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战争(世界十大最著名的战争)

本文目录一览:

  • 1、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战争是谁?
  • 2、埃及历史上最有名的战争是哪一场?
  • 3、世界征服哪一代是古代战争
  • 4、世界历史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战争?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有哪些?
  • 5、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战争是什么?
  • 6、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战争是哪一场?

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战争是谁?

英法两国在法国土地上进行的“百年战争”,是历史上无数次战争中历时最久的一次。这场战争从1337年爆发,至1453年战争结束,前后共延续了100多年。

百年战争表面上是由法国王位的继承问题引起的,实质上是英法两国的封建王朝为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尔地区而引起的斗争。1328年,法国加佩王朝后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继位,开始华洛瓦王朝的统治。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继承权,这就成为战争的借口。导致这次战争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争夺佛兰德尔地区。法国统治阶级早对佛兰德尔垂涎欲滴。14世纪20年代,佛兰德尔又发生了下层市民和农民的起义,佛兰德尔伯爵迫于形势向法王求援,法王腓力六世利用这次机会,于1328年镇压了起义,取消了该城的自治权,进行了直接统治。英国与佛兰德尔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是英国出口羊毛的重要市场。所以,英国统治阶级对佛兰德尔也早已梦寐以求。一个垂涎浴滴,一个梦寐以求;一个借机取得直接统治,一个眼睁睁地看着“肥肉”被别人抢走。为此,英国就以继承权为借口发动了这场战争。

到15世纪初,战争升级,英国利用法国两大封建统治集团——奥尔良公爵集团和勃艮第公爵集团的内讧,大肆入侵法国,占领了法国的北部和首都巴黎。1428年10月,英国倾其全力围攻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奥尔良城是通往法国南部的门户,它一旦失守,英国就将长驱直入,整个法国就有沦陷的危险。

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法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得到了缓和,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奋力抗战,最后终于把英军赶出了自己的国土,结束了这场战争。但这场长达百年的战争永远都让人们铭刻在心。

[img]

埃及历史上最有名的战争是哪一场?

