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原创 至今仍下落不明的绝世珍宝,《兰亭集序》真迹和传国玉玺都在其中
- 2、中国考古发掘绝世珍宝有哪些?
- 3、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什么?
原创 至今仍下落不明的绝世珍宝,《兰亭集序》真迹和传国玉玺都在其中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层、一直延续至今的优秀文明。炎黄之争惊天动地、青铜鼎的威严镇压四方、秦汉唐宋朝代更迭、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屹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间瑰丽的宝物恒河沙数:它们有些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仍寂静的躺在天地之间,有些传承下来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窗户,还有些原该现世却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后世的遗憾。
七、北京人头盖骨
1929年冬天,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附近发现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的第一批头盖骨化石。1941年,这批珍贵的化石文物因为一些原因被移交给当时正要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该部队乘车前往秦皇岛;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俘虏了当时北京、天津等地的美国兵,至此,我国极其珍贵的文物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不明!
六、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关于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很多人都有所了解。目前,其中七个已经回国,除了龙首在台湾,剩余四个蛇首、鸡首、狗首和羊首仍不知所踪。
五、《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编撰与明朝永乐年间,很多人只知道有这本文献集,但对它的价值却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惜的是,如今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于永陵外,它的副本大多早已亡于战火,所剩不到八百卷还散落于世界各地。
四、秦始皇十二金人
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句话被收录在贾谊《过秦论》中,其中所说“十二金人”有历史记载,却从未露面,引得后人纷纷猜测。有人认为它就在至今还未发掘的秦始皇陵墓中,也有人认为早在西楚霸王项羽火烧阿房宫时就已经消失于人间,事实究竟如何,还待后世考察。
三、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王羲之酒酣之作,半醉半醒间一挥而就,此后多次重写都难以再达到之前的境地,只能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这篇真迹被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承,直到王羲之第七代孙王法极,终于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这篇真迹也随之陪葬,永入昭陵,从此下落不明。
二、传国玉玺
和氏璧的故事流传甚广,和氏璧背后的传国玺却鲜有人知。公元前228年,秦王破赵,得了和氏璧。统一六国之后,丞相李斯受命仿龙蛇鸟鱼形状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据传,一次,秦始皇过洞庭湖时风浪骤起,龙舟眼看就要翻倒,始皇将慌忙将玉玺抛入湖中,风浪骤停。传国玉玺由此失落。
一、大禹九鼎
大禹九鼎应是中国历史上分量最重,也最有威严的珍宝了。夏初,天下九分为九州,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成九鼎以象征九州。公元前225年,周郝王薨,秦国取九鼎入咸阳,谁知途中狂风骤起,其中一座鼎被刮如泗水,有传言认为当初秦王“收天下之兵”就是为了重铸遗失的那个鼎。然而,其余的八鼎在秦朝灭亡后也不知所终。
中国考古发掘绝世珍宝有哪些?
第五,元朝青花瓷。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
第四,越王勾践剑。
这个被誉为中华第一剑,是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据当时考古工作者回忆,一名开采队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再有人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破。因此,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第三,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农地中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第二,金缕玉衣。
这件珍宝的发掘最要感谢的就是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在1968年,挖掘刘胜的陵墓时,发现了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世界。
第一,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据考古学家分析,四羊方鼎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头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快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成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四羊方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2000年5月,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遴选馆藏青铜器十大顶级国宝,四羊方尊位列其中。
201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确定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单。
[img]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什么?
