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透明的江(世界上最透明的鱼叫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 1、雅鲁藏布江的资料
  • 2、在中国境内叫雅鲁藏布江的是印度河吗?...
  • 3、世界秘境——雅鲁藏布江
  • 4、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的资料

雅鲁藏布江全长2900多千米,奔流于“世界屋脊”的南部,流域面积93.5万平方千米。这是一条国际性水系。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长2057千米,在我国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积24.048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六;流出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1400亿立方米,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

地上天河

雅江源头

雅鲁藏布江上源为杰马央宗曲,源出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一系列冰川,由西向东,穿行西藏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四个地市23个县,先后接纳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主要支流后,切过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洛渝地区,向南流入印度的萨地亚,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入孟加拉国后又改称贾木纳河。河水在孟加拉国戈阿隆多市附近与恒河汇合,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河床高度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天河。

雅鲁藏布江的南面耸立着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北面为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之间为藏南谷地,藏语称之为“罗卡”,意为“南方”,谷地呈一东西走向的宽阔低缓地带,雅鲁藏布江就静静地流淌在这一谷地里。与谷地的地貌相一致,雅鲁藏布江流域东西狭长,南北窄短。东西最大长度约1500千米,而南北最大宽度只有290千米。

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在哪里?从19世纪末开始,不少国内学者就曾前往河源区考察。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结论很不一致。197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再次进入河源区,终于探明杰马央宗曲为雅鲁藏布江的正源。

源头海拔5590米,河源区由杰马央宗曲和库比藏布两河组成。在两河源头有杰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构成了巨大的固体水库。由于冰川退缩成大面积冰碛物,谷地呈浅“U”形。经测量,无论是流域面积、河长还是流量,杰马央宗曲均应为主源。杰马央宗曲冰峰林立,拥抱着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云雾,像透明的羽纱在半空中轻轻地飘动。

水浅河清的上游

从主源杰马央宗曲至里孜为上游段,全长268千米,集水面积26570平方千米,河谷宽达1~10千米,常年有水流的河道宽仅30~40米,水深不足1米,河水清澈。在桑木张汇合南源库比藏布后称马泉,向东流到萨噶县的里孜。

整个上游段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罗棋布,水很浅,清澈见底。河谷两侧草类茂盛,每逢花开时节,显得分外艳丽悦目。这里人烟稀少,却是野生动物的世外桃源。性喜群居的野牦牛,往往结伴上百只在雪线附近觅食。善于奔跑的藏羚羊、岩羊等比比皆是。此外,藏野驴、藏豺、高原狐、雪豹、鼠兔和旱獭等一些珍贵动物在谷地悠然自得,和平共处。

马泉河谷地还栖息着许多可供观赏的名贵鸟类。清澈的河水中,游弋着许多高原上特有的细鳞鱼。

支流众多的中游

里孜以下,经拉孜、日喀则、曲水、泽当到米林县的派乡为中游段,全长1340千米,支流众多,集水面积163951平方千米。中游河谷宽窄相间,一束一放,犹如串珠。在宽谷段,谷底宽达2~8千米,有河漫滩,也有高出水面10~20米的阶地。水流平缓,河道平均坡降1‰以下。在峡谷段,河谷呈“V”型,两岸山体陡峻,谷底宽50~100米,水流湍急。宽窄相间的河谷为水能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游河段汇集了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水量充沛,江宽水深,为高原航运提供了有利条件。皮船和木船可以从西边的拉孜,通至东边的泽当,长约400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河段。由支流冲积的拉萨、日喀则等河谷平原,海拔都在4100米以下,一般宽2~3千米或6~7千米,长可达数十千米。这里日照充足,灌溉条件好,无霜期120~150天,人烟稠密,是西藏最重要、最富庶的农业区,素有西藏“粮仓”之称。作物以青稞、马铃薯、小麦为主。

峡谷密布的下游

从米林县的派乡到巴昔卡附近是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段,河长496千米,集水面积49959平方千米。滔滔江水从米林县里龙附近开始逐渐折向东北流,经派乡转为北东流向,至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灰急转南流,进入连续的高山峡谷段,经巴昔卡流入印度。在大拐弯顶部两侧,有海拔7151米和7756米的加拉白垒峰和南迦巴瓦峰。从南迦巴瓦峰到雅鲁藏布江水面垂直高差达7100米,可称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峡谷,这便是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这里江面狭窄,河床滩礁棋布,江水流急浪高,响声隆隆,蔚为壮观。

[img]

在中国境内叫雅鲁藏布江的是印度河吗?...

