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未来可能颠覆世界的十大科技,你知道吗?
- 2、2020年以后的未来十大新兴科技
- 3、全球十大未来必要的科技发明(星际航行)10
- 4、未来十大高科技有哪些?
- 5、未来科技前沿十大科技有什么?关于这些科技有什么介绍?
未来可能颠覆世界的十大科技,你知道吗?
未来可能颠覆世界的十大 科技
1.4D打印
相信大家都看过电影里的变形金刚在短时间内变形,在不久的将来,4D打印技术将能使你需要的模型在短时间内成型。4D打印是指利用“可编程物质”和3D打印技术,制造出在预定的刺激下(如放入水中,或者加热、加压、通电、光照等)可自我变换物理属性(包括形态、密度、颜色、弹性、导电性、光学特性、电磁特性等)的三维物体。其中,“可编程物质”是指能够以编程方式改变外形、密度、导电性、颜色、光学特性、电磁特性等属性的物质。4D打印的第四维是指物体在制造出来以后,其形状或性能可以自我变换。
4D打印制造的物体至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体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可自我变换成另一种形态或性能;另一种是该物体由可分离的三维像素(一种基于体积的像素,与平面像素类似,三维像素是“可编程物质”的基本单元,不同的“可编程物质”具有不同的三维像素)组成,三维像素可聚集形成更大的可编程部件,该部件也可分解成三维像素。
4D打印比3D打印多了一个时间维度,3D打印是预先建模再打印出成品,而4D打印则是把产品通过打印机嵌入可以变形的智能材料中,在特定的时间或激活条件下按事先的设计进行自我组装。打印过程并不新鲜,关键是打印出来后发生的变化,对于这项技术的运用,可以让物体在地下管道等难以接触到的地方进行自我组装,也可以应用到家具、自行车、 汽车 、建筑物等的制造上。4D打印概念的灵感来自于生物的自我复制能力。一些专家认为,这一技术的问世可能预示着自我组装家具时代的来临。
2.精密基因工程
传统基因工程一直饱受争议。然而,新技术正在兴起,使我们可以直接“编辑”植物的遗传密码,以提高植物营养成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等。这些技术包括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S)和近期推出的可在细菌中演化为病毒防御机理的CRISPR-Cas9系统。这种系统使用核糖核酸分子来锁定目标DNA,并在目标基因组中按照一组已知的、用户选定的序列进行剪切。这样,便能抑制不需要的基因,或者将该基因进行改良,使其发挥出与自然变异别无二致的功用。通过采用“同源重组”的办法,CRISPR也可用于精确地向基因组中植入新的DNA序列乃至完整的基因。
基因工程另一个有望取得重要进展的领域是将核糖核酸干扰技术(RNAi)用到农作物身上。核糖核酸干扰可有效预防病毒和真菌病原体,保护植物免受病虫害,减少对化学杀虫剂的需求。病毒基因已广泛用于保护木瓜树免遭环斑病毒侵害。以夏威夷为例,采用此法十多年来,并没有出现病毒抗药性增强的迹象。此外,核糖核酸干扰也能惠及主要粮食作物,预防小麦秆锈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香蕉枯萎病等。
现在有很多生物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癌症的突破,这当中基因工程必不可少,也许在不久远的未来人类可以实现癌症的强效治愈,从而使人类的生命更加长寿持续。
3.无线电力传输
如 今,越 来越 多的电子产 品为人们 的工作生活带 来了极大 的便捷 ,但传 统 的电力传输 方式大多是通过导 线或插座 将电力传输到终端产 品。随着移动设备、 无线数据 传输 、无线网络技 术的 曰益 普 及 ,人们 希望能摆脱 传统 电力传输方 式 的束缚 ,解 除纷乱 电源线带 来的困扰 。 由此 ,无 线 电力 传输 技 术成 为 21世 纪 最 值得期 待的技术 ,无线 充电产品成 为 人们关注的新焦 点。目前,全球许多国家 都 在研究 开发 无线 电力传输技术 ,探 索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在不 同领域的应用 , 致 力于将其实用化。
无线 电力传输 (W irelessPowerTransmission,WPT)也 称 无 线 能 量传 输或无线 功率传 输,它通过 电磁 感应和能量 转换来实现 。无线 电力传输主要通过 电磁 感应、电磁其 振、射频、微波、激光等 方式实现非接触式的电力传输。根据 在空间实现无线 电力传输供电距离的不 同,可 以把无线 电力传输 形式分为短程、中程和远程传输三大类
4.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汽车 ,又称无人驾驶 汽车 、电脑驾驶 汽车 或轮式移动机器人,为一种运输动力的无人地面载具。作为自动化载具,自动驾驶 汽车 不需要人类操作即能感测其环境及导航。完全的自动驾驶 汽车 仍未全面商用化,大多数均为原型机及展示系统,部分可靠技术才下放至量产车型,逐渐成为现实。
自动驾驶 汽车 能以雷达、光学雷达、GPS及电脑视觉等技术感测其环境[1][2]。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将感测资料转换成适当的导航道路,以及障碍与相关标志。根据定义,自动驾驶 汽车 能透过感测输入的资料,更新其地图资讯,让交通工具可以持续追踪其位置。
