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
- 2、极简主义分类详细介绍
- 3、乔布斯、扎克伯格、马斯克的“极简主义”,到底是什么?
- 4、极简主义建筑代表有谁啊?至少两个!要有生平简介!
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
极简主义(Minimalism),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极简主义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是一种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整体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
世界上极简主义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应该是:乌拉圭总统:何塞,穆卡希了。他的极简生活简直达到了自疟的程度。贵为总统,却住在普通农舍,开着一辆老旧的的甲壳虫汽车,还是朋友凑钱帮他买的。工作之余开着拖拉机耕地开田,种种花草,简直就象一个村中老农。你要问:他当总统应该有工资啊?是有,他的工资百分之八,九十都用于慈善,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学。他的家里没佣人,家务和夫人一起作,一生没子女。
身为总统单约却不简单,他是一个非凡的人,一个乌拉圭人民爱戴的总统。
极简主义分类详细介绍
今天小兔将为大家介绍的是极简主义,相信网友朋友们对极简主义的了解是很少的吧,简单的分析是极其简单的主义,在生活中在装修上、在生活中以及在旅游中都会有极简主义的存在,只要大家细心仔细认真的观察,在大家生活周围的人都会有一些喜欢极简主义,当然极简主义也是有分类的,依据每个人的爱好,极简主义分成很多类别。
极简主义风格的居室设计极简主义(Minimalism),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极简主义(Minimalism)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是一种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
极简主义风格的居室设计极简主义(Minimalism),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极简主义分类
简主义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是对自身的再认识,对自由的再定义。
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
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欲望极简
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
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自己最迫切的欲望上,如提升专业素养、照顾家庭、关心朋友、追求美食等
极简主义生活
极简主义在审美上具有工业文明的烙印,具有现代的构成美感.更多的是建筑在对事物的本源思考和终极哲学,以最简练的语言展现现代社会的本质.起初于绘画界,后影响至建筑,电影,戏剧和产品设计等领域.文章综合分析了极简主义风格对服装风格的影响.
极简主义风格
①.形式的极端简化,如使用基本形状、原色中的单色且讲究客观性而不刻意追求风格。
②.在艺术、文学或设计创作中只是使用最少的基本成分和要素。
③.主张用“极少的色彩,极少的形象”简化画面;除去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
④.最低的、必须限度的、必要的极少一部分的。
相信大家在经过小兔的分析和理解下,大家已经对极简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极简主义在现代生活中是可以被发现的,例如说衣服的设计,专业的设计师通过对人体的研究,会设计出很简单的衣服,虽然看似简单但是穿起来依然是美丽动人,落落大方。所以说对于一些极简主义者来说,每一件事情他们都会想到建议的办法,希望今天小兔的介绍会帮助更多的人。
[img]乔布斯、扎克伯格、马斯克的“极简主义”,到底是什么?
近些年来,各种发布会上的Founder/CEO们都标配“黑T恤+牛仔裤”了,仿佛这身穿搭能获得苹果之神乔布斯的隔空加持。众所周知,乔布斯是个爱极简的人,除了发明了“黑T恤+牛仔裤”的 科技 宅套装,他的住所也是空无一物,仅有的几样东西都是千挑万选后留下来的——一盏蒂凡尼的古董台灯+打坐垫。
继乔布斯之后,硅谷巨头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也向世界展示了他的衣柜——几十件完全一样的T恤和牛仔裤。而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则不满足只是穿的极简,在连续创立了TESLA和SpaceX等顶流公司之后,他卖掉了自己所有的房产,在Twiiter上激动的喊着:卖掉房子,一套不留!
美国富翁们的想法,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懵了。在大多数人看来,创业就是为了让日子过得更好,享受更奢侈和舒适的生活。这些千亿美金大佬的想法让人看不懂,赚钱太多烧坏脑子了?
