨拱起的沙包,它完整地保存了托普鲁克墩小佛寺。沙包东西长40米,南北宽20米,最厚的流沙覆盖深达3.3米。

小佛寺为研究古代西域佛教艺术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小佛寺遗址的发现过程颇为神奇。2000年3月,当地一个年轻的牧羊人在达玛沟长满红柳、骆驼刺的巨大沙堆包上挖取红柳根,不经意间发现一尊残佛像上部。据说由于期望获得值钱的财物,牧羊人和另外几个年轻人在此挖了一天,仅发现佛寺残垣和一尊泥塑坐佛像,没有他们期望中的金银财物。失望之中,其中一人猛踢佛像腿部一脚。第二天,对佛像动粗之人骑摩托车时不慎摔伤大腿,佛像显灵说遂流传开来,达玛沟乡政府向上级文化部门作了报告。

很快,消息传到了北京,于是这个惊天发现成为2002年中国重要考古十大发现之一。2002年5到6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抢救发掘了这处佛教遗址,并命名为“达玛沟1号佛寺”。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考古专家考证认为,托普鲁克墩小佛寺虽小,却是建筑、雕塑、绘画三者完美的结合,可谓集宗教美学、文化真谛和艺术魅力于一体,既表现了犍陀罗艺术的浪漫与洒脱,又包含了东方式写意的高雅与宁静,似乎还隐藏着藏传佛教的神秘与隐喻。

200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认定:“这个从南北朝就一直有人维护使用的小佛寺,建筑保存完整、壁画保存面积大、壁画及佛像保存状况好,为研究古代西域、古代于阗佛教艺术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对研究古代新疆南部和田地区佛教、佛教文化和壁画向河西走廊、中原、西藏等地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历史记载,大约在距今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尉迟家族在西域南道建立于阗国。约在1500多年前,因尉迟家族虔诚信仰佛教并极力弘扬,在于阗境内大力修建佛院,装銮佛像,彩绘壁画,佛教在于阗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于阗也成为佛教的圣地。历史上,无论是晋代高僧法显的《佛国记》,还是唐代玄奘名扬天下的《大唐西域记》,以及藏文本的《于阗授国记》,都对于阗佛国大书特书。

《大唐西域记》中有于阗王崇拜鼠王的记载,这在小佛寺中一幅千手观音壁画残片中的一只老鼠形象上得到了印证。还有一块壁画上绘有向日葵,史载向日葵在明朝才引入我国,这朵比最早记载还早近千年的“向日葵”可谓是“中国第一朵向日葵”了。

在策勒县达玛沟佛教文化遗址博物馆内见到了小佛寺的“守护神”--胡杨,正是由于这棵倒掉的胡杨,小佛寺才未被沙丘压垮。

在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2006年,策勒县一位县领导前往小佛寺参观,其司机在小佛寺周围百米左右的一个小沙包上踢沙闲玩,不料一脚踢出一件形似男根的奇怪木雕,这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注意。于是,2号佛寺露出了它的尊容。在发掘2号佛寺时,紧挨着它的3号佛寺也被掀开了神秘面纱。在1、2号佛寺相继出土后,相关专家对小佛寺附近方圆20公里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地表扫描和地下地磁勘测。结果显示,在这片戈壁下还有一些地下文化层存在。如今,小佛寺周围方圆1500亩地被划为考古保护区。

在博物馆旁边的一个沙堆瞭望台。极目远望,周边绵延的沙海中,千百个沙包隆起。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沙漠底下,究竟还埋藏着多少秘密,我们不得而知。历史的辉煌已然暗淡,但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融所迸发出的光芒,却如不熄的薪火,在这茫茫沙海的暗夜里隐约闪现。

[img]

想感受真正的欧洲,这几个袖珍小国是最佳去处

欧洲有几个著名的袖珍小国,比如被法国环抱的摩纳哥,被意大利环抱的梵蒂冈、圣马力诺,被法国、德国、比利时包围的卢森堡,再比如位于瑞士和奥地利之间的列支敦士登,位于法国和西班牙交界处的安道尔,都是人们在游完那些大国之后也一定要去看看的迷你国度。