自动驾驶 汽车 的展示系统可追溯至1920年代及1930年代间,第一辆能真正自动驾驶的 汽车 则出现于1980年代。1984年,卡内基美隆大学推动Navlab计划与ALV计划;1987年,梅赛德斯-奔驰与德国慕尼黑联邦国防大学共同推行尤里卡普罗米修斯计划。从此以后,许多大型公司与研究机构开始制造可运作的自动驾驶 汽车 原型。21世纪以后,伴随着资讯 科技 的进步,更是突飞猛进,全自动驾驶的车辆在试验车辆上已经被制造出来,特斯拉 汽车 率先推出特定环境下的自驾车。
5.全天候能源收集技术
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从各种燃料当中生产出能源的技术,利用人体和环境的温差产出电力。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出一种“能源收集树”,能从周围环境中收集能源并转换为电能,给小型电子设备充电。在英国已有了靠着人们的脚步就能产生电源来启动灯泡,还能帮手机充电,这项发明 科技 将成为智慧城市的下一步,在高密集人流量的街道上,铺上全天候能源收集跑道,走在跑道上,人人都为绿色能源出份绵力。
6.智慧工厂
智慧工厂”的发展,是智能工业发展的新方向。特征体现在制造生产上:
一、系统具有自主能力:可采集与理解外界及自身的资讯,并以之分析判断及规划自身行为
二、整体可视技术的实践:结合讯号处理、推理预测、仿真及多媒体技术,将实境扩增展示现实生活中的设计与制造过程。
三、协调、重组及扩充特性:系统中各组承担为可依据工作任务,自行组成最佳系统结构。
四、自我学习及维护能力:透过系统自我学习功能,在制造过程中落实资料库补充、更新,及自动执行故障诊断,并具备对故障排除与维护,或通知对的系统执行的能力。
五、人机共存的系统:人机之间具备互相协调合作关系,各自在不同层次之间相辅相成。
结合高度自动化与大数据、物联网接轨的一种未来工厂型态,通过各种感测器、网络技术、云端运算等,减少人力而且能有效率地生产。相较现行的大量生产策略,未来将转变成多样少量客制化生产。 随着工厂制造流程连接的嵌入式设备越来越多,通过云端架构部署控制系统,无疑已是当今最重要的趋势之一。所谓工业4.0就是新一代的工业革命,第一次的工业革命,由水力及蒸汽带动机械化,跟随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电力驱动引入大量生产,再下一个则是数位革命,引入信息技术以更进一步地自动化生产,现在,我们正处于第4次工业革命的边缘,而它将是自动化与数位化的融合。
7.隔空挥手遥控
该技术运用仿生学原理(蝙蝠用超声波捕食)能够识别挥手运动信号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将人在挥手瞬间产生的动作信号精准捕捉识别,从而实现了对电源的相对远程控制。所以,哪怕你睡在床上,只要使用这种开关,对着开关远距离挥手,就能开关你家中不同房间里的电灯和其他电器。最近华为的最新手机发布会上也展示了该种功能可以隔空通过手势识别来截屏滑动点击APP,也意味着,未来隔空操控智能产品,智能家居也会成为现实
8.虚拟现实
处于不同时空可克服距离的限制,共同参与活动的实感体验型技术,例如,呆在家中也能与远方亲友“一起”打球。目前已经到了商用化的阶段,全息图的应用技术也在开发中。 VR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3D的虚拟世界,提供给用户视觉、听觉、触觉等的模拟,让用户感觉彷佛身历其境,可以及时同步、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用户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三维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的感觉。
9.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 [1] 技术是指利用分析比较的计算机技术识别人脸。人脸识别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人脸追踪侦测,自动调整影像放大,夜间红外侦测,自动调整曝光强度等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
10.高度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英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该词也指出研究这样的智能系统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同时,通过医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及统计学等的进步,有些预测则认为人类的无数职业也逐渐被其取代。