事实上他们都很聪明,因为他们深知财富的辩证法。
上个世纪60-70年代,美国曾经盛行叛逆的“嬉皮士”主义。与我们国家的年轻人“上山下乡”不同,那时候的美国青年们放弃一切,成群结队的在公路上漫无目的的旅行和狂欢是因为他们饱受经济之苦和战争之苦。消费主义企图控制每一个人,而越战的非正义则荼毒着每个人的良心。
嬉皮士运动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以至于乔布斯、扎克伯格、马斯克这些人,身上都带着反消费主义和追求极简的潜意识。
在当时,一本名为《瓦尔登湖》的书被广为传颂。这本书写于1845年左右,在问世时是受冷落的,就像它的作者梭罗生前并未受到太多尊崇。却在上个世纪重新被发现,成为无数美国人反思现代工业 社会 ,批判物欲,回归自然的“圣经”。
提到极简主义,人们首先会想到包豪斯,而与包豪斯在设计领域奠定极简主义的范式不同,梭罗的《瓦尔登湖》是文化和思想上的极简主义鼻祖。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种看待物质财富的观点:
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都是幸事。当财富越来越多,如果心灵的承载能力不足,就会被财富所控制。就像今天我们问一个人赚钱是为了什么,很多时候他其实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默认的答案是——赚钱是为了能赚更多的钱。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赚钱机器,直到生命尽头这架机器终于停止转动。
很多人终其一生耗尽在财富怪圈里——没有钱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赚钱,赚到钱之后拼尽一切想办法让钱生出更多钱,钱太多所以把生活里一切东西换成最昂贵的……他的一切时间和精力全都被财富所蚕食了。最后发现,财富的增多,并不能让自己改变一切,因为我们的躯体深受物理法则的限制,你不能花钱买多两个胃,也不能让自己身高拉长2米。所谓“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三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而最重要的是——时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等量且无法膨胀的,财富可以成千万倍的膨胀,时间却是永远无法膨胀的昂贵物。当我们把心思和时间全都用在外在物质的追求上,其实是无数的房子、车子和衣服、 美食 在排队领票分食我们这个唐僧肉般的身体。
你占有多少物品,就像拥有多少个孩子,而每个孩子都需要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当你占有的越多,你的消耗也就越多,最后你的生活都是围绕这些东西。
《瓦尔登湖》里,梭罗认为房子只要能够遮蔽风雨就够了,只需要一个几米长的木箱,人们可以睡在其中(读到这里,让人不能不联想到另一样东西),而衣服只需要干净就可以了,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无谓的消耗。这个观点确实有一些惊世骇俗,不过我想他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本质而举了这样极端的例子。
读了《瓦尔登湖》之后,我似乎有些理解乔布斯为什么酷爱禅修了,因为他不仅仅觉得家里的家具太多,更觉得自己心里的想法也太多了,禅修在某种意义上是乔布斯的吸尘器,打扫过的心灵,让他拥有了非凡的创造力,缔造了苹果的神话。
让我们一起重温书中的金句:
1.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
2.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3.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4.当一个人已经得到那些为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后,便会选择别的东西而不必再去谋求同样的多余物了。
5.许多人钓了一辈子的鱼,却不知道他们钓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鱼。
6.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7.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8.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
9.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10.我们能够给予物质的任何面目,最终都不如真实对我们有用。只有真实才经得住考验。
11.地球的表面是柔软的,人走过便会留下脚印。思想旅行的道路亦是如此。
12.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者的生活,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钱购买的。
13.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14.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座垫上。
15.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
16.一天是一年的缩影。你如何过一天,你就如何过一生。
17.有时间增加自己精神财富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到安逸的人。
18. 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文章的最后,MORDORF今年的设计主题是“回归自然性”,《瓦尔登湖》一书的主旨与我们的主题深深地契合。因此我们在设计中特意融入了“湖”的色彩和元素,向自然主义思想家亨利·大卫·梭罗与它影响了世界的代表作《瓦尔登湖》致敬。
极简主义建筑代表有谁啊?至少两个!要有生平简介!