除了这些引人入胜的袖珍之国,欧洲还有些有名的弹丸小城,在深度游过法国、德国、瑞士以及中欧东欧多国后,我挑出几个精巧可爱、遗世独立的弹丸小城来和大家分享。

这几个地方,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小,一条街、或者一个小广场,便是一座城;当然了,世界上有很多小地方,小城很多,小村更多,若只论大小实在不足为奇,而这些小城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特色和声名,它们各有各的金字招牌,虽然小却都是所属国家最经典的迷你 旅游 胜地,不仅都挂着千年古城的“老字号招牌”,还十分秀丽迷人。

比如法国的韦兹莱,曾经与梵蒂冈、耶路撒冷比肩,贵为基督教圣地;比如瑞士的格吕耶尔,因为城堡、鲜花和最棒的奶酪闻名;比如比利时的迪尔比伊,不仅是座四面环山、三面环水的“石头之城”,还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市”;比如斯洛伐克的巴尔代约夫,是上千年来没变过一点模样的经典古城;再比如瑞士的施泰因,因为一条美轮美奂的壁画古街而享誉在外……

这些小而美、沧桑又俏丽、古老又经典的迷你小城,不仅是它们本国人喜爱的度假胜地,还有很多外国人迢迢赶来慕名造访,即便它们很小,也会让你得到不一般的旅行感受。

法国的韦兹莱很小,小到似乎只有一条街;他也很孤单,我们在从布尔日前往贝桑松的途中、在勃艮第的田野间兜来转去挺久,才确认了它的存在。但是,让人无法忽视的,是它伟岸的过去:在中世纪的几百年里,它所在的山岗被称作圣山,和耶路撒冷、梵蒂冈一起,被视为基督教圣地。

布满苔藓的老教堂

古朴中透着神秘和清秀的韦兹莱,古时候是每年信徒们朝圣之路的汇合点之一,信徒们从这里出发前往西班牙西北部的宗教圣地德孔波斯特拉;著名的十字军东征,这里也是数次出发地之一。

如今的韦兹莱,早已感受不到宗教的狂热和激昂,也不再热闹喧嚣,只有那些裸露着岩石本色的古屋、驿站般的小教堂,以及大教堂壁面上长满苔藓的圣人群像,在提醒你这里的古老和往日的辉煌,或者在某个黄昏的瞬间把你带回遥远陌生的中古时代;

如今的人们,不论是当地人还是落脚在这里的行者,都很享受那种平和、幽静和恬淡的时光,悠长的街巷、窗口的鲜花、香浓的咖啡、以及茂密绿植包裹着的庭院,才是眼前的惬意和当下的美好。

从瑞士弗赖堡前往莫尔日的途中,经过牛羊成群的绝美草场,来到位于山顶的经典小城格吕耶尔。这座中世纪迷你小城,以盛产闻名世界的格吕耶尔奶酪著称,瑞士的“国肴”之一奶酪火锅,用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格吕耶尔奶酪做原料。

近看格吕耶尔,阳光洒满街道、鲜花无处不在,那种古老中透出来的天然、清新和浪漫是瑞士特有的情调,木屋和城堡相映成趣、兴致盎然的旅者和席地而坐的当地人都那么逍遥自在;登上格吕耶尔的城堡远眺,四周起伏的群山、丰沛的草场、茂密的森林将眼前的鲜花小城衬托得如同宝石般明艳迷人。

这座小城里,雕刻着仙鹤的招牌随处可见,因为“格吕耶尔”就是仙鹤的意思;别看这地方小,却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有种魔力,吸引着人们来到这里,度过一段悠然自得、闲云野鹤般的美妙时光。

再说上面提到的欧洲袖珍之国,其实也有小国和小小国之分,如若卢森堡、圣马力诺、安道尔、列支敦士登是方圆几十、几百公里的小国,那么梵蒂冈和摩纳哥就是方圆几公里之内的小小国。

同理,弹丸小城里也有小小城,比如比利时的迪尔比伊。这座阿登山区山坳中的石头小城,四面环山,三面环水,被冠以“世界最小城市”的称号;当然,肯定有人说还有比这更小的,我只能说不攀比大小,只攀比身份和地位吧,由于 历史 上的重要地位,早在中世纪时,小小的迪尔比伊就已被称为“城”,尽管到如今,从城南走到城北,也只需要10分钟。

