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著名花纹(国外花纹)

本文目录一览:

  • 1、世界十大著名雕塑有哪些?
  • 2、在扑克上的四个花纹,代表世界上那四个历史人物
  • 3、清代服装花纹图案,古代服饰上大多都有哪些图样花纹
  • 4、古代人衣服上的花纹很有考究,都有哪些花纹呢?
  • 5、古代服饰上大多都有哪些图样花纹

世界十大著名雕塑有哪些?

1.《掷铁饼者》(作者:米隆)

高约152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年。原作已佚,现为复制品。

2.大卫(作者:米开朗琪罗)

云石雕像,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琪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3.维纳斯(作者:亚力山德罗斯)

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或《断臂的维纳斯》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罗浮宫。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4.雅典娜神像(作者:菲狄亚斯)

原作为巴底农神庙大殿的主像,全身高达13米,用银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镶嵌着象牙与黄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被毁坏。

5.门考拉夫妇立像

闪绿色粘板岩雕刻,高约142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画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门考拉和他的王妃。

6.复活节岛的巨石雕像

石雕,高4~5米,最高的高9.8米,约公元600~1680年。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上一个孤立的小岛,因考古学家是在1722年的复活节发现它的,故而得名。这些雕像都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重约20吨,最重达90吨。

7.母狼

青铜,高85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500年,现收藏于意大利罗马市政博物馆。这尊雕像所刻画的是曾经哺育了罗马创始人的母狼的形象。这尊雕像是埃特鲁斯坎人的艺术杰作。

8.狮身人面像

石雕,也称为《斯芬克司像》。高约20米,长57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500年,现位于埃及吉萨。它由整块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高达20多米,面部约有5米长,仅头上的一只耳朵也有2米左右。雕像的头部被刻成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的头像,身子则是呈坐姿的狮子形象。法老头戴菱形王冠,前额上雕刻着神秘的圣蛇,脑后雕刻着象征神权的鹰。他的下颌原来还有一部庄严的胡须,但后来由于炮击而跌落,现收藏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世界十大著名花纹(国外花纹)

9.汉谟拉比法典

石雕,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现收藏于巴黎罗浮宫。“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还是古代巴比伦艺术的代表,尤其因为古巴比伦王国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十分罕见,所以这个石碑就更加显得格外珍贵。

10.思想者(作者:罗丹)

原为《地狱之门》组塑的一部分,后翻铸成铜像。《地狱之门》取材于但丁的《神曲》,思想者是罗丹用以象征但丁的形象: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弯腰屈膝的坐着,右手托腮,嘴咬着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视着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难深重的人们。

[img]

在扑克上的四个花纹,代表世界上那四个历史人物

一副扑克又是一个王国的缩影,在4种花色的人头牌 K、 Q、 J中,有着正反两个人头,他们究竟是谁呢?在扑克创始之初,世界各国扑克上的人头像各不相同,一般 K代表国王, Q代表皇后, J代表大将。

现代使用的扑克牌,其12张人头牌图案是1827年由法国首先采用的,绘的是穿亨利七世时期王宫服饰的人像。每种花型的 J、 Q、 K印有不同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黑桃 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名叫霍克拉。

红桃 J:查尔斯七世的随从,名叫拉海亚。

梅花 J:亚瑟王故事中的著名骑士,名兰斯洛特。

方块 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名叫罗兰。

黑桃 Q:帕拉斯•阿西纳,古希腊神话中智慧与战争女神,是四个皇后中惟一手持武器的。

红桃 Q:朱尔斯,德国人,查尔斯一世的妻子。

梅花 Q:寓意着一个故事。英国的兰开斯王族以红蔷薇为象征,约克王族以白蔷薇为象征,两个种族之间曾经发生过战争,最后和解,并把红白蔷薇结合在一起。扑克中的这位皇后就手持着一束蔷薇花。

方块 Q:是《圣经•旧约》中的约瑟夫的妹妹,莱克尔皇后。

黑桃 K:戴维,公元前10世纪的以色列国王索洛蒙的父亲,他擅长弹奏竖琴,所以这张牌上画有竖琴。

红桃 K:查尔斯一世,弗兰克国王沙勒曼。

梅花 K: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方块 K:罗马名将和政治家朱亚斯•西泽,罗马统一后成为统治者。李津

