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世界上最大最凶的螳螂 世界上最大最凶的螳螂介绍
- 2、十大最强螳螂排名
- 3、地球上最大的螳螂
- 4、世界上最大的螳螂都有哪些
世界上最大最凶的螳螂 世界上最大最凶的螳螂介绍
1、非洲的绿巨螳螂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螳螂,原产地体长平均在9厘米左右。绿巨依旧是非常强大的螳螂,能捕食一定大小的脊椎动物(如鸟、鼠、蛇等等)。
2、它们的故事是从一粒卵开始的。雌螳螂把卵产在树叶上(内含200多个卵泡)等其变硬后就可以防止其他生物破坏。大约1个月以后,小螳螂孵化出来,经过多次蜕皮,直到羽化长出翅膀后,这种冷血杀手就正式开始了在这个世界上的闯荡。
3、螳螂的整体习性全世界的螳螂大约有1800种之多,虽然每种螳螂都有各自的绝技但都经历相同的生存之道。
4、其实这个种类并没有正式的官方中文名,绿巨雌性体长6.5—9.5cm ,雄性比雌性小一些,体长通常在6--8cm,这种体型就跟中华大刀螳的水平差不多。
十大最强螳螂排名
十大最强螳螂排名如下:非洲绿巨螳、中华大刀螳、广斧螳螂、兰花螳螂、刺花螳螂、魔花螳螂、马来树枝螳螂、小提琴螳螂、枯叶螳螂、金属螳螂。
1、非洲绿巨螳。
非洲的绿巨螳螂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螳螂,拥有一个大号的宽腹,实力强悍。能够捕食昆虫、蜘蛛、蜈蜙、蛙类、小蜥、小老鼠、小鸟和小蛇,也吃蝎子蜈蚣蜘蛛,也能捕食体型相当的蛇,老鼠和蜂鸟,因此被称为“非洲绿巨螳”。
2、中华大刀螳。
中华大刀螳作为我国一种全国性品种,广布于南北各地,适应力很强。早在1896年就随同苗木一同引进到美国等地,并繁衍后代。头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体形大,足细长,整体颜色为暗褐色或绿色。
3、广斧螳螂。
广斧螳螂也叫广腹螳螂,俗称宽腹螳螂。身型与薄翅螳螂相仿,但粗壮得多。特征是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多为绿色,褐色个体比较少见,是斧螳属中较著名的品种之一。
4、兰花螳螂。
兰花螳螂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初生幼体呈红黑二色,在第一次蜕皮之后转变为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兰花体色,到成虫之后,粉红色会消失而出现棕色的色斑,体色也会由乳白色转变为浅黄色,能够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
5、刺花螳螂。
刺花螳螂,花螳科刺花螳属的一个物种,因全身布满棘刺而得名。产于非洲东部至南部诸国。刺花螳螂的习性与兰花螳螂却十分类似,它们都属于昼行性的树栖昆虫。初生幼体通体黝黑,直到第一次蜕皮后才会展现出白绿红三色相间的正常体色。
6、魔花螳螂。
魔花螳螂,被人们称为“螳螂之王”,它是世界上最稀有螳螂之一。魔花螳螂外表美丽、体型独特、数量稀少,是所有模拟花朵的螳螂种群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身上有红色、白色、蓝色、紫色、绿色,黑色保护色来威吓敌人,保护自身。
7、马来树枝螳螂。
马来树枝螳螂是世界上最大的螳螂。它的身体扁平且细长,三角形的小头可以前后左右自由转动,视力绝佳,非常有利于捕猎,可以看到很小的动静,昆虫、青蛙、鸟、小蛇等都是它的猎物,但它只吃活的生物。
8、小提琴螳螂。
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小提琴螳螂,由于整体型态犹如小提琴弹奏家而得名。小提琴螳螂喜爱捕食那些飞行的昆虫,如各种蝇类,蛾子,还有蝴蝶,而对地面上活动的蟋蟀,蝗虫和幼虫都不太感兴趣。
9、枯叶螳螂。
枯叶螳螂,来自马来西亚,外形酷似一片枯叶。体色棕色,有模仿枯叶的深色和浅色斑点。它的胸部恰似半片枯叶,一对翅膀收拢后,看上去就更像一片完整的枯叶。
10、金属螳螂。
该种类有着华丽无比的金属色光泽,体型修长而扁平,因此得名金属螳螂。
栖息于树林或草丛,肉食。善于利用锋利带有尖刺的前肢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能把猎物完全吞食消化。
[img]地球上最大的螳螂
世界上生物无奇不有, 下面就让我向你们介绍一下地球上最大的螳螂吧!