人工智能于一般教材中的定义领域是“智能主体(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与设计”,智能主体指一个可以观察周遭环境并作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约翰·麦卡锡于1955年的定义是 “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安德里亚斯·卡普兰(Andreas Kaplan)和迈克尔·海恩莱因(Michael Haenlein)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系统正确解释外部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学习,并利用这些知识通过灵活适应实现特定目标和任务的能力”。
人工智能的研究是高度技术性和专业的,各分支领域都是深入且各不相通的,因而涉及范围极广[8]。人工智能的研究可以分为几个技术问题。其分支领域主要集中在解决具体问题,其中之一是,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完成特定的应用程序。
AI的核心问题包括建构能够跟人类似甚至超卓的推理、知识、规划、学习、交流、感知、移物、使用工具和操控机械的能力等[9]。人工智能当前仍然是该领域的长远目标[10]。当前强人工智能已经有初步成果,甚至在一些影像识别、语言分析、棋类 游戏 等等单方面的能力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而且人工智能的通用性代表着,能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是一样的AI程序,无须重新开发算法就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AI完成任务,与人类的处理能力相同,但达到具备思考能力的统合强人工智能还需要时间研究,比较流行的方法包括统计方法,计算智能和传统意义的AI。当前有大量的工具应用了人工智能,其中包括搜索和数学优化、逻辑推演。而基于仿生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基于概率论和经济学的算法等等也在逐步 探索 当中。 思维来源于大脑,而思维控制行为,行为需要意志去实现,而思维又是对所有数据采集的整理,相当于数据库,所以人工智能最后会演变为机器替换人类。
[img]2020年以后的未来十大新兴科技
今天是2020年八月的最后一天,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基本上把上半年完全打乱。随着新冠疫情继续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一些大型 科技 公司站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技术和传感器等新兴技术来研发疫苗和突破治疗方法的最前沿,以帮助受冠状病毒感染的人们。
2020年由于新冠病毒的“黑天鹅”事件,促进了人工智能(AI)在医疗,金融和制造业等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人工智能将永远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一年还剩下四个月,我们想看看这些新兴技术迄今为止的发展情况。
以下列出了2020年以及之后将推动未来十年创新的十大新兴技术。
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 AI和ML继续保持头把交椅。人工智能不仅统治着信息技术领域,而且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管理着我们的电子设备和房屋,帮助我们导航,并建议我们观看,阅读,收听和购买什么。生物技术公司还将AI与其他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提供远程医疗,预防,诊断,医院护理,公共安全以及对行业,城市提供帮助的急需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是新兴技术中的最大力量,其应用跨越其他领域,包括机器人技术,物联网(IoT),云计算,认知自动化,安全性,财务等等。今年,我们还看到了一种新型的人工智能,称为格式AI。与生成AI不同,形成性AI可以随着时间动态地适应并生成新颖的模型来解决特定问题。AI的其他新兴用途包括自适应机器学习,边缘AI,边缘分析,可解释的AI,AI平台即服务(PaaS),转移学习,生成对抗网络和图分析。
2.传感和移动性 –当今世界各地有数百万人在远程工作,传感和移动性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两项技术。正如Gartner的布莱恩·伯克(Brian Burke)所描述的那样,“感觉和移动性听起来好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感觉到了实现移动性的能力。” 传感和移动技术涉及例如3D传感摄像头,AR云,轻型货运无人机,自动驾驶飞行器和自动驾驶的使用。