雅鲁藏布江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从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冰雪山岭发源,自西向东奔流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后于巴昔卡附近流出国境,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它在中国境内全长2057多公里,在全国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六,流出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1400亿立方米,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水能蕴藏量达7911.6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雅鲁藏布江的南面耸立着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北面为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之间为藏南谷地,藏语称之为“罗卡”,意为“南方”,谷地呈一东西走向的宽阔低缓地带,雅鲁藏布江就静静地躺在这一谷地里。与谷地的地貌相一致,雅鲁藏布江流域东西狭长,南北窄短。东西最大长度约1500公里,而南北最大宽度只有290公里。

雅鲁藏布江干流依自然条件、河谷形态及径流沿程变化,可划分为河源区、上游、中游和下游。194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河源区,经过深入研究,得出杰马央宗曲为正源的正确结论。源头海拔5590米,河源区由杰马央宗曲和库比藏布两河组成。在两河源头有杰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构成巨大的固体水库。由于冰川退缩成大面积冰碛物,谷地呈浅“U”形。杰马央宗曲冰峰林立,拥抱着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云雾,像透明的羽纱在半空中轻轻地飘动。

从杰马央宗冰川的末端至里孜为上游段,河长268公里,集水面积265700平方公里,河谷宽达1~10公里。桑木张以下河段称马泉河,平均海拔5200米以上。水流平缓,江心湖和汊流发育,两岸大片沼泽地内栖息着许多水鸟。马泉河穿行在南面的喜马拉雅山和北面的冈底斯山之间,谷地开阔,一般都有10~30公里。宽谷中的马泉河就像一条银色缎带,铺展在烟云飘渺的雪山脚下,马泉河最大的支流――柴曲,弯弯曲曲把无数晶莹夺目的小湖泊穿缀在一起,一直挂到那缎带上。这雪山、缎带、湖泊都铺在一块一望无际犹如翠绿绒毡的草地上。这幅美丽的图景,就是上游马泉河地区的写照。

马泉河流域基本上都是牧区,在帕羊以下河谷两侧是由高蒿草组成的沼泽化草甸景观,这里是最优良的冬春牧场。在帕羊以上,沼泽化草甸由温变干,渐趋消失,坦荡的谷地出现一片针茅草原景观,广泛分布着紫花针茅和蒿子,呈现一片黄绿色的季象。这里是上游地区主要的夏季牧场。

马泉河谷地的上段,由于人烟稀少,目前的茫茫草地还是一个动物乐园,有藏羚羊、岩羊、野驴、耗牛、熊、狼、狐狸、鼠、兔等多种动物。广漠无际的河谷草地上,还散布着排排巨大的黄灰色新月形沙丘,沙丘垂直于风向,多的地方,像链条一样连接起来,这些沙丘是冬春旱季马泉河枯水季节裸露的河沙,在经常的西风作用下搬运堆积起来的。

从里孜到派乡为中游段,河长1293公里,集水面积163951平方公里,两岸支流众多。这里海拔已降到4500米以下。中游河段呈宽窄相间的串珠状。在宽谷段,谷底宽达2~8公里,水面宽100~200米,有河漫滩,也有高出水面10~120米的阶地。水流平缓,河道平均坡降1‰以下。站在两侧山地俯瞰宽谷,但见蓝绿色的江面和金光灿灿的沙洲相间,构成特有的辫状水系。在峡谷段,河谷呈“ V ”型,两岸山体陡峻,谷底宽50~100米,水流湍急。两岸陡壁悬崖,中间流急浪高,水势奔腾咆哮,谷坡以崩塌为主的物质移动十分强烈。最有名的是桑日县的加查峡谷,长42公里,宽只有30~40米,落差竟达300多米。在加查峡谷中,由于坚硬的基岩和横向断裂的作用,或由于大块崩石的堵塞,河床分别在增和尼阿日喀等两处形成相对高4.8米和5.2米的瀑布。在这里,江流以雷霆万钧之势奔流而下,激起一串串乳白色的浪花和水雾,使人惊心动魄!这类峡谷中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而且在峡谷的两口往往有平坦的阶地存在,加上与峡谷相串联的宽谷盆地地形,为水能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集中了雅鲁藏布江的几条主要支流,如拉喀藏布、牟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这些巨大的支流不但提供了丰富的水量,而且提供了宽广的平原,如拉喀藏布下游河谷平原、日喀则平原、拉萨河谷平原、尼洋河林芝河谷平原等。这些河谷平原海拔都在4100米以下,一般宽2~3公里,最宽可达6~7公里,沿河长可达数十公里。这里水利灌溉和机械化条件都较优越,阡陌相连,人烟稠密,是西藏最主要的和最富庶的农业区,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基地和高产稳产农田的发展场所.