古代埃及与赫梯战争 迄今有和约传世的最古老的战争 公元前14世纪末叶至前13世纪中叶,古代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控制权展 开了延续数十年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迭石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 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 条约文书。 古代叙利亚地区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结,扼古“锡道”要冲,是古代海陆商队贸易枢 纽,历来为列强必争之地。 早在公元前第3000纪,埃及就多次发动过对叙利亚地区的征服战争,力图建立和巩 固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但埃及建立霸权的努力遇到了埃及强邻赫梯的有力挑战。约公 元前14世纪,当埃及忙于宗教改革无暇他顾时,赫梯迅速崛起,在其雄才大略的国王苏 皮卢利乌马斯的率领下,积极向叙利亚推进,逐步控制了南至大马士革的整个叙利亚地 区,沉重打击了埃及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约前1290年,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 二世即位(约前1290—前1224年在位),决心重整旗鼓,与赫梯一争高低,恢复埃及在 叙利亚地区的统治地位。为此,拉美西斯厉兵秣马,扩军备战,组建了普塔赫军团,连 同原有的阿蒙军团、赖军团和塞特军团,加上努比亚人、沙尔丹人等组成的雇佣军,共 拥有4个军团,2万余人的兵力。公元前1286年(即拉美西斯二世即位后的第4年),埃 及首先出兵占领了南叙利亚的别里特(今贝鲁特)和比布鲁斯。次年(前1285年)4月 末,拉美西斯二世御驾亲征,率4个军团从三角洲东部的嘉鲁要塞出发,沿里达尼河谷 和奥伦特河谷挥师北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行军,进至卡迭石地区,于卡迭石以南约15英 里处的高地宿营,位于奥伦特河上游西岸的卡迭石,河水湍急,峭壁耸立,地势险要, 是联结南北叙利亚的咽喉要道,也是赫梯军队的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埃军试图首先攻 克卡迭石,控制北进的咽喉,尔后再向北推进,恢复对整个叙利亚的统治。 就在埃及举兵北上之际,一场紧锣密鼓的备战活动也在赫梯全面展开。拉美西斯二 世还未启程,赫梯即从派往埃及的间谍那里获悉了埃及即将出兵远征的秘密情报。赫梯 王穆瓦塔尔召开王室会议,制定了以卡迭石为中心,扼守要点,以逸待劳,诱敌深入, 粉碎埃军北进企图的作战计划。为此,赫梯集结了包括2500—3500辆双马战车(每辆战 车配备驭手1人,士兵2人)在内的2万余人的兵力,隐蔽配置于卡迭石城堡内外,拟诱 敌进入伏击圈后,将其一举歼灭。 拉美西斯二世率军在卡迭石附近高地驻宿一夜后,于次日清晨指挥主力部队向卡迭 石进击,意欲在黄昏之前攻下该堡。拉美西斯二世率阿蒙军团冲锋在前,赖军团、普塔 赫军团居后跟进,塞特军团由于行动迟缓,尚滞留在阿穆路地区,一时难以到达战场。 当阿蒙军团进至卡迭石以南8英里的萨布吐纳渡口时,截获两名赫梯军队的“逃亡者”, 这两名实为赫梯“死间”的贝都因游牧人谎报赫梯主力尚远在卡迭石以北百里之外的哈 尔帕,并佯称卡迭石守军士气低落,力量薄弱,畏惧埃军,特别是叙利亚王侯久有归顺 埃及之意。拉美西斯二世信以为真,立即指挥阿蒙军团从萨布吐纳渡口跨过奥伦特河, 孤军深入,直抵卡迭石城下。穆瓦塔尔闻讯迅即将赫梯主力秘密转移至奥伦特河东岸, 构成包围圈,将埃军团团围住。拉美西斯二世从刚刚捕获的赫梯俘虏口中始知中计,立 即派急使催促赖军团和普塔赫军团紧急来援。当赖军团到达卡迭石以南的丛林时,早已 设伏于此的赫梯战车出其不意地攻其侧翼,赖军团损失惨重,接着,赫梯军队以2500辆 战车向埃军阿蒙军团发起猛烈攻击,埃军士兵一触即溃,四散逃命,陷入重围之中的拉 美西斯二世在侍卫的掩护下,左突右挡,奋力抵抗,并祈求阿蒙神的庇佑,还将护身的 战狮放出来“保驾”。在此危急时刻,埃军北上远征时曾留在阿穆路南部的一支部队赶 到。这支援军呈三线配置,一线以战车为主,轻步兵掩护,二线为步兵,三线步兵和战 车各半,突然出现于赫梯军队侧后,对赫梯军猛攻,把拉美西斯二世从危局中解救了出 来。埃军连续发动6次冲锋,将大量赫军战车赶入河中。赫梯王也增派战车投入战场, 猛冲埃及中军,并令8000名要塞守军短促出击,予以配合,战斗十分激烈。黄昏时分, 埃及普塔赫军团先头部队赶到,加入战斗。入夜,赫梯军退守要塞,战斗结束,双方势 均力敌,胜负未分。 此后的16年中,战争延绵不断,但规模都比较小。拉美西斯二世吸取卡迭石之战轻 敌冒进的教训,改取稳进战略,一度回到奥伦特河,但赫梯采取固守城堡,力避会战的 策略,双方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双方无力再战。约于公元前1269年,由继承自己兄长穆瓦塔尔 王位的赫梯国王哈吐什尔(约前1275—前1250年在位)提议,经拉美西斯二世同意,双 方缔结和平条约。哈吐什尔把写在银板上的和议草案寄送埃及,拉美西斯二世以此为基 础拟定了自己的草案,寄给赫梯国王。条约全文以象形文字被铭刻在埃及卡纳克和拉美 西乌姆(底比斯)寺庙的墙壁上。它是译自原稿的副本。原稿可能是用赫梯语和当时国 际通用的巴比伦楔形文字书写的,在赫梯首都哈吐沙什的档案库中发现有用巴比伦楔形 文字书写的泥版复本。条约规定:双方实现永久和平,“永远不再发生敌对”,永远保 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关系”,双方实行军事互助,共同防御任何入侵之敌,双 方承诺不得接纳对方的逃亡者,并有引渡逃亡者的义务。条约签订后,赫梯王以长女嫁 给拉美西斯二世为妻,通过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同盟关系埃及与赫梯的争霸战 争,是古代中近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拉美西斯二世是古代埃及军事帝国最后一个强有 力的法老,当时的赫梯也处于其鼎盛时期。双方长达数十年的军事较量,使双方的实力 都受到严重削弱。埃及并未达到恢复亚洲属土的目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后继者日益面临 内外交困的局面。从爱琴海的小亚细亚一带席卷而来的“海上民族”的迁徙浪潮,与利 比亚部落的入侵相呼应,日益动摇法老的统治,曾经一度强盛的新王国逐步陷入瓦解之 中。赫梯虽然占有叙利亚大部,一度雄视西亚。但与埃及战争后,本来就不甚稳固的经 济基础进一步动摇,不久即开始衰落。到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从博斯普鲁斯 海峡侵入赫梯,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各臣属国家纷起反抗,赫梯国家迅即崩溃。至公元前 8世纪,完全为亚述所灭。