虽然迪尔比伊的常驻居民只有400多人,但依然是有名的度假胜地,我们到达的时候,小城的露天餐馆咖啡馆都坐满了人;小城里最宏伟的建筑就是伯爵城堡了,这座城堡早在11世纪就已建成,临河而立的样子,如同坐镇的将军,自有一番傲然于弹丸小城之外、巍峨又壮观的气派。

斯洛伐克的小古城巴尔代约夫, 历史 极其悠久,悠久到令人意外,这里最早的人类痕迹居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万年!后来的11世纪,人们沿着南北向的商路到此定居,城市便逐渐发展起来。

眼前的小城不大,似乎一个小广场就涵盖了所有精华,由于从未遭受过战争和人为破坏,那些小巧精致的建筑、环抱着小城的城墙和棱堡都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巴尔代约夫所有的建筑都保持着中世纪的外观,一些文艺复兴和哥特式建筑上还绘有精美的壁画;漫步在这座小城中,会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穿越回遥远的中世纪。

瑞士东北部的施泰因,似乎只有一条街,但这个小城却因为这条街而名满欧洲,与瑞士的鲜花小城、奶酪小城、木屋小城、雪山小城都不同,这里是个罕见的壁画小城。

这个靠近德国、属于瑞士德语区的小城,充满了德式风情,而德式风情最大的特点,便是绚丽斑斓的色彩和结构独特的木筋屋。

小城施泰因很小,却不会让你后悔来过,因为从你迈进小城的那一刻,就会被眼前这座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壁画之城”迷住,那些壁画,不是画在洞穴中、也不是画在教堂内壁上,而是画在民居的外墙之上;

其实,在欧洲民居的外墙上见到局部的壁画装饰并不奇怪,但像施泰因的这般规模,却是少见,当地鳞次栉比又色彩斑斓的木筋屋本就已十分惊艳,每栋建筑又被壁画铺满,更是无一例外地光彩炫目 、令人难忘;

这个壁画之城的湿壁画,不是外墙上的局部装饰点缀,而是绵延在一整条街上的“大作”,这个不是画在纸上布上的大作,如同漫漫展开的珍贵长卷,让施泰因蓬荜生辉,置身其中,你会仿佛被带入时光隧道,恍然不知自己身处何方。

澳大利亚的南部壁画里离奇的文字和62个小圆圈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澳大利亚的南部一个洞穴里,人们发现了一幅奇怪的古代壁画,壁画的主角是一个身穿长袍、头戴圆形盔的人物。圆形盔上只露出两只眼睛,使人看不见他的面目。盔外面写着一些没有人能够辨识的文字。在这个人物左边,画着62个小圆圈。这些小圆圈不规则地分成3排,最靠左一排有21个小圆圈;中间一排最多,有24个小圆圈;靠近人物一排最少,只有17个小圆圈。

在澳大利亚热带原始森林的洞穴里,也发现过一幅耐人寻味的远古图画,画中的情形与前者十分相似,他们头上也戴着圆形盔,盔上带有4根长长的触角。但他们身上穿着密封的紧身衣而不是长袍和带有宽腰带的工装裤。在他们头上,也刻有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文字,澳大利亚土著人将之称为“两个创世的生灵”。

人们都知道,澳大利亚土著人不可能单凭想象虚构出洞穴壁画上的长袍、紧身衣和工装裤,而壁画上那些无人知晓的文字,同澳洲土著人的文字相差甚远。

有人声称,壁画上人物头戴的圆形密封盔,同非洲撒哈拉岩画以及南美玛雅人绘画中一些头戴圆盔中的形象十分相像。而这些圆形盔又与现代宇航员的服装相似。

因此认为壁画上的形象是访问过地球的外星人,那两个“创世的生灵”头盔上的4根细触角,也被解释为宇航头盔上的天线或信号接收器。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关于外星人的说法,但又找不到别的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澳大利亚南部壁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sjzz/131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