雅鲁藏布江中游还是西藏一些重要城镇的所在,如自治区首府、“日光城”拉萨。第二大城市古城日喀则,具有抗英斗争光荣历史的英雄城市江孜,新兴的工业城市林芝八一镇,山南重镇泽当等等,都坐落在流域内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上,成为西藏工农业经济、贸易、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雅鲁藏布江哺育着两岸百十万英勇的藏族人民,藏族人民历来以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绘绣着这壮丽的山河。

派乡到巴昔卡附近为下游段,河长496公里,集水面积49959平方公里。河流从米林县黑龙附近开始逐渐折向东北流,经派乡转为北东流向至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然急转南流进入连续高山峡谷段,经巴昔卡流入印度。在大拐弯顶部两侧,有海拔7151米和7756米的加拉白垒峰和南迦巴瓦峰。从南迦巴瓦峰到雅鲁藏布江水面垂直高差7100米,可称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峡谷段。从峰顶的冰川和永久积雪带到谷地的热带,构成了垂直地带。大拐弯峡谷历来以它的雄伟峻险和奇特的转折而闻名于世。那里的雅鲁藏布江就像深嵌在巨斧辟开的狭缝里一样。谷底是呼啸奔腾的急流,河床滩礁棋布、乱石嵯峨。在下游,像这类峡谷一个接着一个,千回百折,山嘴交错,层峦迭嶂;峡谷两侧山坡是森林密布,满坡漫绿,看来又是那么幽深秀丽。它那连绵的峰峦和不尽的急流相结合,构成一幅壮丽动人的画面.

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大拐弯峡谷,从派乡到墨脱县希让河长220多公里的河段内,河床下降了2200米,平均1公里内跌落10米多。奔腾的江流在迂回曲折的峡谷中奔流,这里不但蕴藏着充沛的水力资源,而这大拐弯峡谷的地貌形成,又为丰富的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条件。初步计算,大拐弯峡谷中的水力资源要占整个雅鲁藏布江水力资源的2/3以上,其水能的单位面积蕴藏量在世界同类大河中是少见的。

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墨脱县,沿江狭长分布,就像镶嵌在峡弯中的一块绿色的翡翠,是有名的“高原上的西双版纳”。这里随着河流的降低,南来的湿润气流已能沿河谷长驱直入,使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因此这里的河谷低地具有稻谷飘香、绿竹滴翠、芭蕉迎客的热带、亚热带风光。这里还是中国动物界的一个宝库,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含沙量最低的大河之一,流水对陆地的侵蚀平均每年只有93吨/平方公里。奴下观测站多年的平均含沙量只有0.28公斤/立方米。含沙量虽小,但由于径流量丰富,所以输沙量颇大。在奴下站1964年实测最大年输沙量为4620吨。

雅鲁藏布江一泻千里,它的中上游河谷却始终严格地保持着东西方向,只是到了它的下游又突然作奇特的转折,形成大拐弯峡谷。并且,它的一些主要大支流如年楚河、拉萨河等又一反常态,呈反向注入干流。所有这些现象,历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通过考察,雅鲁藏布江的形成主要是适应断裂构造的结果。它的中上游沿岸断续出现一系列超基性岩体,它们是深层岩体沿断裂上升露出地表的结果。同时,沿江两侧地层时代不同、产状不连续,一些地方还发现有混杂岩等等,地质上认为,雅鲁藏布江是坚固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的巨大地缝合线,下游大拐弯一带当时处在碰撞地带的东北隅,因而碰撞缝合线就有转折并密集于它的附近。因此,雅鲁藏布江主流中上游是适应东西向深大断裂构造发育的,其下游是适应着构造转折而变化的,一些巨大的反向支流是适应主干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的结果。雅鲁藏布江是严格适应断裂构造而发育的一条构造河谷,这种严格适应构造发育的情况在世界河流中是罕见的。