世界征服哪一代是古代战争

“战争”这个词从古老的高地德语词Werran(混淆或引起混淆)到古英语Werre(意思相同)来到英语,是一种公开的状态,通常是政治实体之间宣布的武装冲突,例如作为主权国家或在同一国家内的敌对政治或社会派别之间。

普鲁士军事分析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他的《论战争》一书中称其为“以其他方式进行的政治的延续”。战争是由政治实体、国家或更早的城邦为了解决政治或领土争端而发动的,由由竞争国家的士兵组成的军队或政府支付的雇佣军在战场上进行。

战争与国家的崛起

纵观历史,个人、国家或政治派别通过战争获得了对地区的主权。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是一部几乎不断发生冲突的编年史。即使在萨尔贡大的阿卡德下阿卡统一的区(河2334年至2279年BCE)帝国,战争仍在发动在平定叛乱或击退入侵者。在早期王朝时期埃及(约3150-C。2613 BCE)被认为是从战争上升时,老王Manes认为(或梅内斯南部)征服了埃及北部地区(虽然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

在中国,周朝在公元前 1046 年通过战争取得了优势,战国时期(公元前 476-221 年)的冲突在秦国在战争中击败其他争霸并统一中国在皇帝的统治下得到解决。秦始皇(河221-210 BCE)。其他国家的整个时间一个人是否援引的成功同样的模式成立西庇阿(L。236-183 BCE)在战败迦太基(等的优势罗马)或马其顿的菲利普二世(公元前 382-336 年)统一希腊城邦. 历史上,敌对国家的军队在战场上解决了政治争端,尽管这些军队的阵型和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

军队及其发展

军队包含两种类型的步兵:突击部队,其目的是接近敌军并试图打破他们的阵线,以及机动性更强、以更松散的阵型移动以便向敌人发射远程武器的佩尔塔斯。根据历史学家西蒙·安格利姆 (Simon Anglim) 等人的说法,“步兵是任何军队的支柱,是可以同样有效地攻击或防御的一个单位。大多数战斗都使步兵具备接近敌人并杀死敌人的能力他” (7) 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在引入骑兵部队和战车之后也是如此。

在引入peltast部队之前,最早的军队是规模相对较小的突击部队。在公元前 1479 年的米吉多战役中,埃及军队的人数为 20,000;到公元前 845 年沙玛尼色三世统治亚述帝国时,军队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增长。在他的战役中,Shalmaneser 的军队人数超过 120,000。亚述人由于他们的领土扩张政策和无情镇压反抗中央统治的政策而需要庞大的军队,在这方面,他们集中体现了战争的根本原因:部落心态。