地球上最大的螳螂:
非洲的绿巨螳螂是世界上目前知道的最大最猛的螳螂,体长平均在15厘米左右最大记录记载是17厘米。他们能捕食小型蛇鸟青蛙老鼠等一般 其它 昆虫不能捕食的东西,而绿巨螳螂能做到。也有记录绿巨螳螂能吃掉蜈蚣、蝎子、蜘蛛(比较大的种类)。
绿巨螳螂南非米尔斯森林l里,粗看犹如一个绿色订书机。它是一种凶猛的食虫动物,各类昆虫都是他的美味佳肴。雌螳螂在怀卵期,竟敢攻击麻雀般大的各类小鸟。当大螳螂发现栖身树上的小鸟时,它悄悄地从背后靠上去,到相距约30厘米时,就一个弹跳猛扑上去,用两只有锯齿的大刀脚夹住鸟颈。小鸟拼命挣扎,一般双方都跌到树下,如果此时树下有蛇、狸等动物,则双方都被别的动物吃掉。一般情况下,大螳螂总是胜利者,因为它的大刀脚夹住鸟颈后,小鸟在一分钟内死亡。据动物学家分析,小鸟的脑汁富含卵磷脂和钙质,有助于雌螳螂怀卵的质量,这是一种繁殖后代的生理需要。
螳螂的基本简介: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
交配中的螳螂
在1984年,两名科学家里斯克(E.Liske)和戴维斯(W.J.Davis)虽然同样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一些改进: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了吃夫。相反地,他们首次纪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两个小时。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频频在实验室观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为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把丈夫当美味。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的,那么,吃夫就还是可能发生的。在1992年,劳伦斯(S.E.Lawrence)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于中度饥饿。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的确有益。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可能比其他螳螂远为普遍,是他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是,雄螳螂很显然不是心甘情愿地被吃的。
无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断的分裂而永世长存,有性的生物却必死无疑。性是对死亡的抗拒,是新生命的开端。这两个相对的力量,有时却能古怪地结合。例如,在蜘蛛纲和昆虫纲动物中,有时能观察到所谓“性食同类”(sexual cannibalism),即在交尾前后甚至交尾过程中,雌性吃掉与之交尾的雄性。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螳螂了。对雌螳螂杀夫的首次描述,出现于1658年出版的德语著作中。在1886年,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向《科学》杂志 报告 了他在实验室看到的雌螳螂在交配前吃掉雄螳螂的头,而无头雄螳螂仍设法完成交配的奇怪情景,大概是关于这一现象的第一篇科学文献。稍后,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也描述了螳螂杀夫: “然而在事实上,螳螂甚至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这真令人难以置信。”从这段描述看我们不知道法布尔是亲眼所见,还是只是在转述一个公认的事实。不管怎样,随着《昆虫记》风靡世界,雌螳螂“杀夫”(或者更确切地说,“吃夫”)的恶名和雄螳螂“殉情”的美名也就尽人皆知了。生物学家们甚至试图论证“吃夫”的合理性。 螳螂吃夫(3) 有的说,雌螳螂产卵需要大量的能量,雄螳螂的肉正是极好的能量来源。断头的雄螳螂能完成交配,这是已被实验证实的,因为控制交配的神经不在头部,而在腹部,而且,由于某些神经抑制中枢位于头部,头被吃掉反而还有助于增强雄性的性能力呢。雄螳螂不死,真是天理难容了。 不过,很少有人在野外观察到雌螳螂吃夫。我们说的螳螂,乃是一大类昆虫的总称(是昆虫纲下的一个目——螳螂目),包括形态、生态各不相同的1500多种螳螂。绝大多数螳螂物种都没有被观察到吃夫现象,这个名声,主要归咎于两种分布较广的螳螂:中国大刀螳螂(Tenodera aridifolia sinensis)和欧洲螳螂(Mantis religiosa)。 而上述二种螳螂也不一定吃夫,科学家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 但是,研究者报告的吃夫现象都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到的,在这种条件下,担惊受怕的动物往往会有异常的举动,在自然状态下,是否果真如此呢?这是真的与生殖有关的自相残杀,还是纯粹为了喂饱肚子的自相残杀?没人否认螳螂的确会自相残杀,而个子要小得多的雄螳螂也很容易成为雌螳螂的牺牲品,问题在于这是否有生殖意义?