天上有一条银河,地上有一条天河。被称为“天河”的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又将冰液玉桨带向藏南谷地,使这一带花红草肥。繁衍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创造出绚丽灿烂的藏族文化,这是我们多民族国家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水能蕴藏量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就是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其中集水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有14条,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有5条,即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帕隆藏布。其中拉萨河河流最长、集水面积最大;帕隆藏布年径流量最大。

在青藏高原上,一条如银白色巨龙般的大河,奔流于“世界屋脊”的南部,这就是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它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谷地,造就了沿江奇绝秀丽的景致,更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源远流长、绚丽灿烂的藏族文化。 雅鲁藏布江奔流在世界最高、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及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的藏南谷地上,全长2900多千米,在我国境内长2057千米,居于我国名流大川中的第五位。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杰马央宗曲,上游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罗棋布,水清澈见底,两岸草类丰盛,格外艳丽悦目。中游汇集了众多的支流,水量充沛,江宽水深,为高原航运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世界最高的通航河段。下游河段,则江水滔滔,在逐渐折向东北流后,骤然急转南流,在大拐弯处形成著名的底项大峡谷,这里江面狭窄,河床滩礁棋布,江水流急浪高,响声隆隆,蔚为壮观。 在大峡谷隐秘深处,生活着为数不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的门巴族和珞巴族人。在崇山峻岭的密林和雪山中,有多条险路可以深入进去。如能历尽艰辛走进去,体验"炼狱"般的经历,可看到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雄姿和特殊的少数民族风情

世界秘境——雅鲁藏布江

上个视屏,我们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雄伟壮丽。领略的它的神秘和让人难忘的美景。那么,要说雅鲁藏布大峡谷里的灵魂是什么。那必须是雅鲁藏布江啊!

雅鲁藏布江被称为“河流之珠穆朗玛峰”。其源头位于海拔约6020米的中国西藏自治区杰马央宗冰川脚下。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经巴昔卡出中国境。水能蕴藏量丰富,在中国仅次于长江。

天上有一条银河,地上有一条天河。被称为“天河”的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又将冰液玉桨带向藏南谷地。使这一带花红草肥。繁衍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创造出绚丽灿烂的藏族文化。这是我们多民族国家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鲁藏布江不仅是西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摇篮。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人。汉、藏交流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是**公主和蕃,金城公主西嫁,唐蕃会盟碑三件大事。它们充分说明了,汉、藏人民相互影响融合的血肉关系。

雅鲁藏布江流域富饶美丽。它哺育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它是藏族人民文化的摇篮。作为一条“天河”。给西藏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过去,更是光辉灿烂的未来。

“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随着21世纪的到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更为壮观的前景。雅鲁藏布江不再是藏于深闺无人识的险山恶水。它将如出水芙蓉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大自然奉献和人类 历史 探求的另一种辉煌。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全长2900多千米,奔流于“世界屋脊”的南部,流域面积93.5万平方千米。这是一条国际性水系。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长2057千米,在我国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积24.048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六;流出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1400亿立方米,次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

地上天河

雅江源头

雅鲁藏布江上源为杰马央宗曲,源出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一系列冰川,由西向东,穿行西藏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四个地市23个县,先后接纳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主要支流后,切过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洛渝地区,向南流入印度的萨地亚,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入孟加拉国后又改称贾木纳河。河水在孟加拉国戈阿隆多市附近与恒河汇合,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河床高度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天河。

雅鲁藏布江的南面耸立着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北面为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之间为藏南谷地,藏语称之为“罗卡”,意为“南方”,谷地呈一东西走向的宽阔低缓地带,雅鲁藏布江就静静地流淌在这一谷地里。与谷地的地貌相一致,雅鲁藏布江流域东西狭长,南北窄短。东西最大长度约1500千米,而南北最大宽度只有290千米。

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在哪里?从19世纪末开始,不少国内学者就曾前往河源区考察。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结论很不一致。197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再次进入河源区,终于探明杰马央宗曲为雅鲁藏布江的正源。

源头海拔5590米,河源区由杰马央宗曲和库比藏布两河组成。在两河源头有杰马央宗冰川、夏布嘎冰川、昂若冰川、阿色甲果冰川等,构成了巨大的固体水库。由于冰川退缩成大面积冰碛物,谷地呈浅“U”形。经测量,无论是流域面积、河长还是流量,杰马央宗曲均应为主源。杰马央宗曲冰峰林立,拥抱着谷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云雾,像透明的羽纱在半空中轻轻地飘动。