清代服装花纹图案,古代服饰上大多都有哪些图样花纹

古代服饰上大多都有哪些图样花纹

1、植物纹:梅兰竹菊、桃李海棠、牡丹芍药、荷花芙蓉、萱桂茶花、月季、水仙、佛手、松柏、万年青、西番莲、蔷薇宝相、葡萄百果、嘉禾。

2、吉祥寓意类:多子(石榴)、富贵荣华(牡丹)、瓜瓞连绵(葫芦或葡萄藤蔓、松龄芝寿、莲花纯洁、菊花隐逸、岁寒三友、福寿喜、五福捧寿、八仙。

3、动物图案:龙凤等(文官一品仙鹤补服,二品锦鸡,三品孔雀等等,平常都能用的还有狮子、虎、鹿、鹤鹊鸳鸯等各种飞禽、蝙蝠、蝴蝶蜜蜂等草虫、鲤鱼鲶鱼等鱼。

4、自然气象纹:云纹、祥云、流云、水纹、浪纹。

5、器物纹:宝瓶、聚宝盆、八宝七珍、如意。

6、几何纹:八达晕、天花、宝照、卐字、八卦、龟背、方胜、柿蒂纹、锁子、连环。

7、人物:百子图、戏婴图、仕女、神佛、二十四孝、悬梁映月、樵牧耕读。

8、风景:潇湘八景、西湖十景、寒江垂钓、各地的名胜或山水名画等。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服装( Ancient Articles of Clothing)是指中国古代的各种衣裳、冠帽、鞋袜等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通过对古代服装的研究,可以认识历代人物的风貌。在鉴定有关文物时,

服装也是断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装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据实物外,古代雕塑、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

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装(中国古代各朝代服装)_百度百科

清代 服饰纹样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代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只能为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清代补服、补子 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圆形补子有以下几种:皇子,龙褂为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团,间以五彩云纹。亲王,绣五爪龙四团,前后为正龙,两肩为行龙。郡王,绣有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贝子,绣五爪行蟒二团,(前后各一)。 顶子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 霞帔是宋代以来妇女的命服,随品级的高低而不同。《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今命妇衣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明代霞帔就是这种形式。清代命妇礼服,承袭明朝制度,以凤冠、霞帔为之。清代霞帔演变为阔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苏,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样案图纹,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唯独武官的母、妻不用兽纹而用鸟纹。 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五代时已有,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妇女作为礼服上的装饰。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怕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贵族妇女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的剪裁为莲花形,或结线为缨珞形,周围垂有排须。 马甲,或叫“背心”、“坎肩”或“半臂”。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旗装长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马甲,这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装束。这种马甲与男式马甲一样,也有大襟、一字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长度多到腰际,并缀有花边。 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长袄的特点是在领低及袖口镶有宽花边为装饰,并且不同时期袖子流行的宽窄也不一样,时而流行宽,时而流行窄。 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边缘都装饰有花边。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裤子的样式也有变化,初为大裤管,后逐渐改为小裤管,裤口镶有花边。从光绪年间起,由于裤子的流行,妇女穿裙的逐渐少见。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在“男从女不从”(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汉族服制,而妇女则放宽)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 清代的佩饰种类及样式都很多,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绿松石、檀香木、金铂、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镜盒、表带、火镰袋、斋戒牌等。这些都是清代佩挂在腰间的佩饰,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携带的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

参考资料: 《清朝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上的花纹名称 比如云纹啊,凤纹啊

龙凤纹样:状如行走的行龙;云气环绕的云龙;腾空而起的飞龙;盘成圆形的团龙;头部呈正面的祥龙;头部呈侧面的望龙;头在上尾在下的称升龙;尾在上头在下的为降龙。

瑞兽纹样:人们常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动物之神,以祈求平安、吉祥、幸福。

组合纹样:万字、方胜、如意头、回纹、水波纹、火纹、云纹、锁纹、曲水纹、古钱纹、密环纹、连环纹、金锭纹、雪花锦绣球纹、龟背纹等。

扩展资料:

古代服饰的纹饰:

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

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

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

古代人衣服上的花纹很有考究,都有哪些花纹呢?