部落心态与战争

战争自然产生于部落的心态。Anglim 等人指出:

部落是一个可以追溯到单一祖先的社会,他们可能是真实的人、神话中的英雄,甚至是神:他们通常认为外来者是危险的,与他们发生冲突是正常的。拥有永久领土来保卫或征服带来了大规模战斗的需要,在这场战斗中,败军将被摧毁,更好地保护有争议的领土。因此,“文明”的到来需要有组织的突击部队。(8)

部落心态总是导致“我们”与“他们”的二分法,并导致对“他者”的潜在恐惧,而“他者”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不一致或至少不同。这种恐惧,再加上扩大或保护必要资源的愿望,常常导致战争。

有记载的历史上的第一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 2700 年,苏美尔和埃拉姆之间。在苏美尔,基什下,Enembaragesi国王的命令,击败了拦在这场战争中,被记录下来,“忘形作为战利品拦的武器。” 大约在同一时间的竞选活动,国王吉尔伽美什的乌鲁克游行,他的邻居,以促使雪松建造一个的寺庙。虽然有人认为吉尔伽美什是一个神话人物,但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提到的历史国王 Enembaragesi 的考古证据,为后者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说法提供了依据。苏美尔地区传统上将埃兰视为“他者”,以至于在苏美尔历史的乌尔三世时期(公元前 2047-1750 年)乌尔国王舒尔吉(公元前 2029-1982 年)建造了一道长城以保持以拦人和亚摩利人在海湾。

早期战争和军事战术

然而,战争肯定不是在公元前 2700 年开始的。最早的战争军队象形文字来自基什王国,可追溯到公元前 3500 年左右。杰里科与乌鲁克一起享有世界上最古老城市的称号,为考古学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在公元前 7000 年之前,这里曾有一座设防城市。堡垒的城墙厚 10 英尺(3 米),高 13 英尺(3.9 米),周围环绕着 30 英尺(9.1 米)宽和 10 英尺(3 米)深的护城河,有力地表明了防御的重要性。

早在公元前 10,000 年,简单的弓就在美索不达米亚使用,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到埃及的墓地证明了早期战争规模相当大。埃及杰贝尔萨哈巴 (Jebel Sahaba) 所谓的 Site 117 发生冲突的证据显示,发现了 59 具骨骼,所有这些骨骼都显示出大约在同一时间暴力死亡的明确证据。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战争是由步兵突击部队发动的,直到从埃及引入复合弓。

到公元前 1782 年,下埃及在很大程度上被希克索斯人占领,希克索斯人是一个起源不明的闪米特人,他们将先进的技术进步引入埃及。随着战车,青铜武器和新战术,希克索斯带来了复合弓的进步。在 Hyksos 到来之前,埃及军队使用了“简单的木头或藤条弓,射程约为 33 英尺(100 米),而复合弓则“能够向 656 英尺(200 米) )” (Anglim, et.al. 10)。复合弓的发展将改变战争的进行方式,因为紧密集结的突击部队很容易成为弓箭手的目标,而较松散的阵型则招致敌对突击部队的毁灭性打击。 . 这导致了总体战队的变化和军事战术的发展。

军事编队与技术

最早的形成是在苏美尔c中首先使用的方阵。公元前 3000 年,并将成为数千年来步兵编队的标准。它在公元前 490 年的马拉松战役中出名,当时希腊人有效地利用它来击溃波斯人,并由亚历山大大帝完善。公元前 332 年在他的战役中,罗马军队使他变得更加强大。方阵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被古代世界的大多数战斗力量所使用。希腊人使用骑兵保护侧翼,而底比斯人则使用骑兵、步兵和皮尔塔斯的组合。战车的出现,以及后来在战斗中使用大象,补充了步兵的作用,但从未削弱它们的重要性。