水浅河清的上游

从主源杰马央宗曲至里孜为上游段,全长268千米,集水面积26570平方千米,河谷宽达1~10千米,常年有水流的河道宽仅30~40米,水深不足1米,河水清澈。在桑木张汇合南源库比藏布后称马泉,向东流到萨噶县的里孜。

整个上游段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罗棋布,水很浅,清澈见底。河谷两侧草类茂盛,每逢花开时节,显得分外艳丽悦目。这里人烟稀少,却是野生动物的世外桃源。性喜群居的野牦牛,往往结伴上百只在雪线附近觅食。善于奔跑的藏羚羊、岩羊等比比皆是。此外,藏野驴、藏豺、高原狐、雪豹、鼠兔和旱獭等一些珍贵动物在谷地悠然自得,和平共处。马泉河谷地还栖息着许多可供观赏的名贵鸟类。清澈的河水中,游弋着许多高原上特有的细鳞鱼。

支流众多的中游

里孜以下,经拉孜、日喀则、曲水、泽当到米林县的派乡为中游段,全长1340千米,支流众多,集水面积163951平方千米。中游河谷宽窄相间,一束一放,犹如串珠。在宽谷段,谷底宽达2~8千米,有河漫滩,也有高出水面10~20米的阶地。水流平缓,河道平均坡降1‰以下。在峡谷段,河谷呈“V”型,两岸山体陡峻,谷底宽50~100米,水流湍急。宽窄相间的河谷为水能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游河段汇集了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水量充沛,江宽水深,为高原航运提供了有利条件。皮船和木船可以从西边的拉孜,通至东边的泽当,长约400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河段。由支流冲积的拉萨、日喀则等河谷平原,海拔都在4100米以下,一般宽2~3千米或6~7千米,长可达数十千米。这里日照充足,灌溉条件好,无霜期120~150天,人烟稠密,是西藏最重要、最富庶的农业区,素有西藏“粮仓”之称。作物以青稞、马铃薯、小麦为主。

峡谷密布的下游

从米林县的派乡到巴昔卡附近是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段,河长496千米,集水面积49959平方千米。滔滔江水从米林县里龙附近开始逐渐折向东北流,经派乡转为北东流向,至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灰急转南流,进入连续的高山峡谷段,经巴昔卡流入印度。在大拐弯顶部两侧,有海拔7151米和7756米的加拉白垒峰和南迦巴瓦峰。从南迦巴瓦峰到雅鲁藏布江水面垂直高差达7100米,可称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峡谷,这便是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这里江面狭窄,河床滩礁棋布,江水流急浪高,响声隆隆,蔚为壮观。

雅江文明

西藏文明的摇篮

天上有一条银河,地上有一条天河。被称为“天河”的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谷地,使这一带花红草绿。繁衍生息于此的藏族人民,创造出绚丽灿烂的藏族文化。

雅鲁藏布江孕育出的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林芝、墨脱为代表。林芝县曾采集到石器、陶片等遗物。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江西岸河谷阶地的六个地点,收集到的磨制工具有斧、锛、凿等种类。

世界上最透明的江(世界上最透明的鱼叫什么)

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各地形成了许多部落。活动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砻部落,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私有制破土而出,逐步进入了人类文明的大门。

古老的雅砻河没有汹涌的波涛、磅礴的气势,从源头到注入雅鲁藏布江的河口,全长不过6.7千米。河床亦不宽,中、下游一带只有10米左右,有些地方似乎可以撑杆横越。在万里高原的大川巨流面前,雅砻河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溪。然而,正是这一条普通的河,曾经孕育过百万藏胞的祖先,成为西藏文明历史的发源地。

藏传佛教

从公元7世纪,佛教开始传入西藏起,便得到吐番王室和上层贵族的大力支持,开展了佛教西藏化运动,使传入西藏的大乘佛教具有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征,习称藏传佛教。藏语对僧人等称为“喇嘛”(意为上师),故藏传佛教又俗称为喇嘛教。喇嘛教分为许多教派,主要有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该派僧人头带黄色僧帽,俗称黄教)、宁玛教(红教)、噶举教(白教)和萨加派(花教)。这些教派都为西藏的历史和文明作出过自己的贡献。而寺庙宫观不仅成为藏传佛教影响世俗的中心,而且其本身就凝聚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藏文化的象征。