3.下一代认知计算 - 认知计算是我们列表中的新功能。它是一种神经形态技术,它使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复杂的情况下的人类思维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答案可能是模棱两可和不确定的。与人工智能不同,认知计算是一系列技术平台的集合,从广义上讲,它们是基于人工智能和信号处理的科学学科。不同于AI更加注重通过增强人类思维来解决复杂问题来提供准确的结果,而认知计算或思维则旨在模仿人类行为并适应人类推理,旨在以类似于人类解决问题的方式。
4. 5G – 5G是第五代移动网络,与4G相比提供了改进,例如低延迟,智能功耗和高设备密度。借助5G,5G现在正被用于从远在千里之外进行远程手术,这可能会改变整个医疗保健行业。2019年,我国的医生使用5G进行了远程手术,将刺激设备插入了将近3000多公里之外的帕金森患者的大脑中。除了医学之外,5G还将使增强现实,智慧城市和联网车辆成为可能。
5.增强现实/虚拟现实 –今年年初,AR和VR排名第9位。随着冠状病毒和大流行后工作未来的永久转变,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有可能极大地改善远程工作并改变我们永远的工作方式。今年年初,在冠状病毒大流行之前,Facebook提出了使用增强和虚拟现实进行远程工作的想法。长期以来,Facebook一直认为这些技术可以广泛用于 娱乐 之外。Facebook的AR和VR负责人Andrew“ Boz” Bosworth早在5月份表示,这家社交巨头已经在投资使用AR和VR技术“增强远程工作和生产力”。AR和VR还具有改变人类与机器,数据以及彼此互动的方式的潜力。
6.无服务器计算的下一代云计算 –如今,云计算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日常语音通信中使用的大多数数据都是由阿里,腾讯,亚马逊等 科技 公司存储在云中的。无服务器计算是一种云计算执行模型,其中提供商按使用情况提供后端服务。服务器仍在使用,但是从无服务器的供应商那里获得后端服务的公司是根据使用情况收费的,而不是固定数量的带宽或服务器数量。无服务器计算也称为功能即服务(FaaS),它使公司能够构建可实时扩展的应用程序,以便它们能够响应随数量级而立即变化的需求。如上所述,
7.自然语言处理 – NLP是人工智能领域,使计算机能够分析和理解人类语言。NLP使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与人之间的交互。语音到文本将人类语言转换为编程语言,文本到语音将计算机操作转换为声音响应。NLP被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设备。AI芯片(也称为AI加速器)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速NLP的发展。例如,Alexa和Siri等语音助手具有内置的NLP引擎,可将语音转换为单词,声音和想法。不幸的是,当今的主流语音助手解决方案(Alexa,Siri和Google Home)并不是针对工业环境而设计的。下一代NLP现在正在工业IoT设备中使用。早在2019年,我们就Onvego进行了报道,这是一家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AI技术创业公司,专注于智能语音,语音和语言处理以及下一代NLP和语言处理领域。使用NLP技术,Onvego使物联网设备即使在离线状态下也可以通过语音命令激活。
8.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出现的时间比您想象的要长。我们今天所知的最早的机器人最早是由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发明家George C. Devol开发的。自从1950年代初期首次开发机器人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机器人技术是产生机器的科学,工程和技术的交集,称为机器人。与十年前不同,机器人技术已经从工业用途转变为服务和食品交付。机器人在物理上和虚拟上都在影响着家庭和企业。如上所述,随着5G技术的到来,医生现在正在使用机器人进行远程手术。除了外科手术机器人以外,医院和治疗中心现在还使用机器人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预后。
9.物联网(IoT) –简而言之,物联网是将任何设备连接到Internet以及彼此连接的想法。该设备也称为IoT设备,是一种带有传感器的硬件,该传感器通过Internet将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物联网设备包括无线传感器,软件,执行器和计算机设备等等。与物联网的早期不同,下一代物联网迎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也被称为工业4.0。具体而言,工业4.0专注于依赖物联网的智能工厂。它影响从制造业到物流和供应链的每个工业过程。物联网是工业4.0的九大支柱或组成部分之一。
10.量子计算 –与使用以0或1表示的位存储信息的常规计算机不同,量子计算机使用量子位或qubit将信息同时编码为0、1或两者。量子计算始于1980年代初,当时物理学家Paul Benioff提出了图灵机的量子力学模型。从那时起,诸如Google和IBM之类的技术巨头一直在努力将该技术引入主流。早在9月,该搜索巨头成为第一家实现“量子至上”的公司。量子计算将开辟新的可能性领域,并有助于解决以前不可能的计算问题。