战争一直是历史上建立国家和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也是摧毁它们的一个重要因素。战争时期的必要性带来了科学、技术和工程的重大进步。这是写的是王的军队克洛伊索斯的莉迪亚(河560-547 BCE)曾一度停止在被蝮蛇河自己前进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跨越。米利都的哲学家泰勒斯克洛伊索斯军队的一名成员让一群工程师在上游挖了一条河道,使其呈新月形,“这样它就应该绕着军队扎营的地方的后面流动,以这种方式从原来的路线转向,经过营地,应该再次流入它的旧河道”(考夫曼,9)。一旦河流在两个河道中变浅,当然很容易过河。

诸如此类的故事提供了工程师在战争实践中的重要性的例子。军事战术的不断发展,或者在这种情况下,地理障碍,需要工程师队伍作为任何军队的常规组成部分。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的军队以在战争中使用工程师而闻名,最著名的是亚历山大在泰尔围城战(公元前 332 年)和凯撒大帝在阿莱西亚围城战(公元前 52 年)。这两位将军充分利用了他们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来粉碎敌人并推进他们的事业,工程师们以及攻城塔等技术进步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特别重要的手段。

世界历史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战争?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有哪些?

古今战争次数统计

从古到今,世界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大致有以下几种统计数据:

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在进行着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

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

据前苏联学者统计,从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这3357年间,人类有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和平的。

据匈牙利一位教授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里,世界上爆发470余起局部战争。在世界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据美联社调查报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爆发了大约300场局部战争,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战火。

中国历史上发生战争次数

我国是战争频繁之国。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近代,人民起义、人民革命战争频繁;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以及诸侯之间争城掠地的战争更是难以计数。见诸史籍,有些眉目和头尾的战争,从夏朝至明代大约有3300余次,清代有400余次,近代也有数百次之多。我国历史上大约发生战争4000~5000次之多,约占世界历史上战争总数的1/3左右。

两次世界大战有关数据

项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参战国数目

33

61

中立国数目

17

6

持续时间

1564天(4年3个半月)

2194天(6年)

参战国总人数

10.5亿人(占世界人口62%)

17亿人(占世界人口80%)

战争中被打死的人数

1000万人

3200万人

受伤人数

2000万人

3500万人

领土上进行过军事行动的国家

14个

40个

军事行动区域的面积

400万平方公里

2200万平方公里

动员入伍人数

7000万人

11000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统计数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卷入33国15亿人口。军事行动涉及的领土达400万平方公里,战线长度有2500~4000公里。1914年,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7.045亿,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为1.3亿人,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余人,损失2210万余人,其中死亡515万余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38万余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战争是什么?

历史上无数次战争中历史最久的一次,要算英法两国在法国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从1337年爆发,至1453年战争结束,前后共延续了100多年,所以历史上称它为“百年战争”

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战争是哪一场?

阪泉之战(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一次战争)...

b]阪泉之战[/b]是中华文明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一次战争。黄帝,名轩辕。黄帝时期,神农氏统治著各部落,但神农氏日渐衰微,於是各部落之间争战不断。以轩辕为首领的部落,在战争中逐渐强大起来。很多小的部落都归附了轩辕。

炎帝和蚩尤也是两个很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炎帝和蚩尤成为黄帝最大的两个对手。炎帝和蚩尤先发生冲突,炎帝联合黄帝击败蚩尤。黄帝修整军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在阪泉(一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今北京延庆)和炎帝进行决战。经过三次激烈的战斗,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

农伐斧遂——传说中最早的战争

--------------------------------------------------------------------------------

2004-11-17 14:30:25

徐南洲

我国古代兵书中最早的战争记载,当推神农伐斧遂。

这次战争见于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和《战国策.秦策》。据记载:孙膑为了说服齐威王用兵,列举了许多古代战例,首先就谈及“神戎战斧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同样以“神农伐斧遂”作为最古老的战争讲述。《孙膑兵法》的注者称:“神戎,即神农。斧遂或作补遂”,认为孙膑和苏秦讲的是一回事。可见这次战争并非一家之说,而且在战国,至迟在秦汉时候已由口头流传进而载人简册。