雅鲁藏布江流域寺庙林立,无论是在峡谷溪涧之旁,还是在深山野林之中,都可听到悠悠的古刹钟声。藏民一代接着一代,从不懂事的小孩开始,就被带到寺庙,接受寺庙文化的熏陶。在众多的寺庙宫观中,布达拉宫与扎什伦布寺是最有代表性的。

雅江奇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800米,长44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间,众多学科的中国科学家曾先后8次进入该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最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关专家在大峡谷地区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掌握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地质、水文、植物、昆虫、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数千种标本样品,为大峡谷的资源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仅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数量和位置,而且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科学考察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同时,大峡谷处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俯冲的东北挤角,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堪称罕见的“地质博物馆”。

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世人有着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祖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于2000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雅鲁藏布大峡谷即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总体规划》中,西藏的有关专家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的动植物保护、地质地貌保护等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划,划分了各个保护区域和保护物种,制定了完美的保护措施,拟议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万人。

峡谷瀑布

科学考察发现,雅鲁藏布江干流存在4个巨大的瀑布群。在大峡谷核心河段,从西兴拉往下到迫隆藏布汇入口扎曲的20余公里河段内,峡谷多处急转弯,河床特别陡峻,坡降平均达到23°‰,实测峡谷嵌入基岩的河槽最狭处仅35米,洪枯水位高差达到21米。

绒扎瀑布群

位于距迫隆藏布汇入口约6公里的干流河床上,海拔1680米;瀑布群共有7级,最大瀑布相对高30米,宽50米,在相距200米之间形成总落差100多米,江面上浪花四溅,涛声轰鸣,彩虹时隐时现。“绒扎”在门巴语中的意思是峡谷之根。

秋古都龙瀑布

位于跑迫隆藏布汇入口14.6公里的主干河床上,海拔1890米,最大者相对高差15米,宽40米左右;主体瀑布上下600米的河床上还现有3处2—4米高的小瀑布和5处跌水;主体瀑布南岸陡壁上,有1条宽1米、长50米的河岸瀑布,飞瀑从高山上直接泻入雅鲁藏布江,景象壮观。

藏布巴东瀑布

实际为两个瀑布群。位于西兴拉山下、距迫隆藏布汇入口约20公里河床上,海拔2140米;在相距600米的河床上,这里出现两处瀑布,分别高35米(瀑布群二)和33米(瀑布群一),前者宽仅35米,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

此外,在白马狗熊以下河床上,本世纪2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F.K.Ward提到的“虹霞瀑布”,考察时证实遗址只剩下4处跌水残留。专家认为可能是1950年8月15日发生的8.5级地震使它消失的。瀑布群的概念,是中国科学家在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实地考察和测量之后首次提出的。

在这么短的范围内,在大江干流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专家认为,根据掌握的数据,这些瀑布的形成都不过几十年的事,这表明青藏高原在大峡谷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十分强烈,4处瀑布群均属于基岩形,显然形成于新的地质构造运动,也说明这里是大峡谷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雅鲁藏布大峡谷瀑布群在世界河流峡谷中构成罕见的自然奇观。它们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首先在水力和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在科研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塔各加喷泉

西藏高原,冰雪覆盖。然而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却有许多热蒸汽由泉眼中喷涌而出,滚烫灼人,直冲云霄。这种奇异的景象,就是地热的显示。它是大地母亲赋予西藏高原特有的自然风采。地热显示的种类繁多,有水热爆炸、高原沸泉、地热蒸汽、沸泥泉、热水河等。而最为壮丽的,当数雅鲁藏布江边的间歇喷泉了。

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县,有一个名叫塔各加的地方。这里热区水温高达85~86℃的沸泉口有近百个,其中有四处间歇期不同、喷发形式各异的间歇喷泉。每次喷发之前,泉口的水位缓缓上升,随着一阵巨大的吼声,高温汽水流突然冲出泉口,腾空而起,形成直径2米左右的汽水柱,无风时,水柱顶部汽柱可高达40~50米。喷发时间长的有10多分钟,然后渐渐回落。刚平静下来,猛地,水流又一次冲出泉口,呼啸而出。这样反复数次,直到最后完全停止。间接喷泉的猝然喷发,激动人心的声势,喷发和休止的交替变幻,蔚为奇观。