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地面上原来残存有两个土冢,高10余米,相传为五代十国楚王马殷及其家属的墓地,故称“马王堆”。此处还曾被认为是西汉长沙王刘发葬程、唐二姬的“双女坟”。这个墓地究竟是什么时代的?墓主是谁?其身份地位如何?这些谜团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1972—1974年。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这个墓地进行了发掘。揭开了谜底,原来马王堆两个土冢下面埋藏的是3座西汉初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而其中的印章、封泥和木牍等文字材料,准确地反映出墓主的姓名、时代、身份等情况。特别是在1号墓中出土的一具女尸,保存完好,年纪约50岁,俗称为“马王堆老太太”,更使马王堆汉墓名闻天下。
马王堆3座墓葬,均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1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3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1号墓和3号墓的棺椁保存都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椁室内分棺室和4个边箱。1号墓的椁室最为庞大,内置套棺4层。3号墓椁内置套棺3层,2号墓从残存的痕迹看,椁内置2层棺。
1号墓填塞的白膏泥最厚而且均匀,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椁室封固严密而形成恒温、恒湿环境,从而使埋葬2100多年的女尸得以保全。女尸放在锦饰内棺中,仰身,脸上覆盖丝织物2件,身着衣、衾被等共20层,从头到脚层层包裹,然后横扎丝带9道,再在其上覆盖2件丝绵袍,出土时浸泡在约80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之中。这种棺液具有微弱的抑菌、杀菌作用。女尸身长1.54米。体重34.3千克,与“木乃伊”不同,是与新鲜尸体相似的“湿尸”,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然相当完整,而且结缔组织等细微结构保存也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病理检查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死于胆绞痛引起的冠心病急性发作。
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随葬品都放置于棺室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盛满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陶器以及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座墓均出土彩绘帛画。3号墓还出土帛书和兵器。
1号墓出土帛画1幅,3号墓出土帛画4幅。其中1号墓和3号墓各出土1幅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T”字形帛画,二者的形制、构图和内容都相似,均长2米多,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的旌幡。画面的上、中、下三段分别象征天上、人间、地下。两幅帛画的主要差别在于墓主形象,1号墓为女性,3号墓为男性,这与实际墓主情况相一致。3号墓椁房东、西两壁还各挂有一幅帛画。分别绘车马仪仗和墓主生活场面。3号墓出土的另外一幅帛画《导引图》,上面绘有40多个人物的各种运动姿态,反映了我国古代养生健身运动由来已久。
l号墓和3号墓分别出土了大批保存完好的竹简。其中1号墓出土312枚,内容均为墓中随葬品的记录,传统上称这种竹简为“遣策”。3号墓除出土410枚“遣策”竹简外,还出土医书简200枚。此外,3号墓还出土20多种帛书和3幅地图。帛书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除《周易》和《老子》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这是中国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3幅地图为《长沙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和园寝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具有相当科学水平的实用彩色地图,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丝织品绝大部分放置在竹笥中,种类主要有绢、绮、罗、纱、锦和绣。这批织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其中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堪称绝世精品,是当时缫丝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的发现,证明起绒技术最早在中国发明。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随葬大量流光溢彩的漆器是马王堆汉墓的一大特色。漆器共500余件,多为木胎,少数为夹纻胎。种类有鼎、壶、盒、卮、勺、耳杯、盘、奁、案、匕、几、屏风等。纹饰主要为云气纹。一些漆器上书写有“轶侯家”、“君幸食”、“君幸酒”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如“四斗”等。漆器在汉代其珍贵程度远在铜器之上,有“一文杯得铜杯十”的说法。马王堆汉墓出土如此众多的漆器,足见墓主生前生活的奢华。
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一批乐器,1号墓出土二十五弦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号墓出土瑟、竽、七弦琴和六孔箫。竽、竽律、琴和箫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二十五弦瑟是目前发现的惟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的瑟。
根据考古发现,并参考文献记载,马王堆汉墓墓主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在马王堆2号墓中发现了“长沙丞相”、“轶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该墓墓主应为史书所载的第一代轶侯利仓。而1号、3号墓分别是他的妻、子之墓。可见,马王堆并非“马王”堆,而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轶侯利仓一家的墓地。它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沉寂于地下2100多年的古墓打开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和那具不朽的千年女尸一并陈列在古城长沙,述说着长沙国曾经辉煌的历史与失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