然而两文所载,除寥寥五字外,都无下文。现仅以有限的文献资料,对此次战争的起因、结局和意义作些初步的探讨。

神农和斧遂的社会性质

神戎在传说中有四种涵义:人名、氏族或部落名、朝代名、指整个农业社会而言。①

从传说中看神农氏并不是固定的,不论是神农氏这个称号,还是他的活动都是发展的。起初,最先发明原始农业的人被称为神农,以后神农所在的氏族部落也被称为神农氏。后来,邻近的民族部落学会掌握了种植农作物以后,也由牧业进而为农业氏族部落,而被称为神农氏族,或者神农民族的子孙繁衍,分离出去组成的新氏族,也袭用神农的称号。到了最后,凡是以农业为生的氏族部落,都通称为神农氏。所以,古籍中所记载的神农氏的活动范围相当广阔。例如:《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姜水为渭河支流,在今岐山以东;《大清(乾隆)一统志》引《荆州记》与《据地志》称,神农氏兴于今湖北随县以北的厉山(又称烈山);《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崩葬于长沙, 《世本》称葬于茶陵;《管子》:“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据《大清(乾隆)一统志》说,淇山在河南辉县西北: 《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路史.后纪三》注引《都国志》等书称: “神农初都陈,后别营曲阜。”《吕氏春秋.用

① 其一,指人名,如毛白虎通令:“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戎,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相,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立之,故谓之神戎也。”又如《春秋左传》:“神戎生三展而能盲,五日而能行。七朝而渔具。三岁而知称符、般戏之事。”其二,指民族或部落名。如《帝王世纪》: “炎帝,神戎氏,姜性也。”炎帝是人名。为神戎氏族的一员,则神戎氏当为姜姓氏族中的一个民族。其三,指整个原始农业社会而言。如《易.系辞》:“包牺氏没,神戎氏俗”,又曰:“取牺牲以亢包厨,放号目包牺年”。用禽兽肉为主食的叫包牺氏,以农作物为主食的则称神戎氏,说明包牺、神戎是两个时代的代名词。其四,指朝代名。《吕氏春秋.棋势令》:“神戎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史记。五帝本纪》曰:“符辅之时,神戎氏世表。诸侯相侵钱,暴虐百姓,而神戎氏弗能动。”用这种改朝换代的帝王观点去解释原始社会的现象,古籍中为数甚多,也不奇怪,因为任何作家总离不开自己时代的政治观念和社会思想意识的影响。

民》:“夙沙氏,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据《说文》说:“古者宿(凤同音字)沙初作煮海盐。”这个煮盐的手工业氏族在今山东临淄地区。

《淮南子.主术训》称神农“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汤谷,西至三危。”这种种传说,比春秋各国疆域的总和还大,显然这不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

斧和遂为两个地名。以一个字命名是古代氏族部族的特点。正如神戎氏本名历山氏,也可单称“厉”。尧兴于陶后也单称“唐”一样。又如前面所说神戎氏建都之淮阳。古时也单称一个“陈”字。斧和遂这两个氏族部落就因其居住之地而得名。

斧,在今山东定陶县境内,春秋时名釜丘,又称陶丘民。釜、斧古音都在五部。从斧字的意义看,大概斧民族善于打制石器斧,或者也长于冶烧陶器。石斧不但能砍伐树木和当武器使用,也是打制石锄、石镜等石具的工具,有如现代的工作母机一样,所以用斧名其地名和族名。