世界上最大的螳螂都有哪些
非洲瘤刺螳
瘤刺螳是目前已知螳螂种类中体型最大的螳螂之一,主要分布在非洲,体长可达15cm,外形与神物箭螳相似,眼部形如锥刺,前臂内侧为醒目的紫色十分艳丽。
魔花螳螂
魔花螳螂学名“Idolomantis Diabolica”,雄性大小约为8-11cm;雌性大小约为10.5-13cm。魔花螳螂也被人们称为“螳螂之王”。获得这一头衔的理由很简单:魔花螳螂外表美丽、体型独特、数量稀少,是所有模拟花朵的螳螂种群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分布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索马里、 肯尼亚、 马拉维、 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家。魔花螳螂雄性大小约为8-11cm;雌性大小约为10.5-13cm。
它是世界上最稀有 mantids 之一,也最受世人追捧。身上有红色、白色、蓝色、紫色、黑色保护色来威吓敌人,保护自身。大小:雄性约8-11 cm;雌性约10.5-13 cm。性别:L3后可透过腹部节数区分性别,雄性为8节,雌性6节或7节,另亦可从触角的差异区分性别,雄性为8节,雌性6节或7节,另亦可从触角的差异区分性、普遍来说,温度较高及喂食较多会促进较快的新陈代谢,成长率较快,同时亦会缩减生命。
非洲绿巨螳螂
非洲的绿巨螳螂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螳螂,雌性体长8--10cm ,雄性体长在6--8cm,这种体型就跟中华大刀螳的水平差不多。它们捕食以小型蛇鸟、青蛙、老鼠等为主,也有记录绿巨螳螂能吃掉蜈蚣、蝎子、蜘蛛等比较大型的种类因此被成为"非洲绿巨螳"。主要分布在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赞比亚等地区。
中华大刀螳
中华大刀螳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型品种,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
中华大刀螳的适应力很强,早在1896年就随同苗木一同引进到美国等地,并繁衍后代。成虫体长通常都能达到7~10cm,有绿色,褐色两种色型。成虫 体大形,暗褐色或绿色。雌虫体长74-120mm,前胸背板长23—28mm;雄虫体长68-94mm。
壮菱背螳
壮菱背螳又称广腹圆胸螳,拉丁Rhombodera valida,为叶背螳科菱背螳属,这个属在某些地方也作为斧螳属的亚属,因为其前翅也有翅痣。1838年Burmeister在建立斧螳属的.同时,命名了壮菱背螳。此种额盾片宽大于高。触角基部与复眼交界处缺小瘤状突起。前胸背板向两侧呈明显的圆形扩展,超过头的宽度。前翅前缘较光滑,前缘域具较密的小翅室。Cu1脉(第一肘脉)至少两次分支,前缘域和中域缺黑色或红色横带。前足基节具刺,与前胸背板沟后区略等长或长于沟后区。前足腿节爪沟位于腿节中部之后。中后足腿节膝叶内侧具1枚刺。肛上板横行,端部三角状。与长菱背螳区别在于胸部叶形扩展较大。
广斧螳螂
广斧螳螂也叫广腹螳螂,俗称宽腹螳螂。身型与薄翅螳螂相仿,但粗壮得多。特征是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分布,东北地区比较罕见。广斧螳螂体长约60MM.多为绿色,褐色个体比较少见;因其具有宽而短的腹部,也称为广腹螳.广部与全国.是斧螳属中较著名的品种之一,与勇斧螳、多刺斧螳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