全球十大未来必要的科技发明(星际航行)10
星际航行
星际航行是有人或无人驾驶在星际之间旅行,通过恒星飞船实现星际航行通过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由于距离非常遥远,星际旅行要比太阳系间旅行更难以实现。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能够设计出星际航行器,人们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旅行到另一个遥远世界,发现新的地平线,并在外太空拓展新的殖民地。这将如何实现呢?目前,美国宇航局突破推进力物理学计划(Breakthrough Propulsion Physics Project)明确指出星际旅行成为可能所必须的两项技术突破:尽可能添加达到最大推进力速度的方法;新型舰载能量生产以驱动星际航行器上的装置。
星际航行interplanetary and intersteller navigation 是行星际航行和恒星际航行的统称。行星际航行是指太阳系内的航行,恒星际航行是指太阳系以外的恒星际空间的飞行。不载人行星际航行已经实现,而恒星际航行尚处于 探索 阶段。要使航天器接近光速,必须把火箭的喷气速度提高到接近光速。
基本简介
已知太阳系最外层行星(冥王星)的轨道半径为60亿千米,而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旅行者号探测器马座比邻星)与地球相距4.22光年,约合40万亿千米,其他恒星和星系的距离则更远。人们现在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为100亿光年,用现在火箭技术所能达到的速度(20千米/秒)可以飞出太阳系,但不能实现恒星际航行。因为以这个速度航行到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约需65000年。航天器只有达到接近光速的速度,恒星际航行才有实际意义。
探索 发展
不载人行星际航行已经实现,而恒星际航行尚处于 探索 阶段。如以冥王星的轨道作为太阳系的边界,太阳系的半径约为60亿公里。除太阳外,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半人马座“比邻星”的距离为4.22光年(1光年等于9.46 1012公里),约合40万亿公里,相当于地球到太阳之间距离的27万倍,其他恒星和星系的距离则更远。人们现在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为 100亿光年。用现代火箭技术所能达到的速度 (20公里/秒左右)可以飞出太阳系,但不能实现恒星际航行。因为以这个速度航行到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约需 65000年,到天狼星约需13万年。航天器只有达到接近光速的速度,恒星际航行才有实际意义。要使航天器接近光速,必须把火箭的喷气速度提高到接近光速的水平。但是即使利用氢聚变反应产生能量转化为动能,喷气速度也只能达到光速的5%。以这样的喷气速度使航天器速度达到0.8倍光速,则航天器起飞时的质量将为航天器质量的34.8亿倍,这是无法实现的大质量比。
现状
现阶段航天中使用的化学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和电火箭发动机的喷气速度只有光速的几万分之一。设想中的有可能用于未来恒星际航行的推进系统的有:
①脉动式核聚变发动机:把核燃料做成很多细小的颗粒 “微型氢弹”,用激光或粒子束加热到极高温度,引起微型氢弹爆炸,产生冲击波和粒子流,使其向一定方向喷射,产生反作用推力。逐个点燃“微型氢弹”可获得脉动式的持续推力。
②星际冲压式发动机:在恒星际航天器前面装一个巨大的收集器,在航行中不断吸入星际空间的氢,利用氢的同位素氘为核聚变发动机提供燃料。但是这样的收集器据计算直径将达到数千公里。有人设想在航天器前面造成一个大范围的人工磁场,形成无形的收集器,用磁力线捕获星际空间的氢离子。
③光子火箭发动机:根据著名的爱因斯坦质能公式:能量=质量 (光速)2,利用物质和反物质相互作用,其质量全部湮灭而转化为光能。使质子与反质子在发动机中进行反应产生光子流,光子流以光的速度从火箭喷管喷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这就是光子火箭原理。光子火箭的设想早在1953年就提出来了,但是反物质的产生、贮存和使用,发动机的设计和控制,以及大面积反射镜的制造都不是短时期内所能解决的问题。 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在以接近光速飞行的航天器上,时间的进程远比地球上慢,这个效应称为时间延缓效应。设T是航天器上的时间,Te是地球上的时间,V是航天器的速度,C是光速,则有关系式: 例如:当V 0.9C时,T 0.436Te;当V 0.9999995C时,按照这个效应航天器上的时间仅为地球上时间的千分之一。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在人的寿命期限内完成一次往返遥远恒星天体的恒星际航行。
未来十大高科技有哪些?