遂,在今山东肥城与宁阳县之间,又名炫,或隧。三字为古今字。这里的氏族大概是鲁西南一带最初使用石器挖掘黄土、造穴而居的民族,或擅长于打击石头取火,与斧氏族同样是具有传统技艺的工巧之族。斧和遂并肩作战,可见其关系密切,也可能是同一部落的两个氏族。后来,他们又同样地由游牧为生转而兼作石器,成为半牧半工的氏族部落,这是由他们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都于陈的神戎部落,因农业生产的发展,日益需要数量多、质量好的石器农具,而他们本身却难以制作高质量的石器。一则缺乏坚质石料,二则没有较高的工巧技能。现在看来极其简陋的石器工具,当时却是“尖端”产品。为此,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的一部分农产品去换取斧、遂氏族的石器和陶器之类的东西。这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仅促进了斧、遂地方的石器工业的兴起,而且神戎氏族部落与斧、遂氏族部落的交易关系也日益频繁,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密切关系。

战争的起因和结局

有联系也就有矛盾。神戎和斧、遂的战争也就植根于双方的联系之中。可以作这样几种推断:

(1)神戎氏生产力低下,有时没有多余的农产品可供交换。《文子》描述神戎社会“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机者;妇女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宗者。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力者无以衣形”。这种情况对外交换当然不会很多,而斧、遂氏族以娴熟的技巧、辛勤的劳作制造出来的手工产品换不到农产品,辘辘饥肠迫使他们有时采取抢夺的办法,取得神戎氏的农产品。加之,他们本是牧猎氏族,剽悍勇猛,又有锐利的石制武器可恃,容易挑起战争。

也可能起初只是少数人的零星劫掠,得手以后,尝到甜头,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持续性的掠夺,以至于于掠夺成性。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神戎氏族经常遭受到斧、遂的掠夺,必然要进行反击,因而酿成战争。《汉书.食货志》称:“神戎之款日,有石城十仍,杨池百步,带甲十万,而无票不能守也。”这种坚甲危城的描述,未必符合神戎社会的情况,但却反映了原始农业部落重视组织防御战,以对付游猎部落的掠夺,则是可信的。游牧部落掠夺农业部落的事,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虽然原因不尽相同。

(2)斧、遂氏族部落也可能经常以抬高石器价格的做法,换取更多的农产品,进行不公乎的交易,致使神戎氏部落无法忍受,双方发生争斗,因而形成战争。

(3)神戎氏为了发展生产,企图拥有自己的石器工业而出兵征服斧、遂,爆发了战争。

(4)神戎氏到泰山地区去建立自己的工业基地,途中遇到斧、遂的袭击,因而交战。

《路史.后纪三》说:神戎氏是因为“补、遂不供,乃伐补、遂,而万国定。”《说文》:“洪,战票也”这不能算是战争的起因,没有说明斧、遂为什么不害怕。显然是神戎对他们采用了威胁手段,而斧、遂不畏强暴,奋起反抗。如果是这种情况,战争的起因就是上述(3)、(4)两种。但也可能是(1)、(2)两种原因,由于斧、遂偷袭或强取神戎氏的农产品,神戎氏对之发出警告,斧、遂不听,引起战端。不论是上述何种原因,神戎氏先采取了威胁手段是无疑的,企图吓唬对方,不战而胜;终于遭到了斧、遂的反抗,这也是无疑的。

战争的结果,神戎氏取得了胜利,不然他就无法“徙鲁”、“别营曲阜”、“万国”更无法而定。同时,苏秦称“神农伐补遂”,用一伐字已带有神戎获胜的意思。《释名》曰:“伐,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苏秦与孙膑不同,他是外交家,很讲究遣词用字,绝非信口言“伐”。是根据他所知道的战争结果而说的。再者,神农获胜的条件远过于斧、遂。第一,神戎氏族部落有比较充足的粮食供应,斧、遂无法相比,长期饿着肚子作战,虽有“不供”的精神,也必然会失败。第二,神戎氏族部落人数众多,有足够的兵员补充,他之所以事先要提出威胁或警告,也是自恃其人多势众。而作为手工业部落的斧、遂,尽管石制武器比较精良,但武器并非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也终会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世界上最古老战争(世界十大最著名的战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enghao.net/sjzz/141019.html