藤网桥

在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江水湍急。大江中,礁石犬牙交错,江岸又高又陡,高山夹着深谷,地形十分险峻。这一带的江面既不能渡船,也不能架桥。为了社会交往,住在这一带的珞巴族、门巴族和藏族人民,就利用山上的藤条,编织成了藤网桥。山藤十分耐磨、耐拉,当地人们把它用来摆荡,从一个山头摆到另一个山头,从一条河涧荡到另一条河涧。藤网桥是将数股细藤绞成粗藤,再用数根粗藤为径,拴系在河两岸的树上,然后用细藤在粗藤上编织成网架成的。这样,尽管摇摇晃晃,但人们可以拉着上面的粗藤,脚踩在下面的藤网上,自由地来往。藤网桥已成为雅鲁藏布江上一个奇特的人文景观。

雅江珍宝

红豆杉

据考察,天然红豆杉林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海拔2500至3200米之间的广大地区,分布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当地红豆杉最大单株树高30米多,胸径最大1.5米以上。一些生长良好的幼树已是红果累累,令科学家们欣喜不已。

红豆杉以其美丽漂亮的树冠成为一种珍贵和旅游观赏树种。近来年,其珍贵、奇特的药用价值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它所含有的紫杉醇,对癌症等疑难病症有良好的疗效,应用开发前景可观。

野生原始天然红豆杉林在世界上分布不多,中国此前也只有在云南、四川等少数区域有所发现,像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这样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天然红豆杉林实属罕见。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家有关部门将在该地区对天然红豆杉林进行专项考察,并建立红豆杉林自然保护区,以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这一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

缺翅目昆虫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家们还意外地发现了缺翅目昆虫。缺翅目昆虫是一种原始的昆虫,是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原本生活在非洲等地赤道附近及南北回归线热带雨林中,后随澳洲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拼合漂移,目前在世界其他地区已经灭绝,仅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殊环境中残存下来。

缺翅目昆虫的发现,表明大峡谷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特殊的生态环境,对于生物地理格局的分布情况和变迁历史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水利资源

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集水面积大于2000平方千米的有14条。集水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有5条,即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曲和帕隆藏布。其中除年楚河居于右岸外,其余都分布在左岸。因此,雅鲁藏布江水系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雅鲁藏布江干流水能天然蕴藏最达7911.6万千瓦,仅次于长江,居我国各大河的第二次。单位河水水能蕴藏量为每千米3.85万千瓦,居我国各大河之首。其中87%的水力资源集中在下游峡谷,从派乡到巴昔卡落差2725米,天然水能蕴藏量达6880万千瓦,相当于全国的1/10。如果在峡谷区的派乡到希让段,以长隧道穿过喜马拉雅山引水发电,则在直线距离不足40千米的范围内,就能获得2000米以上的落差,其水力资源蕴藏量之丰富由此可见。

雅鲁藏布江流域虽比松花江流域纬度低,然而海拔较松花江流域高,气温低,冰雪融水较多,年平均水温反比松花江低1℃左右。但干流大部分河段冬季时不封冻,这也给利用大江潜在的水利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森林资源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有濒危珍稀的红豆杉,在波密、察隅、珞瑜等地,海涛般的森林随着山峦起伏。有原始森林264.4万公顷,木材蓄积量8.84亿立方米。茫茫林海中,树龄200多年的云杉,平均直径有92厘米,平均树高57米,有的高达80米,直径2.5米,一棵树就可出60立方米的木材。

沿着朗县、米林顺雅鲁藏布江而下,常在阳坡看到株株古柏,塔形的树冠,翠绿的树叶,以及那挺拔的树干历历在目,这就是西藏特有的古树——雅鲁藏布江柏木,亦称巨柏。林芝县的柏木自然保护区,是一片巨柏纯木,是西藏重点保护的活化石,树高平均44米,围径平均1.5米。林缘处最大的一株,胸径4.46米,树高46米,树冠投影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树龄达2500年。巨柏枝干苍劲,树冠浓郁,气势雄伟。内地人叹为观止的“汉柏”、唐柏“,同林芝这历经25个世纪沧桑变化的古柏比起来,实在是不足为道。

雅鲁藏布江流域有高等植物2000多种,含木本植物100多种、药用植物和真菌植物165种,其中有虫草、灵芝、猴头、天麻、雪莲、红景天、贝母、松茸等,可以说是一座天然的高原植物宝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sjzz/12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