1.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1883-1969)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1883年5月18日生于柏林,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纳粹德国期间,他受到迫害和驱逐,他所创建的包豪斯学校几经辗转后于1932年被纳粹强行关闭。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最初同学生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利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格罗皮乌斯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筑学与包豪斯》。
另外可见
2.彼德•沃克
彼得•沃克,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哈佛大学设计系主任,美国SWA集团创始人,极简主义园林设计的代表。
随着西方,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社会变得日益动荡不安,这种急剧的变化使得人们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严肃认真的反思,艺术家们当然也无法置身其外。于是,各种新兴的艺术类型,肩负着反映社会各阶层现实状况的使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其中就包括有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最初,它主要通过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表现。很快,极简主义艺术就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Martha Schwartz)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主义园林已经日益为人们了解和认可。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
不管是谁,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大都会被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所打动,这也是彼得•沃克作品的过人之处———艺术与园林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彼德•沃克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德纳市。195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他的风景园林学士学位。上学期间,他曾经在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毋庸置疑,这一切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他去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他与另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佐佐木•英夫(sasaki)合伙成立了事务所,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SWA集团的前身。1976年,在完成了大量单一风格的作品后,感到有些厌倦的彼得•沃克决定去哈佛大学教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并担任了系主任一职(1979-1981)。在那里,他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玛萨•舒瓦茨(当时玛萨•舒瓦茨还是他的学生)。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结合并合作成立了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事务所。但是,数年后由于他们各自的设计思想存在着巨大分歧,事务所宣告解散,沃克与其他人先后成立了几家事务所,包括目前他与威廉•约翰逊合作的事务所。如今看来,彼德•沃克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是有其客观因素的。早年他在哈佛求学时,受到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与他同时代的导师、学长们对于现代主义的追求深深感染了彼德•沃克,他也因此成为现代主义的忠实追随者。随着对园林认识的不断深入,彼德•沃克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喜爱的极简艺术结合到园林设计中。
需要说明的是,彼德•沃克曾是一名狂热的极简主义艺术爱好者,这也成为他日后运用极简艺术的主要动力源泉。其后的欧洲之旅,尤其是法国古典规则园林带给他的巨大冲击更加坚定了他将极简艺术运用到园林设计中的决心。在进行了一些初期的尝试之后,沃克发现这种结合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们所反映出的那种鲜明的特色“如同闪电一样照亮了昏暗的天空。”当时他设计的那些作品包括1980年和舒瓦茨合作的尼可庭院和1983年伯纳特公园等。初期设计尝试的成功促使沃克更加努力的发展自己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作品标志着他这种风格的成熟,如1984年的唐纳喷泉、IBM索拉那园区规划、广场大厦以及1991年的市中心花园等。其中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唐纳喷泉尤为典型。它位于一个交*路口,是一个由159块巨石组成的圆形石阵,所有石块都镶嵌于草地之中,呈不规则排列状。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石头上,喷泉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到了冬天则由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会有强烈的神秘感。唐纳喷泉充分展示了沃克对于极简主义手法运用的纯熟。巨石阵源自他对英国远古巨石柱阵的研究,同时质朴的巨石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完全协调,而圆形的布置方式则暗示着石阵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与其原型:安德鲁的雕塑作品“石之原野”比起来,这件作品从内容和功能上都已经超越了它,唐纳喷泉也因此被看做是沃克的一件典型的极简主义园林作品。步入晚年的沃克仍然在执著的追寻着设计的真谛。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沃克的作品中有着相当明显的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子,这既是他对日本园林的兴趣与研究的成果,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极简主义与日本禅宗园林的某些设计思想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简洁与自然。当然,作为一名西方设计师,沃克运用得最多的还是日本园林中的要素:竹子、石块、水体、沙砾等。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日本播磨科学城、索尼幕张技术中心、丰田艺术博物馆等设计作品中。极简主义与日本传统园林的有机结合可以看做是沃克设计思想的又一重大突破。彼得•沃克作为一位著名的园林设计师,数十年来设计了无数佳作,他因此也获得了包括ASLA设计奖在内许多重要奖项。此外,他还出版过《极简主义庭园》和《看不见的花园》这两本书来详细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对于他作为极简主义者这一重要特征,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他的各种极简主义风格的园林作品,同时也对其他艺术门类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你漫步于沃克的极简主义园林中时,不知是否会想起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那句名言:“少就是多”———简洁的形式中往往却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