1、无人驾驶车
无人驾驶车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在加州,时不时就会看到谷歌正进行测试的无人驾驶车。它们可能要到2018年才能进入市场。谷歌估计,无人驾驶车可将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120万)削减一半。社会大众是否准备好迎接该产品,还有待观察。不过无人驾驶车肯定会是人们的一种选择,而丰田、奥迪等大汽车厂商也在研发自家无人驾驶车。
【 详细】
2、谷歌眼镜
谷歌眼镜将使得我们成为半机械人。谷歌眼镜是当下最令人兴奋的产品之一,原因正是其应用潜力巨大。它将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层地感受日常活动,提升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我们与互联网的连接性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将能够用谷歌眼镜浏览各种有用信息,如短信、新闻评论、推文和导航信息。有了谷歌眼镜,我们还能够记录周围的点点滴滴,并将记录的东西存储在云端,从而可以保证自己不会遗忘生活中的珍贵时光。
【 详细】
3、穿戴式健身追踪器
穿戴式健身追踪器使得人们成了保养迷。随着耐克FuelBand、Fitbit、ZEO等应用与服务的出现,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变得越来越多。那些设备可帮助追踪所燃烧的卡路里和计步,甚至能够跟踪我们的睡眠质量。这些设备都是“量化自我”运动的一部分,该运动旨在通过人们的各种数据,告知他们有关自身身体和生理状况并不明显的信息。
【 详细】
4、在线支付
在线支付是指卖方与买方通过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交易时,银行为其提供网上资金结算服务的一种业务。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个安全、快捷、方便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和网上资金结算工具。在线支付不仅帮助企业实现了销售款项的快速归集,缩短收款周期,同时也为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提供了网上消费支付结算方式,使客户真正做到足不出户,网上购物。
【 详细】
5、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使得人们相互之间高度连接。它是难以置信的实用工具,使得我们能够与遍布全球的人联系,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时事动态。手机可让我们浏览电子邮件、新闻、股票变动等等,只要有信号,里面的地图也能确保我们不会迷路。与此同时,像Tinder、Grindr这样的约会应用正帮助我们结识附近的新朋友。不过频繁查看手机,也会让人感到不安。IDC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起床后的15分钟内,79%智能手机用户会查看手机;48%的人在健身时使用智能手机,50%的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查看Facebook。发送文本信息也变得比打电话更加普遍。
未来科技前沿十大科技有什么?关于这些科技有什么介绍?
时代在不断进步。智能手机,机器人,电商等等,以前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今天都实现了,都变成了现实。没有人能想象今天繁荣的互联网会引领科技潮流,那么你知道未来科技的前沿技术有哪些吗?
未来十大前沿技术
第一,读心术技术
目前,该技术可以将芯片植入中风瘫痪患者的大脑,并将芯片与笔记本电脑相连。这些患者最终将学会如何利用他们的想法编辑电子邮件、玩视频游戏和上网。
凯正在编纂一本思想词典。他开发了一个可以解码脑电波信号的计算机程序。他说:“将有可能从大量图像中识别出患者看到的特定图像,而这个图像只需通过检测他大脑的活动就可以恢复。”日本本田公司曾经做过一个机器人,戴着头盔的员工可以通过意念控制机器人的活动。
第二,攻克癌症的技术
如今,当人们在胸部发现一个肿瘤时,它可能有100亿个癌细胞。但在未来,仅仅几百个癌细胞释放的蛋白质就可以被安装在厕所里的DNA芯片识别出来,这将把发现肿瘤的时间提前10年。从此,“肿瘤”这个词将从世界上消失。
人们的体检方式也会发生变化。霍尔德曾写道:“2018年6月,莎莉拿出一个小装置,按在手指上,取了一小滴血。有了这一滴血,可以进行2000种不同的测试,数据可以无线发送到远程计算机进行分析...微型设备将检测数千种血液成分,DNA测序仪将能够快速破译个人的基因组。”
此外,科学家们还开发了“纳米粒子”,这是一种微分子。这些分子可以像智能炸弹一样摧毁癌细胞。在过去的实验中,通过这种方式杀死了90%的癌细胞,这将使癌症治疗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抗衰老技术
虽然没有人能找到长生不老药,但现在科学家可以从遗传学和分子的角度来分析和梳理细胞衰老的过程。在酵母细胞、果蝇和蠕虫中发现了许多影响衰老速度的基因。
科学家通过“热量控制”延长了昆虫、老鼠、兔子、狗、猫和猴子的寿命。即如果在喂养它们时减少30%的热量摄入,它们的寿命可以延长30%。瓜伦特发现了SIR2基因,或许可以解释“热量控制”之谜。
第四,太空电梯技术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走进电梯,按下上行键,你就在外太空了。是不是很酷?这就是太空电梯,它将实现向游客开放宇宙的梦想。