中国古代服装在世界上可以说是自成一派的服装体系,在商代时的衣服叫“衣裳”,这个看似与衣服没有太大区别的词语,在古代服饰上却有着极大的不同。那个时期的有钱人上身穿“交领衣”,下身着“裳”,这是“衣裳”的整体结构。

在“衣裳”的基础上,腰间还有束带,腹前系“蔽膝”,又称之为“市”,所以,从衣、裳、带、市是商代贵州男装的基本组成。如果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上,会特别重视裳前的“市”,这个“市”贵族通常会用玉佩来装饰,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不凡身份。

西周铜器《毛公鼎》、《询簋》铭文记载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常有“朱市、葱黄”等物,这里面的市、黄就是“蔽膝”。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转变成为我们现在的衣饰、服饰。

但在古代的衣着并不像现代如此的平等,里面可是有着很大的讲究,不同身份穿不同的衣服,僭越、逾制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惹”得起的,那可是掉脑袋的大罪!我们从几个比较关键的历史时期来说下古代衣服的颜色与花纹。

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把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称之为“深衣”,在衣服的制式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衣服的颜色上在秦朝时和有了最初明显的规定。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颜色崇尚黑色。在秦朝以黑色为尊,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则穿白袍,因此,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秦始皇几乎都是黑色的官方服饰打扮。

秦朝的服饰颜色以黑为尊的传统,到了汉朝依旧保留此传统。但在其他方面又有了明确的“规定”。比如汉朝时期普通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帻”,冠前有“梁”,可根据梁数的多寡来区别戴冠者的身份,但梁数多不过三。

而秦汉时期的花纹则以鱼纹还有花纹、龙凤纹为主,以龙凤纹为尊,但在龙纹的规制上并没有太为精细的要求。

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的服饰由于对外“开放”的原因,其制式也相对绚丽多彩,尤其丝织品的发达,让唐装显得格外的充满着朝气与大方。

唐朝官服的颜色: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色。《新唐书· 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清朝时期

发展到清朝颜色与图案都已经有了“明文规定”,大概是受到两千年封建历史的积累与进步,清朝的服饰规定非常细致与繁琐,但如果熟知其规律,便可一眼看出其不同的身份地位。

比如皇室中人以黄色为主要颜色,但黄色又有很多区别,比如,只有皇帝可以用明黄色,而太子可以用专属的杏黄色,其他普通皇子则用金黄色,而其他的官员在皇帝未允许的情况下是一律不可以穿黄色,否则就是僭越、逾制。

而在其他花纹的基础上,龙纹则是有着极其详细的“讲究”,不细看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细节都在爪子上,只有皇帝才可以用“五爪”的龙,这是天子的象征,其他皇子或王爷级别的最多只能用“四爪”。

古代服饰上大多都有哪些图样花纹

1、植物纹:梅兰竹菊、桃李海棠、牡丹芍药、荷花芙蓉、萱桂茶花、月季、水仙、佛手、松柏、万年青、西番莲、蔷薇宝相、葡萄百果、嘉禾。

2、吉祥寓意类:多子(石榴)、富贵荣华(牡丹)、瓜瓞连绵(葫芦或葡萄藤蔓、松龄芝寿、莲花纯洁、菊花隐逸、岁寒三友、福寿喜、五福捧寿、八仙。

3、动物图案:龙凤等(文官一品仙鹤补服,二品锦鸡,三品孔雀等等,平常都能用的还有狮子、虎、鹿、鹤鹊鸳鸯等各种飞禽、蝙蝠、蝴蝶蜜蜂等草虫、鲤鱼鲶鱼等鱼。

4、自然气象纹:云纹、祥云、流云、水纹、浪纹。

5、器物纹:宝瓶、聚宝盆、八宝七珍、如意。

6、几何纹:八达晕、天花、宝照、卐字、八卦、龟背、方胜、柿蒂纹、锁子、连环。

7、人物:百子图、戏婴图、仕女、神佛、二十四孝、悬梁映月、樵牧耕读。

8、风景:潇湘八景、西湖十景、寒江垂钓、各地的名胜或山水名画等。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服装(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 of Clothing)是指中国古代的各种衣裳、冠帽、鞋袜等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通过对古代服装的研究,可以认识历代人物的风貌。在鉴定有关文物时,

服装也是断代的重要尺度。古代服装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据实物外,古代雕塑、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

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装(中国古代各朝代服装)_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sjsd/6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