目前,将重约2.2kg的东西发射到近地轨道的成本约为53000人民币,但太空电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让普通人在太空中旅行。电梯的载人舱可以在几千万米的缆绳上移动,缆绳是靠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固定的。碳纳米管的出现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又一步。爱德华兹已经证明,纳米技术可以用来制造能够支撑太空电梯的超强缆绳。
他说:“建造200吨的电梯是一个合理的想法,具有商业价值。一部200吨重的太空电梯相当于一架大型商用飞机的大小。太空中电梯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意愿,不受任何物理层面的限制。”
第五.可上网的隐形眼镜技术
你能想象有一天上网像眨眼睛一样简单吗?帕尔维兹教授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种隐形眼镜,可能会让你明白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新型隐形眼镜上排列着一系列发光二极管。帕尔维兹说,“这些LED组合可以在你眼前形成各种图像。这些眼镜的材料大多是半透明的,人们可以自由佩戴。”
这种眼镜还会识别人的面部特征,显示所看到的人的生活,并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样人们就可以阅读镜片上显示的字幕。可能要期末考试的同学会是这款隐形眼镜的第一批顾客,相信也会受到科幻迷的喜爱。
第六,人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
在未来的几年里,机器人可能会拥有和老鼠、猫、狗甚至猴子一样的智力。当时,有些人认为机器人可能是危险的。有人建议,我们应该在他们的“大脑”中植入芯片,这样一旦他们有了不好的想法,就可以关掉它们。但也有人说,为什么不同的机器人会合并?这正是布鲁克斯所想的。他是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负责人。
他说:“从现在起的50年内,我们将能够通过基因改造看到人体的根本变化。人类人口将以今天人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发生变化。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再受达尔文进化论的限制。我的预测是,到2100年前,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充满智能机器人,人类无法将自己与它们区分开来。我们也将是机器人,与机器人互联。”
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一天你醒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身体是完美的:美丽的,超级强壮的,不朽的。
七、变形技术
电影《终结者2》或《x战警》中,都有形状变形的场景,这也是研究“可编程物质”的科学家们的梦想。他们制造了一个像针帽一样大的电子大脑芯片,这是一种叫做“catoms”的纳米级微型计算机。这些计算机芯片被编程,这些芯片可以根据给定的电荷以不同的方式组合。
坎贝尔说,“比如我的手机放在口袋里太大,但拿在手里又太小。如果我有200到300毫升那么多(可编程)芯片,那么我就可以随时把手机做成我想要的形状。英特尔高级研究员贾斯汀·拉特纳(Justin Ratner)表示:“在未来40年,这将成为一项非常普通的技术。“然后到了圣诞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我们的礼物下载软件,然后按下按钮,礼物就会出现。
第八、复制大脑技术
想长生不老,不需要灵丹妙药。未来学家扫描特定个人的大脑并在数字世界中复制它是可行的。当原生死亡时,打开数字备份,使其在虚拟世界中永久保存。
其实扫描复制大脑不在概念层面。一些相关的研究正在深入进行,比如日本大阪大学石黑教授的研究小组,致力于将机器人做成一个生物人的复制品。
第九、人体器官商店技术
如果遇到车祸或疾病,人们可以从“人体器官商店”订购用自己的细胞培养的备用器官。
现在科学家可以培养软骨、鼻子、耳朵、骨骼、皮肤、血管和心脏瓣膜。四年前,他们培育了第一个膀胱,去年,他们培育了第一个气管。在未来五年左右,科学家将能够培育肝脏。阿塔拉博士说:“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会提供现成的器官。人们只需要取出受损的器官,然后根据需要植入培育的新器官。”
第十.人造血技术
看到媒体时不时的“血荒”,让患者家属担心,让医生为难。未来能否有人造血液解决“血荒”问题?此外,对于稀有血型的人来说,人造血液也可能是帮助他们的有效方法。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于2016年6月25日宣布,计划于2017年开始人造血液的人体临床试验,这在全球尚属首次。
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英国这次要测试的人造血液是基于实验室培养的真红细胞。血液替代品有用吗?Ocata医疗公司的首席科学官罗伯特·兰扎(Robert Lanza)认为这应该行得通。2008年,他和同事首次在实验室大规模培养红细胞。2011年,巴黎第六大学的Luc Duet团队用这种红细胞对人类志愿者进行了第一次小型输血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